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体力量擎起每一个人

2007-04-23 16:27钱丽欣施久铭
人民教育 2007年12期
关键词:游学代表班主任

钱丽欣 施久铭

今年的3月21日,来自天津市的300多名校长到山东省邹平县黛溪中学参观,他们首先听校长张志刚对学校的整体情况和教育改革做了介绍,然后深入课堂听课,并与部分中层干部和教师座谈。

第二天,这支参观队伍到其他市(县)继续考察。然而,其中的8名校长却中途折回黛溪中学。“我们还要和这里的学校领导好好谈谈,在学校好好看看。”一位校长说,“我们要把黛溪中学的做法弄清楚了再走。”

一所建校才8年的县级初中到底有什么“真功夫”,吸引这几位见多识广的校长折返?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先有完整的教师,才有完整的学生

走进黛溪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师师科主任、生生科代表”的大幅标语。

就是这样简单的10个字,让黛溪中学的师生探索了整整6年。

2000年,为了深入了解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情况,校长张志刚到初一年级某班兼做副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班主任一个人管50多个学生根本管不过来,学生出现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有些学生心理上出现了问题,班主任也不能及时发现和沟通,而其他任课教师上完课就走人,根本不会理睬学生的这些问题。不仅在这个班,在学校别的班里或者其他学校,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却常常视而不见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张志刚想到学校管理中的一句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都是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也是管理者啊!他的提醒,让学校領导班子顿时豁然开朗。

经过反复思索,2005年9月,学校明确提出“师师科主任、生生科代表”的思路。其操作办法是:在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的基础上,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每个班的学生分为6个自然小组,每个组大约8~9人;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担任不同学科的科代表,6个自然小组中各个学科的科代表组成隐形的科代表小组,他们的“最高首长”就是科主任———某门学科的任课教师。

教导处副主任由学芹教初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这样每个班里就有了6个科代表,“在确定科代表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学科兴趣、学科特长,又要考虑这6个科代表覆盖上、中、下各个层次的学生,只有这样我才能掌握不同类型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发展需求。”

科主任既是任课班级全体学生的学科教师,又是所教学科每一位科代表人生发展的指导者,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对科代表的成长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帮助和引导。

“‘主任二字让老师们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张志刚说,“任课教师的工作从内涵到外延都大大地拓展了。”

然而,在实施之初,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接受的,正如由学芹所说:“自己是个老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有时根本不用备课就能把课上得很好,但如果要管十几个科代表,不仅要管他们的数学,还要管他们的其他学科,管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我担心会加重负担。”

教师们几乎都是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开始他们的科主任工作的,然而,他们的担心并没有成为现实。实施“师师科主任,生生科代表”后,他们发现,与科代表的沟通和交流变得容易了,师生的关系拉近了,老师的工作反而好做了、轻松了。“我们现在已经离不开科代表了。”一位老教师说。

这其中,教师们感觉自己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科主任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灵,自己不仅是学生学业的辅导者,更是学生道德的引导者、生活的指导者和心理的疏导者。

而对一些很少有机会做班主任的小学科教师来说,通过做科主任“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老师了,因为我们原来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更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就没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教育工作。现在我们补上了这一课,也更多地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尊重。”从音乐教师李海荣的话语里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由衷的职业幸福。

若兰(化名)是个不爱学习的女孩子,上课从来不发言,也不认真听课,就是在家里也不爱说话。语文教师徐霞做了她的科主任之后主动找她谈心,她说:“我学习不好,没人愿意帮助我。”

“我就尝试着改变她,经常和她交流。课堂上有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生字词等,就让她先做好准备;上课的时候让她发言,建立她的自信。在课堂上,她发言的声音很好听,语言组织能力也很强,每次发言都完成得特别好。”

经过多次沟通,若兰终于主动与科主任联系,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原来老师提问到我,我以为老师明知道我不会,是想让我出丑。现在,我知道老师都是为我好。”

人人都是科代表,给了教师解开学生心灵密码的机会。

有一次,她把一段很长的文章背景介绍背了下来,同学们都为之一震,全都给她鼓掌。

自从做了科代表,若兰在课堂上变得乐于发言了,朋友越来越多,她有事也会找老师商量解决。

这个从来没获过奖的孩子,因为自己的进步,还从徐霞老师那里得到了上学以来的第一份奖品———一个笔记本。“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若兰开心地说。

徐霞反思道:“这样的孩子从来不惹事,老师一般不会去关注她,但深入了解之后会发现她还是有很多问题。如果我们一直忽视下去,可能对她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从“我”找科代表,到科代表找“我”,黛溪中学的教师们品尝着教育的丰硕果实。

而对黛溪中学的学生们来说,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多一双关爱的眼睛,多一个人来指引前面的路,这该是多大的幸福啊!

按照学校的设计,科代表在课上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自主学习、分配探究任务、合作讨论,课下组织预习、复习、检查作业。学习好的科代表对小组成员进行帮扶,并将小组的学习情况以及组内成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向科主任反馈,遇到小组管理中的疑难问题及时向老师求助、协商解决。

科代表的实施,激活了每个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科代表也是个‘官啊!”就是这个“官”让张凯从一名后进生变成了班里的优秀生和班长。

张凯是一个从乡镇初中转来的孩子,由于原来的学校英语和计算机教学条件较差,他刚来的时候简直就是沉入了井底,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一上这两门课他就头痛和恐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并没有被老师放弃,他成了英语科代表。

张凯的科主任不仅经常找他谈心,分析他这两门课落后的客观原因,鼓励他从零开始,还在他的自然小组里给他请了个学生“教导员”,由这位同学每天为张凯补课、布置作业。

“‘教导员每天都给我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连我都烦了,”张凯说,“有一段时间我都想放弃了。但是,自己作为科代表,要协助科主任做好小组的工作,就必须有好的成绩,在课堂上也必须有好的表现。在科主任的鼓励下我总算坚持下来了。”

科主任和“教导员”的工作有了回报,张凯的英语成绩有了大幅提高。

不仅如此,张凯的科主任还与计算机老师商量,为他请了计算机的“教导员”,并制订了详细的帮扶计划。

“在上课的时候,我一走神,‘教导员就会捅我一下,我有了问题,他就及时给我解答。”

“作为科代表,在英语课上要组织小组学习,首先自己要起到表率作用,这对自己有了约束,再加上科主任和‘教导员的帮助,我各方面提高都很快。现在各科成绩都比较好了,还改掉了原来的一些不好的习惯。要不然大家怎么会选我做班长呢!”张凯的谈话散发着一种成长的快乐和喜悦。

“英语‘教导员的体育成绩不好,而这正好是我的强项,我就坚持和他在课后进行体育锻炼,现在他各项成绩都达标了。”张凯说,“我们都是全面发展的学生。”

这种方式促成了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团结,推动了每个学生的进步,正凝聚为一种成长的力量。

在这个班里,还有几位同学通过同样的方式得到了提高,“连我这么差都提高了,我们班怎么还会有不及格的呢!”张凯兴奋地说。

在黛溪中学,教师提出把不及格现象控制在3%的目标,而在很多班级,已经杜绝了不及格现象。

为了使科代表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担当起高级助手的使命,科主任经常与科代表一起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一起讨论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到一定时候还要一起总结学习情况。

这已经成为教师们每个月初和每个周五的常规工作。

“生生科代表”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了小组的中心,都是学习的主人和组织者,带動每一个自然小组的学习,将“兵教兵”的学习策略发挥到极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也促使他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合作,认真配合其他科代表的工作。

“科代表”这三个字还激发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产生了持久的发展动力。“这种做法使学生变得更有主见、更加自信。”科主任全面而个性化的引导,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他们在成长中能及时拨开困惑,不断进步。

“原来班主任天天蹲在教室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家长交流。现在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办公室与科主任交流就能发现问题,而且往往他们已经解决了。老师之间也会碰撞出一些很好的解决办法。大家都动脑筋去解决这些问题。原来都是任课老师到班主任这儿来告状,现在这种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王静老师说。

有了科主任的参与,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范围也发生了改变。班主任要对科主任进行培训,定期开“班教导会”,与科主任交流本班学生的情况,这个会有时还会扩大到学生小组长。

“‘师师科主任的实施,把班主任从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但同时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静说,“现在班主任们要考虑,如何协调科主任之间的工作,如何做好科主任和小组长的培训,如何更好地与家长沟通,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原来是一个班主任面对50多个孩子的家长,现在,有科主任与家长直接沟通,连家长会都能小型化了。”张志刚说。

这样的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使学校与家庭真正形成教育的合力。

教育因此变得完整了。

科代表: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师师科主任,生生科代表”给学校带来了生机。然而,张志刚却将目光转向课堂。

在他看来,那些“满堂灌”的课堂,老师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也只能讲出新知识的70%,这些却正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而剩下的让学生感到困难的那30%,正是老师没讲的,甚至是老师没有讲出来、没有挖掘透的。

“有些老师一味地指责学生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张志刚说,“我们必须从了解学生入手,让学生与教师共同驾驭课堂。”

他们的“共同驾驭”,是从科主任与科代表的共同备课开始的。

“以前老师备课是对着课本,想象这个地方学生可能不理解,凭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这可能是难点,要多讲,要重点讲。但对学生来说,这个地方是不是真难呢?”英语教师刘波对此深有感触,“另外,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你教过的班级可能了解,你没教过的班级你了解吗?”

有了两个班的12名科代表,刘波的课就彻底地“落实”了。

“在备课的时候,我可以先问科代表,这几个问题设置得是否合适,这个地方是否可以作为难点,科代表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教材、把握学生,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备课的过程中可能增加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把知识掌握好了,就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作业、复习了,这样就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科代表让教师的备课过程有了学生。因为教师对课堂的预设是很关键的,科主任和科代表共同做出的预设,就有了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在孙会春老师的数学课上,她根据与科代表共同备课中了解的情况,把问题分为三类:一类是基础题,由小组中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来回答;一类是中档题,由中等水平的学生来回答;一类是有一定难度的题,由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

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问题都能得以解决,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即使班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也能关注到。

科主任和科代表共同备课,为改变教师单方面主宰课堂的局面做了初步的准备。

科主任给科代表列预习提纲和详细的学习计划,即学生的学案。科主任先做好预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课堂上就能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科代表可以根据共同备课的情况,决定让自己小组里学习落后的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时间长了,所有的科代表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参与进来,知道该如何配合老师。

当然,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探索、总结、提炼的过程。

在学校组织的第一次研究课上,化学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由两个科代表代替自己来回答,科代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在关键时刻加以点拨、提升。

从表面上看,这节课做到了学生与科主任共同驾驭课堂,可是,教师应有的作用又发挥得如何呢?

“实际上,学生只能是照本宣科,书上怎么说的学生就怎么说。这部分知识,跟其他知识、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有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是讲不出来的,教师必须加以综合。”副校长李保平说。

这个问题的发现,使黛溪中学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关键。

随后的日子,他们在各个年级不断实践,对好的片段加以肯定,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总结,终于摸索出“激情教学”六环节: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激情互动———魅力精讲———拓展应用———生成创新。

于是,黛溪中学的课堂,几乎均由科代表组织小组学习,教师需要精讲的,必须将讲授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更多的时间则用于拓展应用和生成创新。

在赵智萍老师一节“坐标的平移”的数学课上,教师让学生们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内任意描一个点,然后把这个点向右平移5个单位,描出新点并写出新点的坐标;再把这个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平移。

科代表1:经过小组学习和讨论,我们发现:尽管每个同学找的点不同,但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将点(x,y)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向上或向下平移b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对应点的坐标是(x,y+b)或(x,y-b)。

科代表2:我想这个小组的结论大家一定都得到了。我们小组有新的發现:已知一个点的坐标、移动方向和移动的单位长度,就可以迅速得出新点的坐标。

科代表3:你的描述太麻烦了!我们小组认为,移动方向和移动的长度单位就是移动规则。

科代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问和帮助教师组织教学,他们在关键时刻提出的关键的问题会引领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科代表2:已知一个点移动前后的坐标,就可以知道它的移动规则。

科代表4:我们小组的结论是,在一个点移动前的坐标、移动后的坐标、移动规则这三个量中,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科主任:你们可以举个例子吗?

科代表4:(1)点d(-3,5)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d1点,则d1的坐标是____。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5,8)是由点____沿x轴负方向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

科主任:4组的同学研究得可真深刻。同学们能再举出其他的例子吗?先小组讨论,最后大家来展示一下。

科代表5:点a(3,-5)是怎样移到点b(2,1)的?

科代表6:我们小组认为,今后在完成此类问题的时候,可以不画平面直角坐标系,但脑子里要有一个坐标系,这节课让我们学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到规律。科主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领生生互动,组组互动。

难怪有听课的老师说:“当时怎么就感觉这节课小组学习的效果那么好呢!”

“同样一个问题,由教师提出来,还是由学生提出来,对学生产生的刺激是不同的,如果再由学生解答的话,效果就更不一样了。”教导处的刘云祥主任说,科代表的提问会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在不同的课上,科代表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实验课上,科代表会对小组同学进行分工,有操作的、有做记录的、有分析现象的,每次课上都轮换工作。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每个同学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锻炼。

同学们说:“每个人都是科代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大家在每节课上都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来完成自己的角色。”

这样,“科代表”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种改革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使所有的学生真正得到了尊重。

学生需要在教师和同伴之间得到尊重,同伴的尊重有时比老师的尊重更关键。

科主任和科代表共同驾驭课堂,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变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策划者。

“生生科代表”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科代表能够在自己超前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好课前预习。这样,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东西,教师无需再讲,可以有充足的时间突破难点,强化重点。而且,还有科代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这样的课堂效率不言而喻。

课下,科代表组织的帮扶活动,作业练习检查等都扎实有效,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促使任课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学校还规定教师做到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

通过改革,黛溪中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他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放飞思想的地方。

有奖游学:让“小组合作”名副其实

一天下午放学后,初二(2)班一个小组的9名成员来到操场上,小组长对大家说:“先默默地跑三圈,然后再反思我们为什么不能参加这次有奖游学。”

在黛溪中学,“有奖游学”是对品学兼优的自然小组的一种肯定,在学生心目中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奖励。

这也是对自然小组的一种集体评价。每个月,级部、班主任和科主任要根据科代表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学科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来评定科代表。在此基础上,各自然小组成员的评定成绩之和即为自然小组的集体成绩,达到预定的德育目标和学习目标即为优秀小组。

“为了避免小组之间的恶性竞争,小组评价重在达标,小组间不排名次,没有名额和比例限制。”张志刚说,每个优秀小组都可走出教室,参加学校组织的外出学习和参观活动,这样的活动每个月组织一次。

这种与众不同的评价与奖励方式,在学生当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有效的评价,使小组长成为一个体现学生创造力的角色。”德育处主任杜玉生说。

小组长是由小组成员推举出来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名字如“雏鹰”、“闪电”等,代表小组的目标和作风,或反映整个集体的特点。

每学期,学校要对小组长进行三次大规模的培训,每周小组长都要总结本组的学习情况和各方面表现,并向班主任和小组成员反馈。

初一(2)班的明扬因为经常迟到,影响了小组的评价,使他们错过了学校组织的第一次有奖游学。于是小组长霍云汉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每天自己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明扬打电话,成为他的“定时闹铃”。班里同学把他们的帮扶行为称为“汉扬组合”。

“因为我的错误而影响了整个小组的评价,心里感到愧疚。现在我从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以回报大家对我的帮助。”明扬下定决心。

在这个班里,“汉扬组合”已经成为“黄金搭档”,“我们把各种不好的现象编成节目,在班里给同学们表演,让大家不要犯这样的错误。”明扬说,“在这个组合里,我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对学习有了信心。”

作为小组长,霍云汉每周都要开一次小组会,“有奖游学把我们这几个同学绑在了一起,如果获得了这种奖励,我们会总结自己这段时间取得成绩的经验在哪儿;如果不能参加,我们会找原因,讨论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和克服,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同学这次拖了后腿、给组里扣了分就用打击报复的方式对待他,而是制订措施幫助暂时落后的同学。”

“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就找班主任。”

2006年11月,霍云汉的小组综合评比优秀,得到了去黄河参加有奖游学的机会。

“去黄河之前的准备工作可多了,”小组成员兴奋地说,“我们搜集了有关黄河的地理、历史和文学方面的材料,还学会了《黄河大合唱》。”这次游学,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母亲河的魅力。

为了使有奖游学收到实效,每次游学活动都由级部主任、班主任和科主任一起设计、组织和实施,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的资料,精心设计考察路线,周密计划具体活动。

“游学回来之后,我们的活动就更多了,可不能放过这么好的学习机会。”霍云汉滔滔不绝地说起他们的黄河摄影展评、征文比赛和手抄报。“游学不仅让我们学习了知识,还增长了见识。游学回来,我们都觉得自己又长大了。”

有奖游学既是学生努力的结果,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有奖游学还成为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马达”。

在初二(3)班,每个小组都有组长和副组长。王英政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也是一个小组的组长和语文科代表。“我们组有8个同学,我和副组长每人管3个同学,我学习比较好,我就管学习,副组长管卫生、纪律。”

“小组里有一个同学数学不好,我就每天给她讲数学题,和她一起做作业,这次考试她得了进步奖,高兴坏了。她很感谢我,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

从他人的成绩中感受助人的快乐,她的笑容里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对学校、对教育的另一种诠释。

在这个小组里,小组长还让同学两两结对,“为了便于互相帮助,我们还有权力给同学换同桌呢。”

这种新型评价方式,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它改变了学生“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还学生以生活的本来面目。

“有奖游学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从孩子的日常话语中就能感受得到。”这是一位家长给老师的信中的一段话。

“有奖游学”创造了切实可行的小组评价机制,将个体评价变为团体评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将小组间的名次之争转变为达标竞赛,避免了自然小组之间的无序竞争,实现了整个班集体的整体进步;又因为其评价内容包括学业成绩、思想品德等各个方面,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实,有奖游学还改变了教师的关注点。以往,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现在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和每一个细节。

张志刚深有感触地说:“教育最终的魅力,不在于你教的孩子得了多少分,而在于你全心地介入了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

有人说,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在黛溪中学,有奖游学却让世界变成了学生的教科书,让社会变成了学生的大课堂,让学习变成了学生幸福生活的方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黛溪中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有的只是信念的持守与执著,行动的投入与扎实;有的只是教师的和谐与智慧,学生的自信与幸福。他们正在用整体力量擎起每一个人。

“师师科主任,生生科代表”,对教育如此深刻的理解,黛溪中学还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

这也许就是8位校长要寻找的答案吧!

猜你喜欢
游学代表班主任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月圆代表什么
我的班主任①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看望委员、代表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寓教于游,从“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