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VC

2007-05-26 05:17钱学锋
中国中小企业 2007年5期
关键词:投资方基金

钱学锋

创业者应学会保护自己

近日,有报道说某创业投资基金资金面临枯竭,乃至于不会对其投资的某公司追加投资,一时间网上网下议论纷纷,再加上媒体的诸多报道,大有web2.0公司即将崩盘,以及该基金即将“玩完”之势,诸如此类,传言颇多。

本人对此案详情一无所知,所以以下言论,仅为对此类现象和状况的评论而已。

通常,投资基金在和创始人、创业公司商谈投资合作意向书和投资协议的过程中,早已是身经百战了,对其中的条款了如指掌;而创始人及创业团队则是第一次面临如此浩繁的条文。于是为了追求基金的投资,创始人和公司团队往往在没有专家的指导协助下就签订了投资协议,忽视了投资协议中几项事关公司和创始人利益的重大条文和规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类:

首先是分期投资。在追加投资或分期投资方面,投资基金所拥有的通常是一个权利,而非义务,也就是说,基金在一期投资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或6 个月或12 个月或更长,有权选择是否追加投资,即二期投资。重要的是,这是一项权利而非义务,基金可以选择投资或不投资。谈判中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即第二期投资是投资人的义务,但它是有条件的,比如当创业团队取得特定的业绩即“里程碑”时,投资方才投资;无条件的分期投资是很少见的。

其次是赎回权。投资协议中一般存在允许优先股投资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优先赎回股权的条款,而时间期限的长短将直接影响到团队的利益和公司业务的开展。除此之外,投资方还可能要求获得提前赎回权。

再有是否决权。投资基金在协议里都会要求一系列保护投资方利益的否决权。将来如果公司的业务进展顺利,投资方和创业团队的关系也就比较顺畅,投资方就很少行使该类否决权。反之,一旦公司遭遇挫折,业务进展滞缓,那么投资方对团队的信心就会减弱或者丧失,从而将使用这类否决权来保护少数股东权益。因此,在谈判协议内容时,针对此类否决权,是给多、给少,宽松、苛刻,尺度的把握,分寸的拿捏,都是创业者应该好好学习的。

最后是资金共管权。公司在使用基金的投资时,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限额如20 万美金,VC 通常会要求与被投资公司的CEO 共同签署银行转账指令。这项规定也好比是“一把剑,双面刃”,既能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也有可能让公司的业务陷入停滞或拖延状况。

随着2005 ~ 2006 年VC 基金频繁出手投资web 2.0 公司,2007 ~ 2008 年将逐渐显露出分期投资所可能引起的问题,再过2 年赎回权、清算权等一系列问题也将浮出水面,内在的规律使然。因此,创始人在首次和投资基金签署协议之后,即便在具体的公司运营中发现了问题,也应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投资方商谈,设法解决问题。因为既然投了资,投资基金和创业公司也就坐在了同一条船上,是共同体,就应该共进退,而不能一味地争吵、影响公司的健康发展。不然的话,只会是同坐泰坦尼克号!

别忘了,VC 可以投资几家或十几家公司,而作为创业者,你只有这一次机会!更何况,做公司和做基金可能有成和败,做人一定不能失败!

VC要不要多做PR?

近期某境外VC 基金和其投资公司的某些争议,被媒体报道,大有甚嚣尘上之势。有一段时期,该基金基本保持缄默,直至后来其合伙人才在新浪访谈中感慨“VC 既不是魔鬼、也不是神仙”。于是,又引发另一个话题,境外VC 基金要不要多做公关、宣传?

我从1999年底在一家知名境外VC基金工作。国内VC 只有约十年左右时间,实际上第一波是从上世纪90 年代后半段从美硅谷兴起的互联网开始。对于是否要主动做公关、宣传,大体有三种态度。

一类是“潜水艇”型,做事很低调,关起门来做事,连投资项目完成后也不对外发布公告;基金基本上不和媒体接触,属于较典型“闷声发财”!第二类,是“如雷贯耳”型,此类VC 较重视和媒体的互动,频频曝光,在PR 方面属于“较高调型”。第三类,是前两者的折中,属于“不卑不亢”型。而大部分境外VC 属于第三类。

笔者以为,国内VC 过去由于对政策等因素的考虑,一般都选择“沉默型”。近几年来,随着政策因素不断明朗化以及投资案例不断成功推出,以及不少VC团队需要进行独立募资,越来越多的基金团队开始“公关攻势”,主动和媒体互动,宣传自己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团队以及被投资公司,在“波士堂”、“赢在中国”等高收视率的财经和娱乐节目上也常常有VC 朋友出场。现在,VC 的钱已日益变成一种“商品”,一个好的项目往往引来很多VC 的追逐。此时,除了有钱以外,有品牌、有资源、有业绩的VC 就往往能脱颖而出。所以,现在觉得愿做PR的VC 越来越多,尤其是“初来乍到”的新面孔VC。

但是,VC,尤其是海外风投基金,还是时常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下。普通老百姓对VC 毫无所知,就连相当多的创业者,对VC 也不太了解,怪不得浙江有位民营企业家在一场国际投资论坛上,曾戏言“VC”就是维他命C。

国内的风投环境日益改善,创业的氛围亦不断浓厚,VC 应该脱下你们神秘的面纱,让创业者、让平民百姓对你们、对该行业有更多的了解,少些误会;更多的了解会产生更多的理解、沟通,减少冲突。

国内VC界存在泡沫吗?

前些日子,我应邀参加投资中国2007 年度大会,会上,红杉资本的张帆提出:“国内VC 界是否存在泡沫?”此话题一经抛出,得到了在场的其他VC 的响应。中经合的David 更是对web2.0 公司(视频网站和P2P)下了一剂猛药,迎来场下鼓掌。DFJ 龙脉Andy 似乎稍微乐观些。德同的Joe 也基本呼应“泡沫论”。

以汉理资本在2006 和2007 年PE/VC第一线的观察,我的VC 领域“天气预报”是:局部地区“过热”,个别案例“有泡沫翻滚”,但是总体是“多云良好天气”。

从2005 年以来,局部地区“过热”,主要在所谓的web2.0 上面,反映在博客类、视频类、P2P、SNS 社交类等。但是到2007 年上半年,我们发现,该局部领域的公司再要融A 轮投资,亦是“难于上青天”,大部分该领域投资是第二轮、甚至是第三轮。

另外近几年投资较多的领域,是“分众传媒”所衍生的商业模式,在地铁、公交、TAXI、影院、大卖场、火车、机场、校园等等得到贯彻。

然而,个别投资案、尤其是晚期项目(IPO 前融资),引来无数的PE 和VC 纷至沓来。汉理资本正在协助国内一家民营企业融资近亿美元,结果从投资几百万美元的VC 到一出手就是几亿美元的大基金,从美国硅谷到东部、到欧洲、亚洲各地致电或拜访公司或汉理资本,表明“志在必夺”的意愿。

相反,汉理资本手头上有几个相当不错的第一轮融资项目,在300 万美元到1000 美元左右,问津者却不多。想起2004 年初汉理资本帮助分众的江南春融第二轮,也是前几位VC 看不懂而“PASS”,只有慧眼识英雄的鼎晖老吴和他的团队,挺身做Lead。汉理资本刚完成国内最大的专业工业气体投资项目,一年前找PE 投资人时,也吃了几张“PASS”,现在花旗投了,好几家PE/VC 都想跟投进来。

VC/PE 界还是“羊群效应”,很多只“羊”都会跟“风”走,真正有眼光的VC/PE 投资人毕竟是少数, 尤其是投“百度”、“分众”、“携程”第一轮、第二轮的领头基金,可谓是“真英雄”了。而现在,恰恰是由大量的不错的首轮募资或天使投资项目“门庭冷清”,和晚期项目“门庭若市”形成鲜明对照。

相当多的基金在互联网第一波中投砸了;一朝被蛇咬,多年怕早期!还是“艺高人大胆”呵。最近,汉理资本很熟的一家VC 在做了1 ~ 2 个晚期项目投资并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反而希望汉理资本推荐有本垒打可能的早期“好项目”。大有反其道而行之之势。

很多VC 在喊“泡沫来了”,反而自己近年来投资很谨慎;进取投资的VC 不多,掐指一算才不超过5 家。只能说他们投得快,质量如何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初露端倪。

所以,总体上看,现在的VC 钱是多得多了,但是还远未到“乱投乱砸”的境况。各家都更“理性”和谨慎投资,偏重晚期而忽略或索性跳过早期,在风险控制和追求IRR 回报时寻找“平衡点”。长此以往,这样会出现较严重的VC“同质化”和趋“PE 化”。在当前投资环境下,有何制胜之道,是许多VC 现在应认真考虑的。

最后的胜者,肯定是有眼光的、出手快且狠的、不走寻常之路的基金和其管理人。

猜你喜欢
投资方基金
国内建设项目投资方投资风险控制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海底铁路
投资方在权益法范围内追加投资核算探析
浅析合并财务报表中合并范围的确定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6个月回报前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