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一方心灵的净土

2007-04-23 02:51白宏太
人民教育 2007年2期
关键词:魏书生盘锦教育局

白宏太

在中国的东北,有这么一个地方,十几年来,人们怀平常心、做平常事,情系教育均衡。看似平凡、细小的行为,却深蕴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默默坚持的乐观态度,让人不胜感动,不胜敬佩!

这就是辽宁盘锦,教育家魏书生的盘锦教育。

不止一次听过魏书生的报告,而这一次是听众最少的。

2006年10月16日,辽宁盘锦的一座小礼堂里,魏书生的语气平缓而从容,虽然如话家常,却耐人寻味:

“校长们,同志们,守住心灵宁静,就是守住一颗平常心,守住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历年来提出的目标、制定的政策,并落到实处,多做实在事。既是为了领导检查,更是为了自己享受。”

这是一年一度的盘锦市培养良好习惯现场会的总结会。台下坐着的是一百多位盘锦市中小学校长,他们静静地、入神地听着,随着魏书生语重心长的讲话,时而沉思,时而激昂。

尽管听众很少,这却是魏书生一年中最重视的一次会议。连续十年,现场会年年准时召开。每一年,魏书生在现场会上的总结发言,都让校长们有新的思考、新的认识。

“怀平常心,促教育均衡”是魏书生今年要讲的主题:“有很多差距,是我们眼前没有办法解决的。面对不均衡,即使我们处于弱势的、不利的地位,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用平常心使自己获得发展。只有这样,学校才不仅是我们工作的地方,也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这就是魏书生特有的风格,不用感叹号,不唱高调,却一字一句说在听众的心坎上。从习惯培养这一教育最细微之处,魏书生看到的是教育的均衡问题。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渐渐触摸到了魏书生教育均衡思想的脉络,而盘锦教育均衡发展的全新格局,也层次分明地显现出来。

好的管住,弱的改造

2004年3月的一期《盘锦日报》上,一行通栏大标题格外醒目———“市教育局设立举报奖”。在标题下面,编者又特意用黑体字进一步说明:“城区公立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不招收择校生,如举报查实,市教育局对举报人奖励1万元人民币。”

敢于公开向全市人民如此承诺,足见其决心和信心。魏书生甚至还走进电台直播间,回答群众的各种疑问。

至今3年过去了,竟无一人举报,1万元奖金还是“无主之物”,这的确令人难以置信。其实,他们治理“择校”的办法和其他地方并无二致,同样是规定: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但何以能做得如此彻底呢?魏书生一语道破玄机:“即便是最好的初中,我们也不是要办成‘尖子学校,不允许它择生,不给予它好于其他学校的办学条件。”

这句话,魏书生说得很硬气。谁都知道,盘锦最好的初中非实验中学莫属,那是魏书生当年教书的地方。可以说,盘锦实验中学对魏书生,就像帕夫雷什中学对苏霍姆林斯基一样意义非凡。

“多年来,我们一直是以普通的学苗、普通的办学条件、普通的师资,创造了一流的办学水平。”现任实验中学校长王继秀坦言。虽然是魏书生的“嫡系”,但他们也没有“特殊待遇”。学校坐落在旧城区,门前的街道上净是各色的小本生意,不远处就是棚户区。按照划片入學的原则,实验中学的学苗都来自附近几所小学。这些大多是市井人家的孩子,父母是双职工的都很少,基础也并不好。

走进这所声名远播的学校,不禁有些失望。一眼看过去,初中部的两栋教学楼夹着一块不大的操场就是校园的全部。为了不至于一览无余,校门口新添了一排罗马柱,但更衬托出教学楼的陈旧。魏书生当局长以后,学校面貌也没有太大改观。“真的,我们没得到那种厚爱,相反在资源配置上,常常被排在最后。”学校副校长蔡素娟是魏书生当年的老部下,对此体会最深。“比如,局里统一配发课桌椅,别的学校给800套,实验中学可能只有600套。”

不过,尽管有点委屈,老师们都理解魏书生。“在硬件上我们慢一步也是好事,实验中学的人不追求这些,而要在理念上走在前面。只有在最普通的条件下,我们做的是别人都学得到的,这才有说服力。”蔡素娟的话语间颇有几分自豪。

这固然是魏书生的良苦用心,但他更多考虑的是均衡问题:“之所以择校,还不是因为学校间差距太大,假如我把实验中学办成最好的学校,条件高出一截,校内全是优秀学苗或有权势人家的孩子,那人们的各种欲望就都起来了。”

学生“择校”,很大程度上是“择师”。魏书生刚当局长时,市直学校教师数量整体超编,水平参差不齐。而每年的师范毕业生又供大于求,很多人托关系、递条子要挤进来。面对如此形势,魏书生想了一个简单又公平的办法———考试。每年的8月16日就是市直学校新教师的招聘考试。英雄莫问出处,要想当教师,不管你有没有门路,只需来考试便是了。

“局里根据各学校的需要,向社会公布招聘的数量和专业,先笔试,再试讲,各用人学校都可以来听课。”有了考试,不再为人情所累,教育局人事科长孙庆宁觉得很轻松:“被录取的新教师,教育局按需分配,重点向薄弱校倾斜,而不是照顾好学校。”

在把好师资“入口”的同时,针对现有师资的状况,魏书生又推出两条促进均衡的“硬杠杆”:一、考试;二、流动。

每年8月25日,市直学校在职教师也要统一参加考试。教什么就考什么,初中教师做中考难度的题,高中教师做高考难度的题。至今一考9年,也是毫不放松。它被计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成绩,作为评职称时的参考指标。但魏书生的本意还在于促使教师学习:“考完成绩往那一摆,什么都不用说,对教师就是一种促进的力量。”

同时,教育局规定:教师要参评高级职称,必须到外校流动一年。有了这个“杀手锏”,教育局就可以主动灵活地调配师资。“目前已经有30%的市直学校教师有过交流的经历。其中既有流向师资薄弱、短缺学校的,也有到好学校去挂职学习的。”这项工作仍是由人事科长孙庆宁来落实,最近他们正在酝酿一次“大动作”,要把一所学校40%的教师交流出去。“这是一所企业改制学校,师资整体水平差。我们期望通过‘换血,让它很快能有起色。”

的确,推进教育均衡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对薄弱学校的改造上。几年前,提起盘锦市五完中,人人摇头叹气。由于师资结构老化、管理不力,学校陷入了恶性循环。家长为了让孩子转学,纷纷花钱改户口。老师们也脸上无光,上班时常提早一站下车,宁可多走路都不愿暴露“家门”。

2001年,教育局决定,将五完中的初中部跟优质资源盘锦市一初中合并,组成新的盘锦市第一中学。为了加强管理,魏书生把自己在实验中学时的得力干将范宝丰调来当校长。范宝丰临危受命。上任前,他来请魏书生面授机宜。惜言如金的魏书生只说了两句话,一要“稳定”、二要“管住自己”。多年的默契使范宝丰心领神会,回去后,他特意把“管住自己”4个字写在校长名牌的背面,时刻不忘。

几年来,范宝丰努力践行着魏书生的“六字真言”。对原来五完中的教师,他没有歧视,而是积极地发现潜力、唤醒激情;对一初中的这些“生力军”,他更多地提倡真诚互助,搞好團结。同时,他也仿效魏书生,做一个不离开讲台的校长,年年教毕业班。

效果到底如何呢?范宝丰呵呵一笑道:“一加一大于二。”合并后第二年,学校的生源就基本稳定,很少再有学生转走。近两年,学校的生源完全饱和,不得不有所控制。最欣慰的还是教师的变化,每个人都扬眉吐气,原本表现迥异的两校教师现在已不分彼此。

“好的管住,弱的改造。”这简单到极点的8个字,就是魏书生对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括。在城区义务教育这块精耕细作的试验田里,魏书生永不满足地探索着。2006年秋季开学,一项新的均衡策略———“阳光分班”在各市直学校全面推开。新生开学的第一天,各中小学都在学校大操场上公开、平均分班,学生家长可以在现场监督分班过程。既没有“择校”,也没有“择班”,给学生一个更加公平的起点,这是魏书生正在实现的均衡新目标。

讲求了公平,提高了效益

第一次走进盘锦市高级中学,校园里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若不是校长王太水笑吟吟地出来迎接,记者还以为教学楼里空无一人。

起初,记者并不在意。这天是周末,想必学生们都回家去了。走过一间教室门口,记者偶尔瞥了一眼,不由得大为惊讶:教室里端坐着不少学生,他们或者看书,或者做功课,也有学生在讨论问题,但声音小得只有彼此听见。一连看了好几间教室都是如此,没人喧闹或闲逛,甚至当记者一行经过时,没有一个学生抬头观望。

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既不是上课时间,又没有老师监督,学生们怎能如此专注和安静?“这主要得益于长期的习惯养成教育。”王太水回答说,“而良好的习惯又是办学业绩的可靠保证。”

盘高是市直学校中唯一的示范性高中。10年前,一到招生季节,“关系户”们几乎要把校门挤破。对此,百姓愤懑,学校无奈,当时的老校长来找魏书生诉苦。魏书生说,这样吧,你把招生权交给我来管。他有什么好办法呢?没有,魏书生的办法就是依照招生计划,择优录取,张榜公布。谁若再想多进一个学生,只管来找他。

“9年以来,一共有5个人找过我。”魏书生说得很轻松。实际上,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即使去找他也没用。魏书生不善交际。比如说,盘锦市许多领导都是他一个大院里的邻居,但即便是顶头上司,哪怕是谈工作,魏书生都从未登门拜访,也没有什么物质上的“表示”。倒是在他乔迁新居时,领导向他送礼道贺。对此,魏书生多次感激地表示,自己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遇到的都是开明的、支持他的领导,各兄弟局领导对他也很支持。

“以前也有人来递条子,他当面就把条子撕了。”教育局副局长姜学中最熟悉魏书生的性格,常常善意地劝他要变通一下方法。

而魏书生的“变通”仍是从均衡出发。每年,教育局先划定示范性高中的公费生指标,然后将这些指标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初中校。“这就极大地保护了相对薄弱学校的发展积极性。”姜学中解释说,“比如,原来有的初中只有5个人能考上盘高,现在就可能有20个指标。”

这同时也意味着,在一些较好的初中,一些优秀学生受指标限制,无法进盘高学习。“凭私心来说,我当然希望能录取更多优秀学生,但教育局要兼顾更多学校的利益。”王太水也很豁达。站在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他积极地寻求着提升“内功”的途径。

一方面,学校更加注重于学生的养成教育。盘高位于喧闹拥挤的老城区,校园空间很狭小,平时稍有风吹草动,整栋教学楼都难免受影响。特殊的环境促使他们狠抓学生的文明行为,从轻言慢行等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教育学生要相互体谅、相互关照。最初,校学生会和团委会在校园里设立了文明岗,监督、提醒学生的行为。日久天长,许多细节要求都化为学生们自觉的意识,宁静与和谐便成为校园的主旋律。一位家长在晚自习时走进教学楼,穿着高跟儿鞋的她尴尬地发现,整个走廊里只能听见她“嘎噔嘎噔”的脚步声。生怕破坏这静谧的氛围,家长悄悄脱下高跟儿鞋,赤着脚走了出来。

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素质也成为必然的选择。尽管在教育局组织的在职教师考试中,盘高年年拿第一,但学校仍自动加码,还要每年在校内组织一次教师考试。学校领导亲自监考,老师们全员参加,和学生做一样的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体验学生学习的甘苦,也更清楚他们的需求。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科考第一名的都是我们老师。”王太水欣慰地说。在盘高,老师们不仅和学生一起考试,而且每天和学生一起做操,直到高考前一天。

盘高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成效也让魏书生倍感欣慰:“可以说,他们的办学条件在全省同类高中里面是最差的,但各项数据指标的考核绝对排在前列。我们是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佳的效益。”

2006年,盘锦市区学生的高中入学率超过95%,农村也已达到75%,这两个数据在辽宁省都是靠前的,这使得魏书生有条件来考虑高中段教育的均衡发展。严肃高考考风、考纪,便是他其中一项重要抓手。近几年,盘锦考风之严是出了名的。为了严防作弊,教育局在全部考场安装了摄像头和手机屏蔽装置。尽管有人站在地方保护的角度提出异议,但魏书生态度坚决。在他看来,这不仅事关教育的诚信,而且为各个学校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令人信服的是,讲求“公平”并没有影响“效益”,盘锦的高中教育质量连年攀升。连续两年,盘锦市万人口高考人数都稳居辽宁省第一位。2005年、2006年,辽宁省高考卷面总分第一名都被盘锦市高级中学学生夺得。2006年,仅盘高一所学校就有14名学生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在魏书生的教育均衡蓝图中,让更多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是他另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如今,一所占地面积三百多亩的新高中正在施工。他满怀憧憬地告诉记者:“随着新高中的建成,到2008年,整个盘锦的高中入学率将达到90%,我们高中段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将再向前迈进一大步。”

变不了工资,变得了精神

在盘锦教育局连续几年的工作计划中,都有一条非常具体的要求,就是号召全市教育工作者向张百清学习。

张百清何许人,居然被如此推崇?带着疑问,记者跟魏书生一起前去看个究竟。汽车从市区出发,穿过宽阔的街道和颠簸的环城路,沿著乡村公路几经辗转,来到一所学校门前。门前一条横幅上写着:“庆祝大洼县新兴中学连续十五年中考质量全县第一!”

“这是一所农村中学,到今天为止,教师们的工资还很低很低,但他们却非常敬业、乐业。”魏书生在路上向记者介绍。但一走进校门,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这里一点都不像农村中学。校园里绿草如茵,花果飘香,环境干净整洁。新修的教学楼、宿舍楼和塑胶跑道,都足以跟市区学校媲美。只有见到这所学校的校长张百清,一位朴实、精干的北方汉子,记者才从他身上感受到农村教育的气息。

16年前,张百清到新兴中学当校长时,学校只有两排瓦房和一栋平房。作为一所曾经的国营农场中学,体制的陈旧,经济的困顿,一直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而在张百清看来,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师资:“10年前我去外省的农村中学考察,发现那里已经有很多正规师范毕业的大专生,可我们这儿一个也没有。”

农村教育注定要缓慢发展吗?张百清不甘心:“如果等着国家政策的改变或地方经济的好转,教育的差距还将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存在,而且可能会越拉越大。”怎样主动寻求发展的契机?他苦苦思索着。2002年,张百清有机会到江苏洋思中学参观学习。同样是一所农村中学,洋思中学的发展历程让他心中豁然一亮:“农村中学也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这种优势,就能够抢先实现农村教育的优化。”

经过一番审时度势,张百清有了信心:“从当时来看,我们至少具备三个长处,一是连续多年的教学质量丰收;二是我们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以体育工作为突破口,积累了六七年养成教育的经验;三是我们有一万多平方米的绿地,都是师生们共同栽种的,有进行环境教育的资源优势。”

虽然前景还很模糊,但张百清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办学思路,那就是利用已有的优势来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滚动式发展。

当时的新兴中学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但连一栋学生宿舍楼都没有。凭借他们的资源优势,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吸引了一批资金,建起了宿舍楼。有了好的开端,学校的发展也越来越顺利。利用社会资金,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生源也随之不断扩大。周边乡镇的学生纷纷到这里读书,一些市区的学生也被家长送到这里接受历练,学校的学生人数呈几何级数增加。至今已有两千多学生,其中一大部分来自于其他市区,包括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学生。

至今,尽管这里的教师每月工资仍比市区教师低近千元,但如此红火的发展态势还是吸引来了一批优质师资。四年前,学校有了第一批专科毕业生,一年后开始有了本科毕业生。2006年,学校经过多轮试讲,又精心挑选了8位新教师,全部是大学本科毕业。学校的教师数量也由原来的七十几位翻了一番,这些都是过去不敢想象的。

硬件、生源、师资……奇迹般的变化让张百清更为自信的同时,也更注重资源优势的强化和办学特色的培养。他感受最深的,还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习惯,带来的学校精神面貌的整体变化。最初,为了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他们利用课间操时间,天天带领学生跑步。“一开始跑1000米,后来逐渐加量,最后我们认为每天跑3000米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运动量。”如今,每天3000米跑已经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学生的队伍在前,教师的队伍在后。不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始终风雨无阻。即使毕业班学生去县城参加中考期间,也会自觉地组织长跑,还要比平时多跑1000米。

教育的效果超乎预期,张百清自豪地说:“几年下来,我们的学生很少生病,脑体平衡,精力充沛。相应的,他们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有积极的改善。”而在自力更生的过程中,这个坚强而富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形成了一种朴素认识:“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均衡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不能一味等待。”

魏书生很喜欢到新兴中学来,不仅将他们作为典型在全市推广,而且也对学校的发展尽可能地给予支持。2005年,魏书生把省教育厅厅长张德祥请到新兴中学。张厅长看完异常兴奋,立即通过相关渠道,给学校拨款200万元。随后,魏书生又为学校引来80万元的邵逸夫教育基金。利用这两笔资金,学校修建了新的教学楼。学校的塑胶跑道,也是魏书生专门拨款修起来的。如今的学校,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农村优质教育资源。

“现在从配置标准来看,全市已经有一多半的农村中学校舍比实验中学还好。”这样有说服力的对比,让魏书生由衷地高兴。他更清楚,要实现城乡教育之间的均衡,有很多问题不是教育局自身能解决的,比如说教师工资问题,但他仍然在不懈地努力着:“我可以通过给予补助和奖励,引导他们改变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再有5年,盘锦的农村小学也将是全市办学条件最好的。”

从新兴中学和张百清这儿,魏书生还发现了更为可贵的价值,他时常用这个典型来激励大家:“盘锦市直属学校教师工资在全省是最高的,国营农场学校教师的工资却是全省农村中最低的,反差极大。农场学校的教师们在经济上已经亏损了,如果再发牢骚、放怨气,那么精神上也亏损了。但是,新兴中学的老师们不怨无尤,守住平常心,敬业乐业,精神不倒,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学生,这是最可宝贵的。”

用技术改变农民孩子的命运

作为区域教育的管理者,魏书生的教育发展观是跟整个区域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对于这样一个北方城市,他提出,要把80%农民的孩子培养成工人、商人和其他劳动者,让他们不再种地,教育才算是对得起老百姓,农村才有希望。

要实现这个希望,魏书生的着眼点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个周末的下午,根据魏书生的介绍,在一片凌乱的建筑工地上,记者见到了北方工业学校的校长左云青。在他身后,一群工人正在加班加点地忙碌着。左云青拍着满是灰尘的手说,因为这几个实习车间马上就得投入使用,所以他周末也难得休息。

几年前,北方工业学校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由于管理体制的改变,学校长期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跌入发展低谷。2 0 0 4年,学校的在校生只有五百多人。2 0 0 5年年初,学校的管理权限被划归盘锦教育局。老师们说,终于找到家了。而当时的左云青在另一所职校正干得顺风顺水,学校办得红红火火,但一纸调令让他到了这里,为此原来学校的老师们多次上访挽留他。“当时魏局长说,是他点名调我过来的。”这份信任让左云青有了尝试的愿望:“这项工作太具挑战性了,如果我能把学校救活,也是个人能力的展现。”

左云青的工作是从凝聚人心开始的:“学校里1 0年了连一个苹果都没发过,我来了以后,逢年过节多少都要发一点东西。”东西虽然微薄,老师们在乎的是那份情意。左云青指着身后的工地说:“你们看,这些老师来加班,全是无偿劳动。为了给学校省钱,这些厂房的建设和实习设备的安装,都是老师们自己干的。”

“老师?”记者大为诧异。这些灰头土脸的“工人”,原来都是学校的老师,看着忙碌的劳动场面,再仔细审视这一张张热情焕发的脸,记者不禁深受感动。

一年多来,学校的变化有目共睹。教育局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学校投资近千万元,同时在人才引进上全力支持。学校原有的教师已经走得七零八落。左云青来了以后,从社会上聘用了二十多位有实习经验的老师。“严格地说,学校现在虽然有一百多位老师,但师资仍奇缺。”左云青苦恼地说。

师资短缺的原因,是因为2 0 0 5年,学校一下子招来上千学生,总人数翻了一番。如今中职普遍不景气,这里怎么会如此火爆呢?左云青很有心得地说:“中职招生关键靠家访,你到一个学生家里去上5趟,成功可能性就有9 0 %。”为此,他带头下去,和教师们一起走进学校、家庭乃至田间地头。2 0 0 6年,教育局也参与进来,魏书生亲自带队,深入最偏远、中考成绩最差的乡镇,进行耐心劝说。

教师们家访时还带着学校的几项承诺:保证就业,否则退还学费;家庭困难可免费就读;保证学生在校不受欺负??“实际上,老师们能放下架子很不容易,还要经常看家长脸色。”左云青深知其中艰辛,但正是靠这种直接的沟通,学校在社会和家长中间重新有了诚信度。“有了上一年的努力,2 0 0 6年的招生就火了。你对老百姓负责,他就会对你好。”这一年,学校更是盛况空前地招了1 6 0 0多人,最后托人说情都很难进来了。

作为职校,就业状况直接决定招生。左云青来了一年多,学校的就业率已达9 0 %。他派教师连续四次到上海谈判,最终打开了两个大企业的就业大门,一次送去了上百名毕业学生。“他们已经询问了我们今年的招生数,以便确定明年的招聘人数。”发展态势固然喜人,但左云青并不乐观,他的着眼点是办学水平的提升:“我不想继续扩大招生规模, 2 0 0 6年我已经砍掉学校一半的专业,来年我可能再砍掉两个,就剩六个专业,但我要把这些专业办成全国有名的专业。”

因为亲自参与了职校的招生,魏书生对学校的情况了如指掌:“有一个班,5 9人中只有十几个参加过中考,其他学生都是没分的。我们不考虑他们的起点,让他们学技能,这将改变他们的一生。不学技能,哪有希望?”

2 0 0 6年4月,盘锦市召开高中阶段现场会,重点研讨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局负责职业教育的陈国忠科长向记者介绍:“魏局长提出了‘两免一补一保的政策:家庭贫困的学生,免费入学;学习成绩差的,免试入学;生活困难的,学校给予补助;学生毕业后,学校保证就业。同时,局里拿出2 0 0万元,资助1 0 0 0名贫困职校生,但实际资助人数远不止这么多。”

毫无疑问,在这里,教育均衡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面对的大多是那些成绩、素质、家庭条件都处于“边缘”的学生。对此,左云青最有体会:“我们被企业退回来的毕业生,大多是行为习惯不好的。下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尤其是学生的道德素质。”

采访结束,走在校园里,左云青深情地说:“在我们眼里,这一年多来,学校每天都在变化。这些教室、墙壁、操场,都已经不是原来的旧模样了。”

看着如今虽然简朴,但却干净整洁的校园,很难想象原来的学校是什么模样。而就在不远处,記者看到两个女学生正在打着排球,下午的阳光照着她们微笑的脸庞,显得分外灿烂。

少说多干,养成习惯

1 9 9 8年,本刊记者到盘锦采访,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清晨,教育局全体职工在门前整队做广播操。魏书生站在前列,做得最认真。

9年后再到盘锦,情景依旧:当时针刚指向8点,随着音乐响起,魏书生分秒不差地准时到达。他稳步走上前开始做操,动作依旧一板一眼,手臂最舒展,腿也踢得最高。

魏书生似乎不喜欢改变,无论何时来看他,永远是不变的节奏、不变的习惯,这就像他每天喜欢喝的白开水,几十年都没有改变过。

从当局长的第一年开始,局里的工作计划都是魏书生亲自起草。他列了2 2条,大家讨论以后确定下来。时至今日,教育局每年的计划都是这不多不少的2 2条,而且一成不变地分作3块:民主治教、科学管理、队伍建设,甚至连结束语都一样:“全市干部、教师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

魏书生从不反对创新,但他自有道理:“创新不是遍地挖坑,今天挖一个坑,明天再换一个挖,一年挖几百个新坑,哪个都不深。基础教育的那点事儿,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只管往深了做就是了。”

从校长们口中,魏书生经常听到这样的诉苦:“魏老师,局里的会太多,我们都没时间下课堂了。”为此,他一上任就郑重承诺:每年教育局召开的“一把手”会议不超过6次,否则大家有权拒开。他说到做到,近几年甚至每年只开5次会。不仅如此,很多会议的召开时间也是固定的: 1月1 5日,全市教育工作会;3月2 6日,市直学校校长到教育局述职;1 0月1 6日,培养良好习惯现场会??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活动的时间也是雷打不动的: 8月1 6日,新教师聘任考试;8月2 5日,市直教师继续教育考试;9月2 5日,全市中小学运动会??

这些活动,这些时间,从一开始到现在始终没变过。魏书生习惯了,盘锦人也都习惯了。于是,整个盘锦教育就像一台自动运转的机器,不管领导在与不在,不管有没有人督促,什么时候该干什么,都一清二楚。对这样的管理方法,魏书生自己有一句很通俗的概括:“说了算,定了干,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作为管理者,魏书生努力将持之以恒的品格化为管理的智慧。教育工作原本千头万绪,面临的问题与难度也可想而知。但是,魏书生总是善于把发展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工作,通过点滴的努力、长久的积累,落实为制度与习惯。因此,很多繁难问题到了他手里,总是能举重若轻地被化解。近几年,“择校热”高温不降,“电脑派位”屡遭非议。一时间,许多促进教育均衡的典型经验被报道出来。盘锦教师们看了以后都很惊奇:“这些事我们一直在做呀,到了别人那儿怎么就成了新闻?”

的确,十多年来,盘锦人一直在为教育均衡的目标努力着,但是,或许因为习惯成自然,面对周围的喧闹,他们只是默默无闻地、实实在在地朝着教育均衡的理想目标不断前进。

怀平常心,促教育均衡

老实说,要理解魏书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他做的很多事,仿佛简单到了极致。而魏书生只管去老老实实地做,很少高谈阔论。

1 9 9 7年,魏书生出任盘锦市教育局长后,以每天“七个一分钟”和“十二个学习习惯”为重点,在全市中小学实施了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这些都是魏老师原来在实验中学做的事,后来进行了归纳,形成了规范的说法。”实验中学副校长蔡素娟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

所谓“七个一分钟”就是做一分钟家务、唱一分钟军歌、进行一分钟踏步、写一分钟日记、一分钟记忆比赛??“十二个学习习惯”则是制订计划的习惯、预习的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自己留作业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平常的生活小事,一点也不高深莫测。

1 0年来,不管别人怎么想,魏书生做得有滋有味。每年的培养良好习惯现场会,教育局都认真地检查考核,作为评定学校办学效果的依据。“所有校长都要参加,每所学校都要走到。这一项在学校评估中占分值最高。”盘锦市二完中校长池军华告诉记者。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学校里真的能天天坚持吗?对记者的疑问,池军华实事求是地说:“一开始,不仅学生不适应,老师们也不理解。这些习惯培养如果落实不好,很容易成为负担。只有将这些习惯融会在日常工作中,才能尝到甜头。”

作为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发源地,实验中学对此认识更深刻。“实际上,通过这些习惯的培养,目的是促使学校形成科学的运行体系,改变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蔡素娟这样说。刚开始,每年开现场会,实验中学的老师们都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他们比别的学校早做了十几年,自然表现不凡。那些体会不深的学校,最初难免走形式。但慢慢地,实验中学一年比一年有压力。正如蔡素娟所言:“现在从形式上已看不出彼此的区别,我们必须有所创新才行。”

的确,一天的现场会,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似的看过去,多少有点千篇一律的感觉。但只有天天做、年年做,才能体会到深意。“‘七个一分钟和‘十二个学习习惯最实在、最有意义之处,就在于通过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实现每个学生素质的均衡。”池军华校长的话,让记者豁然开朗。

是啊,无论是硬件均衡、师资均衡、生源均衡、投入均衡??不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素质的均衡吗,这才是教育均衡的根本目的。但我们常常过分关注实现均衡的手段,忘了这最重要的目的。

魏书生显然早已参透其中的道理,但他从不肯多说,只是从习惯培养这最基础的地方,一步一步地朝着教育均衡的宏观目标迈进。对于教育均衡,魏书生还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均衡常常起于不平常之心。”在他眼里,促进教育均衡就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困难也罢,邈远也罢,都要从眼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天做起。

在盘锦郊外有一所常家小学,全校只有1 4个教师、1 6 7个学生。而在离常家小学几里外的地方,还有一所赵家小学,因为离市区更近,学校经过扩建,软、硬件焕然一新,学生近千人。教育局几次要把常家小学并入赵家小学,他们向村民提出,为了解决上学远的问题,可以配备校车。但村民们不同意,舍不得自己的学校。魏书生说,那就留着吧,百姓满意就好。

现场会那天,魏书生特意去看了这两所小学。赵家小学坐落在高楼耸立的新住宅区内,一切都是新的,一群孩子在运动场上滑旱冰。校长高兴地说,周围城区的孩子也开始到这里上学,学校生源在扩大。在常家小学,铺着煤渣的校园里,一百多孩子跟老师一起跑操、唱歌。热闹的场面引来好多村民观看,脸上带着欣慰的笑。

“跟赵家小学相比,常家小学就不过日子了吗?当客观条件无法均衡时,我们只能在主观舞台上实现均衡。”魏书生由此谈起他所理解的均衡。“面对不均衡,先要把心态平衡下来。均衡是每个人的责任,不是教育局长一个人的事,校内均衡是校长的责任,班内均衡是班主任的责任。只有找到这个责任,才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多年来,从班主任、校长,到教育局长,魏书生总是在思考着人的位置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某一段中的一滴水,能力有限,要把无限的、无效的投资收回来,在有效的、平凡的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责任。”魏书生总是清醒地知道自己当下该做的事。作为教育局长,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城区教育与农村教育均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不能解决的困难更多,在各个层次之间可能永远无法绝对均衡。但他不抱怨,不牢骚,也从不悲观,他知道,再远的路也要从脚下一步一步走起,也要从最平凡的小事入手。

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话并不新鲜,就像魏书生一贯的朴实风格。但是,他却把培养习惯这一看似平常的做法,贯注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贯注在盘锦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这看似不变的形式中,盘锦教师们的精神境界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多年以前,当教育局要求市直属学校教师每天跟学生一起跑操时,大家多半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是为了自己更健康、更快乐。同时,盘锦教育的品质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几年前,盘锦市开始举办第一届教育科技节时,盘锦学生在辽宁省的各项科技创新比赛中表现平平;到2 0 0 6年的第七届教育科技节,盘锦学生一年内8次参加全省科技创新赛事,有5次获得团体第一。

培养习惯,切口極小;均衡教育,目标至大。在极小与至大之间,魏书生用一颗平常心,把两者的内在关系演绎到了极致。

盘锦的天是蓝的,盘锦的水是甜的,盘锦的土地是平坦的,盘锦人的心灵是宁静的。

猜你喜欢
魏书生盘锦教育局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魏书生:为“教书”而生
魏书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守住常识
空中俯瞰辽宁盘锦血色海滩 多彩画卷美得惊艳
挑重担才是“占便宜”
打造舰队 共享发展
奚爱国
“盘锦大米”品牌价值荣登全国大米品牌榜首
江苏省第十二届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优秀组织奖名单
尖耳兔小电之志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