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06-10-10 07:29张洪臣赵桂丽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6年10期
关键词:贫困生挫折人格

张洪臣 赵桂丽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较多,特别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家庭以及城镇低收入及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家中基本生活无保障,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以致无力维持学业,于是校园中出现了新的特殊群体——贫困生。据中国青年报(2002-3-21)报道:宁夏大学曾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撼: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16.5%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说明贫困容易使贫困生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学习上困难较多等。贫困生不良心理现状不仅严重影响其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都应在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成长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认知能力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的总称。贫困生虽然己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思维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影响了他们对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正确看法。因此让贫困生了解认知的心理过程,调整认识结构,消除认知偏见,有助于贫困生保持开阔的视野和心胸,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这里所指的认知主要包括建立健全自我意识和确立正确的贫困观。

1.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正确认识自我对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自我意识健全的人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协调一致,能积极自我肯定,独立与外界保持协调一致,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要素。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培养贫困生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普遍具有自卑的心理特征,所以往往对自己进行消极评价,自惭形秽。要引导贫困生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与对自己的整体评价等同起来。人无完人,但也绝不一无是处,关键是知道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不能因为经济条件差,便抹杀了自己的优势而自怨自艾,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不卑不亢。

2.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贫穷虽不光荣,但如果当前的贫穷不是自己的过失造成的,那么这种贫穷也不是耻辱。贫穷是暂时的,是需要改变的一种境遇,不必自惭形秽。贫穷对贫困生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大文豪巴尔扎克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论述了苦难、贫穷与大任的关系,他对“天降大任者”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陶渊明、白居易、范仲淹、郑和、高尔基、开普勒、法拉第、安徒生、爱迪生等名家家境贫寒,都经历过贫困的磨难,但贫困只能激发他们更加勤奋,成为他们刻苦拼搏的巨大动力。卡尔·马克思一家从年轻时代开始,就常常遭受饥饿和贫困。家里有时分文皆无,连买稿纸的钱都没有。有时八九天都靠马铃薯和面包充饥,以至于不得不当掉衣服而无法出门。三个子女先后死于疾病和贫困。他曾因交不起房租而被房东赶走。艰难的生活并没有削弱他的坚强意志,四十多年后,他完成了划时代的不朽著作《资本论》,成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安格鲁·卡内基说:“不要以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运,大多数的纨绔子弟,作了财富的奴隶,他们不能抵制任何的诱惑,以至陷于堕落的境地。要知道享乐惯了的孩子,决不是那些出身贫寒的孩子的对手。”“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道理也在这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在困境中作出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视暂时的经济困难,不怕挫折,锁定奋斗目标,辛勤汗水必定能开拓出成功之路。

二、培养健康人格

人格是人的所有心理特点的总和,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个体心理倾向性和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心理行为是人格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格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源泉。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具有开放的头脑、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平衡的身心和超前的意识,具有健康、自主、创造、和谐的人格特征与素养。

在贫困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外不良因素的相互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贫困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人格发展缺陷,严重的还引起人格障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贫困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也要使贫困生的个人倾向和各种心理特征得到健康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协调、健全和完整的心理结构。帮助贫困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人格现状,指出其人格发展中的缺陷,指导人格塑造的方法,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主体意识

自尊是自己与生活相适应并且与生活的要求相适应的感受。具体地说,自尊是相信自己具有思考和应付生活中基本挑战的能力。相信自己有权得到幸福,感到有价值,有权利表明自己的需要与愿望及享受劳动的成果。自尊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对人类的生活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自信的人能够了解自身的需要与渴望,懂得肯定并欣赏自己以及他人;能够清楚、直接、坦诚、形象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态度和想法(不论肯定或是否定);能够对自己的生活与选择负责,不怨天尤人;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周围的事物。自强的人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处境,面对困难奋发图强,在恶劣的环境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勇往直前。主体意识是现代人的心理特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的自觉意识,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成长计划和发展行动,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对贫困生而言,一方面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他们相信自己能战胜眼前的困难。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取相应的经济资助,避免出现“等、要、靠”的不良思想。

四、进行情绪教育

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情绪情感是心理健康的窗口。有研究表明,较多的贫困生有不良情绪反映,不善于调节情绪的困扰,如果不及时加以调节,消极情绪作用过长或作用强度过大,都会对贫困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甚至导致行为偏差。因此应对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学生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帮助他们消除或合理渲泄各种消极情感,保持愉快平稳的心境。

五、引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约束型和协作型。协作型关系强调通情达理的协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转换,扩大心理相容度,能够容纳自己,也能容纳他人,人与人之间自在、愉快、友好地相处,享受友情的滋润。研究表明,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封闭、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贫困生客观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指导他们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以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并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努力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六、进行挫折教育

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是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体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尽管人们希望能一帆风顺、但挫折总是避免不了的。对贫困大学生而言,优越的物质条件固然促其成才,但逆境也并非毫无意义。挫折既是打击,也是成长,挫折和磨难也是人生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正确认识与对待挫折是成功人生的必经之路。对贫困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是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贫困生群体既是学校学生中普通的一部分,但有着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特殊性,这些贫困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中的多数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仍然有一部分同学不同程度地被笼罩在贫困带来的心理阴影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师、家长的关注。

猜你喜欢
贫困生挫折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挫折使我更坚强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漫画之页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