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胜利
“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插田。”我当然也很望过年——好玩呗。
过年就是要吃年饭,可我最怕吃年饭。
我常想:在过年诸多的礼俗中,大年初一吃年饭怕是最重要的一项,要不为什么各家都要尽力把年饭办得丰盛些,开饭时还要放鞭炮,点上香烛祭祀列祖列宗?“鱼奔深潭客奔家”,远方的亲人也要赶回来吃上这顿团圆饭。倘若你碰上别家吃年饭,尽管肚子胀鼓鼓的,也要动动筷子意思意思,否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我就犯过这方面的错误。人玩疯了,撞到别人家吃年饭,我一溜烟跑了。父亲后来得知此事,着实训了我一顿,并说是他家教不严,还向人家道了歉。你看,问题竟这么严重。
记得很小的时候,也许是三四岁吧,我家的年饭并不怎么丰盛,桌上是一碗肥肉,白淡淡的粉皮,再就是海带和青菜,鸡鸭鱼似乎没上过桌。现在就不同了。大鱼大肉,鸡鸭美酒,丰盛得很。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这一带几个村子兴起了这样一个规矩:年饭越早越好。比赛年饭早竟形成了高潮。大年三十午夜过后,村里鞭炮次第响起,持续不断,直到凌晨。
前年正月初一早晨,四个妇女站在坪里聊天。辣嫂边剔牙齿边说:“今年我家的年饭最早。”一副“天下英雄谁敌手”的神气。
“我家年饭第二早,只差你家几分钟!那挂响得最久的鞭炮就是我家的。”胖二婶也不甘示弱。
“唉,我家那懒虫打牌打夜了,赖在床上不起来,要不……”名列第三的刘家媳妇后悔不迭、痛心疾首。
“你家年饭第几名啊?”辣嫂把目光转向了默默无语的德辉嫂,一副鄙夷的神气。德辉嫂只得了个第五名,红着脸瞪了辣嫂一眼,拳头攥得紧紧的,气冲冲地走了。她下决心,明年一定要打个翻身仗。
比赛年饭早愈演愈烈,家家乐此不疲。大人也许没什么,可苦了我们这些小孩。每到过年,奶奶总要谆谆告诉我:今天不要玩疯了,早点睡,明天早点起来吃年饭。
可我玩起来就不记得东南西北,直到精疲力竭才回家睡觉。刚进入梦乡,便被大人从暖烘烘的被子里拉出来,“快起来吃年饭!”我揉着惺忪的睡眼,极不情愿地爬起来。这时,是不敢说半个“不”字的——那是犯禁的呀!坐在桌旁,即使是山珍海味,吃在嘴里也像是嚼蜡。
我和几个小伙伴都为吃年饭一事愤愤不平,相约去找村里年岁最大、德高望重的海大爷问个明白:年饭为什么要吃得这么早?
海大爷正坐在藤椅上抽烟,满脸刀刻般的皱纹里似乎藏着无数的学问和奥秘。
“大爷,年饭为什么要吃这么早?我们真受不了。”我怯生生地问,“为什么不能改一改?”“这个……”海大爷亲切地逐一摸着我们的头,语气高深莫测,“你们细伢子,晓得么子……”接着,他的态度变得庄重起来,讲了一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有关吃年饭的故事:菖蒲黎村黎姓的后代,祖宗是瞎眼师公,于是定下了吹黑灯盏吃年饭的规矩,结果小娃子竟有把菜塞进鼻子里的。坳上曹姓人家煮年饭时必掺进谷粒,小孩吃饭时,定会说:“怎么这样多谷?”这就预示来年定五谷丰登。海大爷的结论是:我们吃早年饭的习俗同人家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为了图个吉利,老祖宗传下的习俗,改不得。
我们听了心服口服,甚而至于心中萌发了一丝自豪感。
看来,这吃早年饭的习惯是铁定了,永远不会更改了。
谁知,去年我竟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年饭不赛早了——万岁!我们解放了!
那是腊月二十七,村里辣嫂和几个女人又在坪里聊天。“我家杀了一头三百多斤的大肥猪,没分给别人一两,吃要吃得实在,要那么早干吗?”首先发话的仍是辣嫂,语气中流露出炫耀。
“我家猪肉吃腻了,今年,要多杀几只鸡几只鸭。”上次战败的德辉嫂这话是冲辣嫂说的,“我今年年饭也不搞早,何必图那个虚名。”
女人们纷纷表示赞同,一个个大彻大悟,有的说搞早年饭是自讨苦吃,后悔竟做了这么多年的蠢事。有的说男人又不动手,自己再也不当傻子了。
接着转换了话题,变成了比赛谁家年饭丰盛。
胖二婶说她家买了瓶俏牌植物油,要学城里人减减肥。
刘家媳妇说她男人出差,从北京买回了烤鸭和扒鸡,要尝尝鲜。
比来比去,最终也没比出个高低,评出个名次来。
腊月二十八,在云南服役的表哥回家探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围坐在火炉旁,津津有味地听表哥讲异乡的见闻、风情。
表哥说:“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相当于我们的春节,人们把它看得极重,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但近几年改变了原来一些做法。例如,有些坝子(相当于我们的乡或村)过泼水节,不再大桶大盆满头满身淋了,只是用柳枝儿蘸水或用小碗舀水泼洒一下。”
“是呀,只要玩得痛快、热闹,何必非要浇个透心凉,弄得大家都鼻塞头痛感冒呢。”爸爸赞同地说。
辣嫂和爸爸说得对,不管什么事,只要它实在就行。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是应该废弃了。
原载于《少年文艺》1995年1月号
发稿/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