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少年期女生的問题行为虽然不如男生那么激烈和明显,但平静的表面之下可能隐藏着更深的冲突和问题。比如,女生可能不会去打架和攻击别人,但她们可能会冷漠、退缩、回避、抑郁;女生可能不会去酗酒、赌博,但她们可能会高度敏感、爱慕虚荣,甚至易组成小团体并离间同学关系,等等。然而,每当谈及问题行为时,教师们自然而然会把话题的焦点集中在男生身上。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女生的问题行为被忽视?
一是男女生不同的特质决定了男女生的行为与现行的教育导向冲突程度不同,客观上使得女生获得较少的关注。一般认为,男孩子的特性是具有竞争性、专断性、攻击性、兴奋性和活跃性,所以他们容易惹麻烦,容易引起破坏和侵犯性行为,因而获得更多的关注;而女孩子极易产生的恐惧、焦虑、悲伤、自卑、沮丧等情绪和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所以客观上受到的关注度就会小。
二是男女生在课堂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性质不同,导致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的频率存在差异。有研究显示,男生的课堂违纪行为多为干扰性的,容易被教师发现,也容易被纠正;而女生的课堂行为多为潜在性的,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等行为多表现为内隐的态度,不会扰乱课堂,自然也得不到教师的注意、帮助和指点。
三是师生互动模式存在的性别差异,使女生享有较少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女生往往比男生较少参与讨论,教师也习惯于频繁地鼓励男生主动发问;而教师与女生之间却只有不多的互动。师生互动的性别差异,部分源于社会性别观念的束缚,反映了教师对女生发展的低期待。正是这种差异,无形中使得男生和女生获得的是不同的教育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男生享受着“更好的教育”,而女生则被教育“忽略”了。
摘自《师道》2006年第12期
作者:贾改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