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大雪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对河南人的地域歧视,看起来古已有之。先秦的一些政论家,就动不动拿河南人说事。《韩非子·五蠹》里头的“守株待兔”,《列子·天瑞》里头的“杞人忧天”,主人公都是古代河南人。但是千年之后重新品读,河南人可不是一般的优秀。“杞人”的天文观独立于那个时代,而“宋人”大智若愚的投资观,则在21世纪仍有“现实意义”:到场是投资成功的第一条件。“宋人”到达了兔子出没的现场,这决定了是他而不是别人得到那只兔子。
读者不妨看一看中国500富豪榜,或者观察一下自己的交际圈子,那些“国家级”、“地区级”或者“村镇级”的富翁中,相当一部分并不是读书好的高智商同学,甚至有一些是学校成绩单上的差生。美国有几例对名校毕业生的跟踪研究也发现,未来成为“老板”的学生以中等生为主,那些优等生的普遍前途是职业经理人。
除了个人的非智商因素外,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便是,优等生和中等生毕业后到达了不同的“现场”。优等生就业时有更大的话语权,通常去往当时最热门的行业——那里有当时最好的报酬。但是这类行业通常已经到了顶峰,后来者只能领取一份高额薪水。中等生通常去往当时的二三线产业,在那里他们只能拿到社会平均薪水,但是当二三线产业向一线产业发展时,他们积累的关系、资源和经验帮助他们一跃而起,把自己的资产快速放大到天文数字。
这时候优等生再想分一杯羹为时已晚——中等生积累的关系、资源和经验已经形成了壁垒。在中国这样人口巨大的发展中大国,二三线产业向一线产业发展的机会很多,二三线产业中合纵连横的机会更多。15年前毕业的优等生们,有几个到房地产业、建筑业、旅游业打工?15年后中国500富豪榜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上榜的亿万富翁来自这几个行业。
到场了,就什么都有;不在场,就什么都没有。笔者所认识的一位上海男人,15年前是一名工薪阶层,15年后仍是一名工薪阶层,但其家庭资产市值已经到了3000万。在这决定命运的15年中,他始终在做一件老百姓唯一能做的事:到场。
股票认购证,他到场了;转配股,他到场了;B股,他到场了;商品房,他到场了;商铺,他到场了;基金,他到场了。中国老话所说的“财赶人”,便是像这位老兄那样,赶往一个又一个趋势中,坐等资产膨胀的浪潮带动自己,而不是狗熊掰玉米,忙乎半天收获无多。
“趋势”就是传说中的那棵摇钱树,要找到它其实也不是太难,关键是有没有坚持不懈地行动:一是多听党和政府的号召,注意研究中央和地方的政策;二是多看国内外财经新闻,注意分析流动性资金的去向;三是多做一些比较分析,注意观察宏观经济与具体行业、国内行业与发达国家行业之间的背离,2003年——2005年股市与中国经济的背离,便是一次历史性的套利机会。
站在2007年的劳动节,往前看,资产翻倍的机会两三年就至少有一次;往后看,10%左右的GDP增长率预计持续到2010年前后,而改革开放以来最大一次人口红利,则通常估计可以持续到2015年——2025年之间。只要中国的经济、社会保持增长的趋势,任何一个国人都可以做守株待兔的“宋人”——只要找到属于你的那棵大树。如果你一时找不到自己的大树,那么看一看翻墙过来的老外躺在什么大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