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的儿子今年12岁,在不久前的一次考试中成绩不佳,我们严厉批评了他。之后我们给他制定了强度更大的学习安排。可没过几天,他出现了梦游。记得在他5岁那年,她母亲因工作原因外出,不久后他也出现过梦游。可是各种检查都没有问题,请问我们该怎么办?
A:梦游现在称做睡行症,过去之所以叫梦游症是因为起初认为在梦游的时候当事人正在梦境中,但后来的研究发现这是一个误解,因为梦游由于非快速眼动相睡眠(NREM)的第三与第四期出现发作,而人们在这一睡眠期中是不做梦的,所以目前将其称为睡行症。要诊断为睡行症,首先要排除可能的脑器质性病变,常见的就是癫痫(这在成人中出现的睡行表现中更为多见)。排除了器质性因素外,儿童多发睡行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最后,就是心理因素了,如过度疲劳、压力、分离体验、环境变迁等都是常见的心理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您的儿子在出现睡行症的两个时期都存在心理因素,5岁时是与母亲分离后出现了梦游;而最近的发作是因为学习的压力,而且过度的学习使他非常疲劳,这些都促成了他的再次发作。
要从心理层面对孩子提供帮助,首先要理解他睡行背后的心理动因。弗洛伊德认为,睡行症患者潜意识压抑的愿望通过睡行获得了某种满足。所以,睡行的症状本身会使患者从中获益,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为“原发性获益”。而出现这样的症状后,可能会进而赢得父母的关注和关心,减少对他的苛刻要求,这可称为是“继发性获益”。所以,患者潜意识地就把睡行当成了满足自己愿望的一种方式,当然这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如果不及时给予干预,它就会被固定下来,成为满足愿望的一种常规模式。您的儿子幼年离开母亲后他潜意识地选择了睡行这种方式,现在他又在重复以前的选择。睡行往往预示着孩子内心深处存在着冲突,他是在用睡行的行为来间接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这种冲突,他需要父母在内心的这个层面给予他支持和满足。因此,父母应当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心,听听他的感受、他的心声,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父母的严格要求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对孩子表达爱应当采取适合的方式,让孩子能感受到爱,这非常重要。父母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地满足孩子的愿望,从而帮助孩子不再去选择睡行来满足自己的愿望,睡行症也就可以治愈了。
另外,家长还应当注意,睡行发作时大人不要惊动孩子,因为此时孩子完全沉浸在另一个无意识的世界里,突然的惊吓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此时最好是轻轻走近孩子,牵他的手回到床边,然后轻轻扶他躺下。对睡行的儿童,家人应加强夜间监护,防范可能发生的意外。
更正并致歉
2006年《心理与健康》(增刊)由于排版失误造成文章末尾缺行,第30页最后一句完整的应为“尤其应该注意以前发生过的副反应。”;第47页最后一句完整的应为“引导患者走入正常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对于由此给读者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心理与健康》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