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勇
【摘 要】本文就城市规划测量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详细阐述了城市建设的控制线,深入分析了规划批后定线测量的流程,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规划测量;控制线;质量控制
0引言
所谓的城市测量,是指为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经营管理等进行的测绘工作。而本文中所提及的定线测量,属于城市测量的范畴,并对城市工程的建设有着关键作用。因此,对定线测量质量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城市规划测量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1城市建设的控制线
在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过程中,涉及城市建设的相关控制线。因此进行规划定线测量时,需要识别相关的城市控制线。城市控制线主要有:
1)红线:一般是指各种用地的边界线,具有法律效力。主要包括道路红线及建筑红线。道路红线,本处所指的道路是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不包括居住区内的道路;建筑红线,又称建筑控制线,是指建筑物的外立面不能超出界线。
2)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3)黑线:指城市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市政管网线。即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控制线。
4)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5)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6)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7)橙线:指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线。
2定线测量的实施
定线测量工作步骤包括:资料收集,平面控制测量,条件点测量、计算及测设,资料整理和质量检查验收等步骤。
2.1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是定线测量中的关键过程,需要收集的主要资料有:经规划审批许可的总平面图、建筑单体图(包括电子资料),城市控制线图,用地界线界址点成果,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已有控制点资料。
2.2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要求:
(1)平面控制测量的测量基准必须与规划审批总图的测量基准一致。
(2)由于项目附近一般没有高等级控制点,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位置,在附近引入定线测量使用的控制点,方便定线点的测设,而在定线过程中需要加密图根点,因此引入的控制点等级一般不得低于二级,方可保证定线测量测设要求。
2.3条件点测量、计算及测设
2.3.1条件点获取及计算
(1)条件点分为退让条件点和建筑物定位点。退让条件点一般標注为距离,包括建筑物与控制线的退距及建筑物之间的退距;建筑物定位点一般以坐标的形式标注。
(2)城市控制线在实地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界线,因此各类控制线是通过现场测量相关地物进行计算,或通过与拟建建筑物的退让进行计算得到。
(3)建筑物定位点可从审批总图中获取。
2.3.2条件点测设
(1)条件点测设的主要步骤包括“放点”及“收点”,一般采用解析法测设,设站点尽量采用高等级(二级及以上)点,条件不允许时,可用图根导线点或从高等级点上直接测设的极坐标点。
(2)现场与项目有关的建筑物采用极坐标法进行实测,用于退让尺寸的分析与比较。
2.4资料整理
(1)根据外业实际采集的放线数据及已有建筑物数据,利用自动化成图软件,编制定线图。通过定线图,进行控制线退让、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建筑外墙等尺寸的核定,确保相关尺寸符合审批要求。
(2)根据测量的实际情况,编写定线测量成果报告,成果报告中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为:概述(项目来源、项目位置、项目的基本信息),已有资料情况,定线测量实施的具体情况,相关指标的计算情况,质量控制情况,定线图以及内外业测算手簿等。
3定线测量的质量控制
由于定线测量的特殊性,定线后的成果通过验线核实后,将作为法律的文书要件,因此在定线测量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对各工序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保证定线成果的可靠性。通过对定线实施过程的分析,定线测量成果的质量主要从审批资料审核,控制点核查,条件点采集,条件点测设以及成果资料等5个方面进行控制,并保留相关的检查记录。针对各工序的特点,安排相应的专业人员,对工序中的关键点进行控制。
3.1定线测量的关键点
(1)项目使用的测量设备和丈量用具必须通过相关部门检定有效,方可用于项目测量。
(2)审批资料及条件点的采集的关键点是识别总平面图和建筑单体图,该图与测量人员日常接触的地形图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要求采集人员除了具备测量专业技能外,还要能识别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单体图。
(3)控制点的关键是在使用时进行核查,由于GPS技术的普及,控制点的布设已经很容易,也造成了布设的随意性,因此在使用时对控制点的检查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4)条件点测设的关键点是收点和校核,放点可以通过全站仪内置的放样程序,很容易实现,而收点是对设置的条件点进行重新测量,不仅要求测量人员能够熟练操控全站仪,还要求测量人员具备在各种环境下检查方法的技能。
(5)成果资料的检查是整个工序的最后环节,关键点是编制定线图,保证报告的完整性,因此要求检查人员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
3.2审批资料审核
(1)总平面图的签署是否齐全,是否为原件。
(2)总平面图的坐标基准与当地的坐标基准是否一致。
(3)核对所有的标注坐标,并与电子数据进行比较,避免因设计人员的疏忽,而将建筑物角点坐标标注错误,导致放线点错误。
(4)通过电子数据,核对所有退让尺寸,确保尺寸的唯一性。项目周边有退让建筑物时,还需要对已有的建筑物进行实测,套合到总平面图中,与规划要求的尺寸进行比较,确保项目可以按规划要求落地。
3.3控制点核查
为了满足放线的需要,需要在建设项目附近布设平面控制点,平面控制点的一般采用导线网或GPS网的形式布设,等级一般不得低于二级,这里不讨论如何布设控制点,只分析控制点是否可靠,是否可用。实际测量中经常使用的控制点一般为一、二级控制点。根据《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一、二级控制点各项精度指标,见表1。
通过对测量指标的分析,在使用控制点时,一般通过测边检查,对控制点的可用性进行判断,实测边检核时边长(D)较差的限差,见表2。
3.4条件点采集控制
(1)退让条件点只采集转折点,直线段一般间隔50m进行加密。
(2)对于与已有地物的退让条件点,需要先到现场对现状地物的数据进行采集,叠加到总平面图中,与规划退让进行比较。
(3)各类条件点的采集必须由2人各自独立完成,2套条件点经对比无误后方可使用。
(4)采集条件点时,不得使用总平面图中标注的坐标和尺寸,需要重新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与图面标注的数据进行比较,确认准确无误后,方可作为最终的条件点进行放样。
(5)编制定线条件点图,在图中标注拟定条件点的坐标及拟核查的相关尺寸。
3.5条件点测设控制
(1)条件点的测设分为放点及收点,放点就是将条件点设置到现场,收点就是重新测量设置的条件点,随着全站仪的普及,放点和收点一般利用全站仪按极坐标法进行。
(2)全站仪中控制点及条件点的坐标,采用全站仪与计算机连机的方式导入,不得人工输入,利用全站仪的放样程序,按粗放———精放的步骤进行放点,并设置相应的标志。
(3)条件点设置完成后,重新整置全站仪,按极坐标法测量设置的条件点,并与采集的条件点进行比较,点位较差要符合规范要求。
(4)所有条件點设置完成后,根据现场条件,采用钢尺丈量的方法,对条件点的相对位置进行丈量,实测边长与利用坐标计算的边长较差要符合规范要求。
(5)对设置的条件点验证基本合格后,现场将条件点桩交用户,并要求其进行保护,按规定进行使用,并填写定线桩交接桩表。
3.6成果资料检查
(1)资料整理过程中,要对内外业形成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和进行再次确认检查,特别是对条件点采集及观测数据的检查,重新计算条件点的现场观测成果,与所采集的条件点成果进行比对,确保条件点的采集和测设满足要求。
(2)利用现场测量的数据,编制定线图,并与定线条件点图进行套合比较,确保所测设的条件点满足要求。
(3)成果报告是对定线过程的详细说明,因此要求内容全面准确,表达规范,摘录设计数据准确无误,测量数据计算正确,特殊情况需要详细说明。
4需要注意的问题
定线测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建筑物的外墙表现形式主要有:建筑物外墙轴线、结构外墙及建筑外墙,因此在定线时需要分清。很多设计单位在设计时,为了自己方便,经常在总平面图中标注轴线坐标,而项目建筑控制线是指建筑外墙,因此,对于轴线点,需要从建筑单体图中,推算建筑外墙的实际设计位置,方可确定条件点。
(2)定线点的精度要求各地有所不同,规范只有最低要求,各地会根据地方特点出台相应的规定,因此在执行标准时,不能只关注规范要求。
(3)实际定线过程中,现场尺寸与设计尺寸会有出入,特别是退让尺寸,由于其允许值没有相关规定,因此需要与规划审批人员进行沟通后确定。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城市规划测量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定线测量是实现城市规划建设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在定线测量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作业人员高度重视,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保障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姚恭伟.城市建筑竣工测量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9).
[2]王文奇、陆维芳.工程测量放线及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3).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城市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