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迷信时代。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数字指引我们走完一生:考试分数、商品有效率、GDP辛旨标、死亡率、火葬指标……这类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大多有一个共同特征:越高越好。
但有时候也会出现相反情形,例如4月21日有两条新闻就告诉人们,一百分不是一个好成绩,“一百以下”,才是政治能力的有效分数——“北京提出今年将铁路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一百人以内”(4月21日《北京晨报》)的举措表明,分数越低越好;“卫生部拟规定化妆品不得宣传有效率达100%”(4月21日《北京娱乐信报》)的设想,也是把一百当成了可耻的数字。
两个不同指标所显示的象征意义并不难理解——前者是尊重生命,减少死亡;后者是尊重消费者,避免虚假宣传的误导。
剖析“数字政治”背后的职责因素,我们会发现,理想主义的决策常常会与公众的期待背道而驰。“死亡指标”与“化妆品有效率”事实上就很容易让职能部门本身也陷入数字陷阱,从而对数字以外的问题视而不见。例如:一百条人命的控制线。可能会让职能部门对死亡九十九人而庆幸不已;100%有效率的控制线。也可能会导致化妆品宣传出现99.999……%之类的牛角尖数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量化标准也可能导致职能部门在控制“零死亡”与根治劣质化妆品等“创造最优”方面丧失动力。
“死亡指标”一度被人描述为“预约死亡”,其背后所隐含的忧虑当然不是多余的。自从去年国家安监总局出台煤矿事故“死亡控制指标”以来,一些地方部门也开始仿效。通常来说,职能部门在制定这个指标时不大会与自己为难,他们必须保证这个数字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从这个意义来看,“一百以下”这个数字本来还可以更低些。但无论怎么看,“死亡指标”都是残酷的。任何一条生命的逝去,都足以令其亲友悲痛不已,但是对于控制住“死亡指标”的职能部门来说,却会沾沾自喜。有“旧闻”为证:“云南省安监局广发手机短信,称去年圆满完成指标,全省死亡人数三千五百七十八人,比国务院指标低二百七十一人”(1月18日《都市时报》)。看看,一年死了三千五百七十八人,在云南安监局有关人士的眼中却是“圆满完成指标”。究竟是他们用词不当,还是“圆满”这个词另有深意?
将生产任务、经济指标用作建设效率的参考,自然是有益的,但政府常常将这些数字用作官员晋升的参考。“数字出官”现象下的“官出数字”常常因此而乱套。河南柘城县慈圣镇火葬有指标,每村每千人必须火葬六人;北京某社区民警破案有指标,每月完成十三宗:抓两只“鸡”(卖淫女)、五只狗(无证犬)、六个人(违法乱纪分子)。发展到现在,死亡也有指标了。
九十九个在死亡控制线之内的人与所有活着的人,生命没有区别。但如果九十九个人死去了。安全责任部门就可以免责,这如何体现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不能以指标来量化,如果一定需要,这个数字应当是零。零死亡也许很难,但难度不是漠视生命的理由,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以死亡率最高的煤矿业为例,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每年每二百名矿工中死亡一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每一千人中死一人;到了二十一世纪,死亡率年年都是零。有着二百年历史的美国杜邦公司,其工作环境被职工认为比家里还安全,该公司以苛刻的安全守则要求员工,不得做任何没安全把握的事情。严格的保障措施下,这个公司所有安全目标都是零:零伤害、零职业病、零事故。
可见,漂亮的数字虽然可以出政绩,但也容易蒙住自己的双眼。既然死亡可以控制,何不让所有的生命都有保障,这才是真正的尊重生命;既然化妆品有效率没达到100%,何不要求他们达到100%而不是禁止他们达到,这才是真正的尊重消费者。
[原载2007年4月23日《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