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

2007-04-23 16:28韩涛
人民教育 2007年23期
关键词:现代化学校发展

韩涛

目前,江苏常州已高水平普及了学前3年教育和12年基础教育,初中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达97.31%,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25年。全市高考万人进线率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5.71%。

总结以往的发展经验,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将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紧紧围绕“两大任务”,坚持“四大战略”,不断开创常州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一、确立一大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民为本。民是指人民群众。教育以民为本,就是要增进教育公平。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改善和增进人民的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增进教育公平,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基础,没有教育公平,人民群众不可能有幸福感。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科学技术的“孵化器”,更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增进公平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

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的终极性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应该回归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幸福为本,围绕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开展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二、明晰两大任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首要的任务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发展只有走均衡之路,才能确保教育公平,体现以人为本。为此,要重点完成两大建设,一是办学条件现代化和标准化建设,二是办学水平优质化建设。

办学条件现代化和标准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近年来,常州教育的办学条件虽有极大改善,但与新课程实施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相比,与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常州地处苏南,经济相对发达,但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我们应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江苏省有关办学标准,进一步推进办学条件现代化和标准化,从而整体改善常州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还要认识到,办学条件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全部。基础教育在实现普及化以后,优质化建设成为迫切任务,只有实现办学水平优质化,才能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的目标。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始终是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我们应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以新《义务教育法》等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为基本规范,积极开展研究与实验,不断发现和总结实施素质教育的本地经验,个性化、高质量地推进素质教育。

三、实施四大战略:坚持教育现代化,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主动发展。

(一)坚持教育现代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市就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历史经验表明,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争取政府支持的有效途径。常州教育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与推进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关系。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我市在全省率先进行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通过撤校、并校,全市中小学由1500多所调整为400多所,极大地优化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九五”以来,全市城乡累计投入普通中小学基本建设资金达25亿多元,使全市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设备设施、校园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实现了三个100%,即:100%的小学学龄儿童得以入学读书,100%的乡镇成为省、市教育现代化乡镇,100%的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

今后,我们将继续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以推进区县现代化为抓手,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无论是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形成、现代化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还是现代化技术和手段的运用,都需要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我们将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战略的重点,建立、完善奖惩和考核相结合的师德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我市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大力改革和创新教师培训形式、内容与方法,加快教师专业成长;以骨干培训为重点,积极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五级阶梯(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建设和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2.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5年我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到2010年,全市要建立以灵活、适需、开放、完善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其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任务更为艰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既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点,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基础教育应该有机地融入到終身教育体系中,用终身教育的观念和视野来变革基础教育。如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偏向,注重发展性学力,着力培养包括自主意识、自学方法、创新精神等在内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发挥基础教育在建设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区中的作用。

3.促进学校教育优质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趋强烈,因此有必要把人民享有良好的教育机会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标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优质的教育。目前,我市省优质学校占学校总数的50%,这些优质学校提供的优质学位数占学生总数的65%,我们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优质学校比例达80%,优质学位数达90%。

4.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学习借鉴国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进经验,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目前,我市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有一定基础,但与教育现代化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为此,必须加大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积极吸引外国留学生,探索把我市优质教育资源向省内外辐射的有效途径。

(二)坚持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我市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是我市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合格学校建设目标;其次,深入推进以构建精品课资源库为主要内容的“春晖工程”,让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第三,推进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加强城镇学校对农村薄弱学校在师资培训、教科研工作及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第四,在资金投入、教师待遇、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向农村学校予以倾斜。

2.实施“金边工程”,促进城区校际之间教育均衡。1992年,我市开始实施旨在改造城区周边薄弱学校的“金边工程”,在经费投入、干部和师资配备等方面向这些学校倾斜。近年来,我市积极引进高校智力资源对这些学校进行重点扶持,如与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合作共建勤业中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所合作共建市北实验初中。通过推进“金边工程”,实现了“家门口学校个个都精彩”的目标,有力地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3.实施“蓝天计划”,促进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的教育均衡。2003年,我市启动了旨在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的“蓝天计划”,通过公办学校吸纳、举办流动儿童专门学校和支持、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等途径,着力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到2006年年底,全市公办学校共吸纳8.2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占全市流动儿童少年总数的76.9%。

4.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保障每个儿童不因贫困失学。教育公平既要解决弱势群体入学机会问题,也要解决使他们有能力完成学业的问题。对此,我们积极落实有关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加强各级帮困助学基金的筹措工作,逐年提高资助困难学生的经费数额,基本形成“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社会参与、学校落实”的帮困助学工作格局,使在常州就读的每一个学生不因生活贫困而失学。仅2006年,我市共发放帮困助学资金1400万元。

(三)坚持内涵发展。

近几年,常州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而教育质量等未能跟上规模扩展的要求。因此,要解决规模扩张与内涵不足之间的矛盾,常州教育必须走内涵提升之路,使教育发展从数量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1.确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提升教育内涵,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纠正单纯以分数或升学率衡量教育质量的倾向,积极探索评价体系的改革,把品德、智力、知识、能力统一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深化课程改革。首先要继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形势、新情况,积极研究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和措施,要把推进课改放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背景下进行,通过学校管理变革、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其次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我市高中课改虽然开局良好,但应该看到,在高考压力下,在课程资源短缺、教师素质跟不上新课程要求的情形下,课改任务非常艰巨。对此,我们既要积极地贯彻落实课改精神,以课改为契机,提升我市高中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对可能的困难充分估计和应对,稳妥地推进高中课改。

3.打造学校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学校文化,是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方面。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多,我们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要抓住两个方面。

一是提炼办学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具有导向、提升、凝聚和激励功能,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建设学校文化,首先要考虑提炼、设计本校的办学理念,使学校保有核心价值观。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市广大学校在制订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把提炼、设计办学理念作为重要内容,涌现出许多既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又切合学校实际的个性化办学理念。二是建设合作文化。我们主张以建设合作型的文化作为学校建设优秀文化的重要指向。合作有助于在校内形成共同愿景,因为共同愿景的形成不能依靠外在的行政命令,而只能在合作与交流中积极地内生。合作有助于形成润泽的人际关系,而润泽的人际关系是激励学校成员的有效手段,是学校成员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影响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4.变革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学校需要现代化的管理,变革学校管理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学校发展阶段与管理形态之间的关系。学校发展分为创业发展阶段、规范发展阶段、个性发展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校长应把握本校发展阶段的特点,依据学校发展阶段实行相应的管理策略。二是处理好软管理与硬管理的关系。学校的管理既可以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直至惩处等手段进行硬管理;也可以依靠感召、启发和激励等方法进行软管理。体现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管理应尽可能地采用人性化的软管理。三是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学校管理主要是人事管理,其管理的精髓是“理”而不是“管”。“理”是“管”的依据,所以要先“理”后“管”。“管”是“理”的手段,“管”应该为“理”服务,所以要多“理”少“管”。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管理才能人性化,才能出效益。

(四)坚持主动发展。

“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蕴含着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的思想。我市从2003年開始实施学校主动发展战略,目的是通过激发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主动性,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可以说,主动发展战略是一种“为了人”和“依靠人”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学校主动发展战略是以学校制订和实施三年发展规划为主要载体,通过学校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使学校主动地谋划和设计自己未来发展蓝图,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开展学校发展规划的论证、评估,通过对学校发展环境的营造和优化,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从而转变教育行政职能,逐步理顺政校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目前,我市正在开展第一批学校主动发展试点学校总结性评估和第二轮三年发展规划论证工作。学校主动发展对于变革学校管理、提高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根据2005年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2006年以来,学校主动发展战略由试点转为全面推进阶段,辖市区所有学校逐步开始制订和实施三年发展规划。我们将继续把学校主动发展作为促进我市教育快速发展,提升我市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研究,总结经验和理论,完善策略,进一步提高主动发展战略的实效。

猜你喜欢
现代化学校发展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学校推介
我的女巫朋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