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碗花糕》里的时辰

2006-11-24 13:35刘更辉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8期
关键词:年饭放鞭炮鸡鸣

《碗花糕》是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碗花糕为线索,以一种自然、纯净的文学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本色、质朴、纤尘未染的生活图景,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不是母亲胜似母亲的怜我、爱我的嫂子形象。文章达到了一种至真、至美的艺术境界,读来确实让人感动。

作者在文中深情回忆了许多关于嫂子的故事。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除夕之夜哥哥领我去放鞭炮,嫂子则为家人包饺子。在北方农村的除夕夜,什么时间放鞭炮,什么时间下饺子那可是大有讲究。作者在文中写道:“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旧历除夕了。”“老老少少,任谁都必须熬过夜半,送走了旧年、吃过了年饭之后再去睡觉。”“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大哥领着我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包得差不多了。”文中的“亥时”和“五更”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时间呢?这两者是否是同一个时间呢?要搞清这些问题,还得从我国古代的的记时方法说起。

时辰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计时单位。从子时到亥时,一天共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有两个小时。子时是一天的开始,是深夜的十一点至次日零晨一点。由此来推算,亥时应该是晚上的九点到十一点之间,而《碗花糕》里所说的“亥时正点”应该是晚上的十点钟。

我国古代的历法更有把一夜分成五更的说法。古代记时法从晚上七点开始记更,每个时辰为一更。由此推算,五更应该是次日凌晨的三点至五点。可见作者所说的“亥时正点也就是五更时刻”肯定是一个知识性的错误,因为这两者指的是不同的时间。

那么作者到底是想表达哪个时间呢?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一家人“老老少少,任谁都必须熬过夜半,送走了旧年、吃过了年饭之后再去睡觉”的风俗。根据我国除夕守岁到夜半的风俗和放鞭炮迎新年的传统,我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时间应该是午夜的十二点钟。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说“半夜”而说“夜半”呢?原来,夜半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根据天色来记时的方法。我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用天色和地支记时的传统。那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

古人根据一天的天色变化把一天分成十二个部分,分别称之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和人定。而地支记时法则把一天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夜半、子时与现在的晚上二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对应,然后依次类推。我国更有把晚上分为五更即五鼓的说法,一更是现在时间的晚上七点到九点,而三更正是对应前面的夜半和子时。

其实,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上也有不少关于古代记时的例句,如《孔雀东南飞》里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人定”指的是现在的傍晚七点至深夜十一点。而“鸡鸣外欲曙,心腹起严妆”中的“鸡鸣”则是指的凌晨的一点到三点那段时间。而古代小说里面经常说到的“午时三刻推出午门斩首”中所谓的午时三刻即午时正点应该是现在的正午十二点钟。

通过以上的介绍,不知道您是否对人们常说的诸如“通宵达旦、三更半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类的关于时间的说法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王充闾作为一个写作文化散文的大家,在描写除夕之夜时连用了“夜半、亥时、五更”三种不同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充满了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也许是作者对这方面常识的掌握稍有欠缺,故小有疏忽,但瑕不掩瑜,小小的毛病并不能冲淡和掩盖文中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亲情和作者如火纯青的语言功力。

(刘更辉,广东东莞市光明中学)

猜你喜欢
年饭放鞭炮鸡鸣
马首是瞻
春节“爱”字歌
长相思·夜无眠
《孔雀东南飞》中“鸡鸣”一词研究情况辨析
接年饭
我的春节日记
我的春节日记
吃年饭
请你用十二生肖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区社干部的“年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