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春 赵玉坤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等特点。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可以采取“玩”的方法,让学生在“玩”中深入感受体验,在“玩”中获得真知。我们所说的“玩”,是有目的的“玩”,它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更加生动、活泼、有趣,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玩”中感知寓教于乐
一是游戏感知。游戏是低年级学生认识世界、模拟改造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方式。游戏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案例:在教学《课间活动守秩序》一课,我们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游戏,孩子们有的玩跳绳,有的玩老鹰捉小鸡……开心极了。这时我告诉大家“蓝精灵”也要和我们一起活动,随后一位扮演“蓝精灵”学生也来到了操场。他到处乱跑、乱跳、乱撞,各种游戏无法进行了。学生纷纷提出抗议:“他这样乱闯、乱撞,我们的游戏不能玩了。”“蓝精灵这样做,大家都不开心。”“游戏时必须按游戏规则去做。”通过体验,学生都感受到课间活动只有人人遵守秩序,大家才能玩得开心、快乐。
二是动手感知。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动一动、玩一玩,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周围的环境中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
案例:在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系红领巾、穿大衣、装书包、剥鸡蛋等活动项目。学生分成小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共同闯关。闯关成功后,我请学生谈体会。帮助了别人的学生表示,一定要继续努力,争取学会做更多的事情;得到别人帮助的学生表示,一定在短时间努力学会做这些事情。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意识,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玩”中体验深刻领悟
《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活动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产生情感体验。对于儿童难以产生身临其境感受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实现教学目的。
案例:在教学《眼睛与耳朵诉说》一课时,我采用了“模拟法庭”的活动形式。本课的行为目标是教育学生用眼和用耳的卫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对学生说明了“模拟法庭”的活动要求以及进行“庭审”的步骤后,介绍了本次“模拟法庭”的原告——眼睛和耳朵,被告是——卡通小男孩。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听取眼睛和耳朵的诉说。眼睛的控诉是:我的小主人不爱护眼睛,用脏毛巾揉眼睛,躺着看书,长时间地看电视、玩电脑……耳朵的控诉是:我的小主人不爱护耳朵,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长时间用耳机听录音……听后让学生想想卡通小男孩这样对待眼睛和耳朵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并在组内说一说。最后请学生当小法官,对被告卡通小男孩进行宣判和提出改正要求。采用模拟法庭的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学生有新奇感。让学生扮演小法官,听取原告眼睛和耳朵的控诉,使他们能够负责任、有爱心地对待生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认识到用眼、用耳要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玩”中感悟强化认识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悟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教学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玩”,同时,还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启发他们在“玩”中感悟。
案例: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我采用了换位体验法,设计了“单手装包”、“互相搀扶”、“无声传话”、“盲人贴鼻”四项活动。要求学生依次体验单手把书、本、文具等物品装入书包并背好;分别扮演盲人和聋哑人互相搀扶跨越教室地上的文具盒、球各种障碍物,如果碰到障碍物即被淘汰;以纵列为单位,不许说话把水果的名称用汉字、拼音或画画的形式告诉给自己后桌的同学,再由最后的学生说出水果名称;蒙着眼睛给黑板上画的大头人贴鼻子……活动结束后,我请学生谈体会。换位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痛苦,唤起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进而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作者单位:阿城市车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