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007-12-20 09:16黄友牛梁东兴
理论月刊 2007年11期

黄友牛 梁东兴 郑 芳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成功运用,是胡锦涛和谐思想的新发展。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外交思想的新成果,反映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新目标,凸现了中国外交策略的新理念。深入研究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胡锦涛和谐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 和谐世界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11-0025-03

和谐世界,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它所描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它是和谐社会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成功运用,是胡锦涛和谐思想的新发展。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外交思想的新成果,阐述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新目标,凸现了中国外交策略的新理念。

一、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与时俱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新成果,是继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后提出的又一崭新思想。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在雅加达亚非峰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了这一命题,他指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1] 同年7月1日,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又将“和谐世界”写入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思想进入了国际社会的视野。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渴望和平发展、愿做负责任大国,并希望与其他各国共建和平、繁荣、和谐的世界的忠诚愿望。[3]从此,和谐世界便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思想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充分展示出社会主义中国崭新的外交风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外交地位、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新变化,体现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一) 反映了中国外交地位的新变化

和谐世界的提出与中国自身发生的变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中国自己对国际事务的看法,在国际上的定位。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是以革命者、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那时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观察、评论多于参与。现在中国更多是以国际体系的建设者、国际规则制订的参与者、国际秩序的利益攸关者身份出现的。迄今为止,中国已参加了近300个国际条约,130多个国际组织。中国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目前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在科索沃、伊拉克、黎以冲突等重大地区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反映了中国在使用武力问题上的严肃、审慎态度。中国积极斡旋朝核问题,促成六方会谈取得重要成果;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国主张循序渐进,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成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提出的许多重要主张,已赢得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赞许。这一身份的变化为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客观基础。既然我们已由旁观者变成了国际事务的参与者,那么,我们就应当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发挥大国的责任,维护国际体制的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发展,而这一主张就集中反映在和谐世界的思想之中。

(二) 反映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思维

和谐世界的提出,是中国政府执政哲学在外交领域的自然延伸,是传统和谐思想与现代双赢观的结合。它不是简单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复兴,也不是外交口号的变化,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是从过去的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的“斗争哲学”,演变为一分为多、多合为一的“系统唯物主义哲学”。思维视角的变化为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哲学基础。首先,体现了内政与外交的统一性。在国内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很自然地就会延伸出和谐世界、和谐地区、和谐亚洲。从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再到建设和谐世界,体现了胡锦涛的務实和创新精神。其次,体现了外交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统一性。和谐世界鲜明地印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无论是“和”、“合”、“仁”,还是“中庸”、“和而不同”等思想,都融入了“和谐世界”的思想之中。再次,体现了和谐世界与人类追求幸福的统一性。《联合国宪章》中提出的平等原则不仅适用于国家关系,也适用于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了宪章以人为本的精神。从宪章的宗旨、原则,都能看出其对基本人格、人权尊严与价值、男女平等权利的强调。这和“和谐世界”思想中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以,“和谐世界”和人类追求进步、发展的普遍愿望,和人类的普世价值观是统一的。

(三) 反映了中国外交原则的新发展

和谐世界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西方国家对华采取敌对封锁政策,周边国家对新中国心存疑虑,如何实现中国与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友好交往,突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成为新中国领导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谐世界”新理念的目标──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继承和升华。在和谐世界中,各国内部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和谐世界”新理念的这些主张,高度概括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对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四) 反映了解决世界性难题的新思路

当今世界并不和谐,边界纠纷、领土争端、地区冲突等传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贫困、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重大传染病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已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难题。和谐世界的提出,为克服这些困难提供了具体思路:首先,是坚持多边主义,以集体安全机制来防止冲突和战争。其次,是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各参与国皆赢的局面。第三,是推动联合国改革。中国认为,联合国现有的体制显现出一些不足,但不能因噎废食抛弃它,而应通过必要的合理改革来完善它。因为,一个更加完善的联合国,将帮助人类更早地实现和谐。

二、 胡锦涛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目标:共同繁荣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2007年2月,他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演讲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中国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5]从而高度地概括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丰富内涵,明确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

(一) 在政治上强调要建立一个法制世界

国家、地区、集团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而不以武力相威胁,应该和平解决争端,在国际事务中,按照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办事。冷战结束后,尤其是“9·11”事件以来,布什政府采取军事优先、先发制人、炫耀实力、惟我独尊的行为方式,无论是在阿富汗、伊拉克,还是在拉美,都招来了国际社会的普遍不满。美式民主的式微促使各国去寻求解决世界问题的更好方式,现在这个更好的方式终于找到了,这就是建设和谐世界。所以,胡锦涛强调建设和谐世界,要更好地落实平等、民主、公正的理念,必须按照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办事,而不能动辄就以武力相威胁。所谓平等,就是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平等待人,而不是惟我独尊;所谓民主,就是各国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在国际机构和国际会议中充分表达本国的意愿,而不是单边主义;所谓公正,就是各国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国之间的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国际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而不是炫耀实力,发动战争。

(二) 在经济上强调共赢、共荣

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跟世界共享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中国,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给世界带来发展。这既是我们的外交战略目标,也是我们长期以来的外交实践。例如,中石油与苏丹的石油开发,就体现了造福于苏丹人民的目标。过去苏丹不产一滴石油,中石油进去进行开发,苏丹每年石油收入达100多亿美元,储备20多亿美元,对世行的欠款开始偿还了,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现在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2000多美元,但却和美国、日本、欧洲人均40000美元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差无几。[6]到2005年底,中国共向11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援助项目达2000多个。中国已减免了44个发展中国家总计198笔价值约166亿元人民币对华债务。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上,胡锦涛郑重向世界宣布了中国加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援助的新举措: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优惠范围将包括这些国家的多数对华出口商品;进一步扩大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规模,并通过双边渠道,在今后两年内免除或以其他处理方式消除所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2004年底前对华到期未还的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款;在今后三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双方企业开展合资合作。中国不遗余力推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进入了实质性的全面运作阶段。中国决定自2006年元旦起,单方面向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三国扩大特惠关税产品范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亚洲发展中国家携手自立自强的典范。中越菲联合开发南海机制的建立,使南海由争议之海变为合作之海,为妥善解决类似海上争议问题树立了新的模式。由此可见,经济上的共赢、共荣、共享不仅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根本目标,而且已成为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

(三) 在文化上,鼓励文明的对话,主张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相互学习

中国一向认为,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对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多次举办以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中国还向联合国递交了落实《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的报告,并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通过的《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的起草工作。中国还多次举办科技、教育等各种高层国际论坛,听取海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多元文化对话。2001年,中国专门成立了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举办了首届“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2005年,推动亚欧首脑会议通过了《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对话宣言》。近年来,中国还在国内外举行各类双边的“文化节”、“文化年”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各类政治、经济对话会议。这些大规模的相互交流为中国不断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取长补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标志着中国正朝着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目标迈进。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其核心是和谐共处。和谐共处相对于和平共处,“更上一层楼”。它不仅要求维护和平,实现和平共处,而且要超越和平,促进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实现和谐共处,从而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三、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文化渊源:协和万邦

胡锦涛强调,“中华人民历来主张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都秉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的优长。”[4]“协和万邦”既是对中华文化中精华思想的肯定,又体现了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文化渊源。

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和谐至上”的价值观,源于中国人对矛盾的看法。古代中国的哲学家老子就认为阴阳合一,二者对立统一,两极分离,包容矛盾。在中国,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是共存的。后来,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它们也都和其他宗教在中华大地上和谐共存,这与中华文明所提倡的“爱其所同,敬其所异”有很大关系。中华文明历来倡导“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从而构成了“和合”的思想理念。秦汉以后,“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

和谐世界符合中国传统的和合哲学。在世界范围内三个比较突出的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突出包容。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在为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东方智慧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不妄自尊大,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曾经对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为此,胡锦涛提出了“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其重点是协和万邦。

协和万邦,就是坚持用“和为贵”的价值观来观察、处理国际问题,善待他国,异而不斗;提倡世界多元文化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辅相成。从而,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将中华文化中的价值精髓向世界进行郑重推荐。

协和万邦,就是以建设性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国际制度的制定与建设,逐步改正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使之能够反映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

协和万邦,就是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为世界各国办实事,办好事。近年来,中国在联合国改革、朝核六方会谈、东亚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建设、反恐、防核扩散、保护世界环境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体系的建设性参与者、国际矛盾的积极协调者、周边秩序的务实塑造者。

中国协和万邦,建设“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以及为世界繁荣作出的重要贡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英国《经济学家》等国外主流媒体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中国通过挖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向世界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中国所主张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有别于西方的价值观,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从长远来看,“和谐世界”这一主题的提出对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将产生深远影响。

总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胡锦涛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所作出的新的科学判断,是继和谐社会之后提出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开拓了新视野,开创了新道路,达到了新境界。但它并非权宜之计,也不是一种让人可以“立地成佛”的主张。因而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事业,它需要世世代代的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让我们高举胡锦涛和谐思想的伟大旗帜,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和谐世界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N].人民日报,2005—4—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05—7—2.

[3]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9—16.

[4]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4—23.

[5]胡锦涛.加强中非团结合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演讲[N]光明日报,2007-2-8.

[6]李若谷.走向世界注意互利共赢[EB/OL]http://www.zgjrjw.com,2006-12-27.

责任编辑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