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英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整合”不是指两者简单的相加、混合,而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融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具有辅助和支持学习的功能。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主要看有没有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的收获如何,而不是看是不是进行了多少整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就代表传统的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并不就能代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如果教育观念不更新,即使是使用了信息技术,也可能由过去的人“灌”人,改变为现在的人用机器来“灌”人,甚至连教师和学生都被机器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远胜于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发挥信息技术的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2要处理好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之前,我们要考虑:这个教学内容适合使用吗?虽然鼠标一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纷纷进入课堂,但使用信息技术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使用信息技术该用则用,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何时使用的时机最好?我们知道,教学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转换过程,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机很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其身心疲劳。因此,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效益,其展示的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与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切勿滥用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的效果不能片面夸大。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以其固有的特性和优势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甚至改革,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因技术崇拜而忽视教学规律的形式主义,过多地追求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把技术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反而削弱了教学本应达到的目标。如:在语文课程中信息技术过分的意境化反而剥夺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数理课程中过分的形象化反而影响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能摈弃,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具、学具的实物感受、空间结构功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不可能完全替代。该教师板书、板图的,教师仍然需要板书、板图。教学中不能为了应用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与手段,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4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要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课堂教学不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相互沟通的过程。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是渴望与教师的眼神互相交流的,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及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教师板书时书写的动作及速度对于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聚焦学生的注意力等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而在网络教学中,这些可听的有声语言和可视的肢体语言减少了,取而代之是由文字、图片、动画、影视等组成的网络资源。即便教师热情高涨,可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在教师身上,对计算机的关注远多于教师。教师的热情得不到回应,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出现了障碍。虽然新型的技术媒体开拓了虚拟沟通的学习环境,但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中获得的人生启迪是任何技术所无法代替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勃勃生机,对整体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工作者惟有充分认识和发挥其功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的整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作者单位:江苏省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