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品质

2006-09-14 09:27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33期
关键词:茶商宗祠武夷山

下梅:无人续写的传奇

文/小沛

那个和茶叶有关的繁华对于下梅村的人来说,本来就是注定破灭的美梦。不过,即便梦的破灭带走了往日的繁荣,下梅村还在梅溪边静静地站着,宠辱不惊,笑看山花

从武夷山市区去下梅的车不多。在公交车站等了很久,看看天色近午,只好随便拦了一辆出租车。上了车,告诉司机:“去下梅。”

“去那里做什么?又没什么好看的。”司机一边嘀咕着,一边将车朝市区南面的一条马路上开去。穿过马路,车子拐入一条崎岖的山路,山路一边是潺潺流水,一边是茂密竹林。大约开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司机指着一个窄小的村口,说:“喏,那就是下梅。”

下了车,茫然四顾。身后,出租车在村口打了个弯就快速离开了,看来他甚至不指望能从村里拉个把回程的客人。也许,司机师傅并不知道这个村庄的底细,不知道两百多年前有多少人对这个深山中的村庄趋之若鹜。

下梅的故事太长,长得足够人们在村子里做上好几辈子的黄粱美梦,下梅的故事又太厚,厚得我这篇小小的文章只能算一个引子。然而,不管下梅的故事曾经如何漫长,它都是一个没有续写的传奇。

两百多年前,武夷山就已经是中国主要的乌龙茶产地,所产茶叶不仅通过水路陆路走向全国,还漂洋过海,辗转到欧洲。下梅村的鼎盛时期曾经是武夷山重要茶叶集散地,村中央的人工运河——当溪,有8个码头装卸繁忙,据崇安县志记载,当时“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

但大约过了一百多年,下梅茶市随着时代变迁逐渐衰落。从此以后,美人迟暮,繁华不在。留下的是几十座精美绝伦的古宅,也留下了许多不愿意迁居他乡的百姓村人。

沿着村路轻轻走去,一路上尽是整齐然而破旧的店铺,这些店铺在阳光下拥拥挤挤地站着,但是,门前行人零落,看上去如同虚设。两排木桩支撑着两溜廊棚,廊棚下坐着村中顽童,悠然的老妪和村夫。廊棚外侧,当溪水小心翼翼地流淌着,水面上不时飘过来一两片残破的青菜叶子,也飘过来寻常百姓家的细水长流。

当年,满载茶叶的船只就是从这里出发,一路飘摇,由水路进鄱阳湖至湖口,再溯长江西至汉口,在汉口经鉴定分装,溯汉水至襄樊,再溯唐河至河南的赊店。到了这里,茶商们改为陆路北上至祈县。在祈县,茶叶按商号分配,其中花茶大部分在华北销售。而那些砖茶和红茶改运到张家口,在这里改为驼队运输,经过1100余公里的漫漫行程至库仑(今乌兰巴托),然后再行400余公里到达中俄边界的恰克图。恰克图是著名的买卖城,晋商把茶叶卖给俄罗斯的大茶商,然后再由这些茶商把中国的茶叶转运到欧洲各国。

这个行程如此漫长,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就是武夷山茶所走过的路线。通过蜿蜒的茶路,一种来自中国南方山峦中的充满芳香的叶子,像缕缕清风向四方飘散。

据说当年,下梅的男人们常常为了打点生意而不得不奔波在外,而下梅的女人们,则在各种各样的等待里,悄然守候着山村的清新和淳朴。作为回报,男人们开始用贩茶得来的大笔银子构建新的房舍。一座,两座,三座当一座又一座古拙典雅的房子出现在村中的时候,它们已经为下梅曾经的繁华立下了无言的证明。

在这些房子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座精美绝伦的邹氏宗祠。这户邹姓人家当年从江西南丰辗转来此安家落户。在下梅从一个普通小村庄变成了繁华茶叶集市的过程中,邹家贡献不小。

站在残破但是依然挺立的宗祠门前,我们真是不能不佩服当年邹氏家族的精细和认真。作为一座为团结整个家族而建的建筑,那些不厌其烦的层层雕刻,那些寓意丰富的图案和花草无不显示着邹家人的学养和庄重。可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可以在里面念书或者拜祭祖先的功能性建筑了,它是邹家人为整个家族建立的丰碑,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这座丰碑还存在着,祖先的性格和功绩就永远地镌刻在那些层层叠叠的砖瓦之上。

出了邹氏宗祠,漫无目的地在村中游走。和很多南方的村庄一样,下梅的下午是散淡宁静的。即便有一两个悄然营业的茶庄,里面的客人也不过三三两两。也许,那个和茶叶有关的繁华对于下梅村人来说,本来就是注定破灭的美梦。不过,即便这个梦的破灭带走了往来如潮的船只,带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带走了那些押运大堆银两或茶叶的客商,下梅村还在梅溪边静静地站着,宠辱不惊,笑看山花。

即便沉默若此,站在村中的石板路上,我还是听到了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

猜你喜欢
茶商宗祠武夷山
红色是宗祠的母语
朝歌的诗
关于加强汉寿县宗祠管理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赣闽两地签署协议:共同呵护“同一个武夷,同一个遗产”
图说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