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因你而精彩

2007-04-23 02:51周平健
人民教育 2007年2期
关键词:村小名师新课程

周平健

从走上工作岗位至今,我结识《人民教育》已经8年了。回顾自己工作的每一天,我几乎天天与书籍打交道,尤其是读了《人民教育》上众多名师的文章,催生我读书的志趣。我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如何读书”等道理。现在,我每年都自费订阅20多种教育报刊,连同平时购买的书籍,花费不少于1500元。读书已成为我生活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村小工作的青年教师,我经常遇到一些特殊儿童,智力低下的、家境贫困的、父母离异的、单亲的、身体残疾的等,我总觉得这些都不是教师的分内之事,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好书。只要学生能够考到高分,就算完成任务了。现在想来,我的想法未免太自私。《人民教育》刊登的许多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我明白了“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爱是教师共同的语言。如今,我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先育人,后教书”,始终把爱贯穿在教育教学中。

《人民教育》上很多文章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教学理念先进、观念前瞻,更重要的是教学实践来自基层,易被一线教师所认可、所借鉴。就我个人来说,在教学和写作上收获颇多。

在教学方面,有这样几个栏目对我的影响较大。“名师与新星”———青年名师的新观念、新做法,很有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的操作性。如刘可钦老师的《21世纪,我们怎样教数学》,高屋建瓴地指出新世纪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张齐华老师的《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让我知道了数学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透视新课程”———帮助我们基层教师更好地认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解读新课程,使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之路上,少走弯路,不再迷路。如“数学课堂热点问题讨论系列”的文章,使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少些跟风,多些思辨。“教学平台”———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鲜活的教学现场融合在一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领悟、体会新课程理念。“名师人生”———帮助我们从名师的真实感悟中,寻找到他们成功路上的教育智慧。

《人民教育》还是我写作的导师。每一期的《人民教育》到了,我都迫不及待地用虔诚的心态拜读每一篇文章,题目的确定、标题的确立、结构的统整、内容的选择、语句的表述,我都细细品味,反复咀嚼,从中汲取充足的知识养分。我在理解、消化名家观点的基础上,把所感、所思、所悟、所得记下来,再将日积月累的点滴学习收获倾注于笔端,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等40多种报刊上发表了280多篇文章,有40多篇论文在征文中获奖。写作,提升了我的业务水平,也带来了尊严和荣耀。

在《人民教育》的影响下,我在村小这块贫瘠的园地里耕耘了8年,也取得了一点点成绩。辅导的学生在省、市、县数学竞赛中获奖近三十人次,在省信息学竞赛中获等级奖二十多人次,独自策划了《辅导员》(全国首家村小)、《小学生数学报》(全省首家村小)的专版组稿,主持或参与了六项课题研究,多次在县级会议上作经验交流。面对这些成绩,常有人劝我弃教从政或到外地去发展。说实话,村小教学条件简陋,信息渠道不畅,福利待遇不高,严重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难怪稍微有点门路的青年教师纷纷“孔雀东南飞”。我也曾经犹豫过,彷徨过,是《人民教育》坚定了我持守村小的決心。有三位老师的事迹深深地震撼着我。《唱响在青海高原的教育诗》(1997.9)一文中的刘让贤老师扎根高原,艰苦奋斗,献身教育,矢志不渝,为乡村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事迹感人至深,令人肃然起敬。《学会赏识爱满天下》(2005.12)一文的作者杨瑞清,放弃进城,选择回乡,放弃从政,选择从教,放弃解脱,选择坚守,使昔日落后的村办小学发展成为两次被评为省模范学校。《乡镇教育的脊梁》(2005.20)中的主人公胡社生在全县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为了大山里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被喻为新时期“责任意识的模范”。这就使我更加坚定了“村小小天地,也有大作为”的信念,坚信只要用心去做、用心去找,就会有所作为。

《人民教育》,我的人生因你而精彩。行进在乡村教育的路上,我将用成长来感谢《人民教育》,感谢引导我成长的各位名师。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堡河小学)

猜你喜欢
村小名师新课程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坚守村小23年,爱心留乡间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浅议"名师"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名师读意林
丰城市招聘218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小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