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写作教学观探析

2006-07-28 05:57于新平赵连昌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5期
关键词:梁启超学问规矩

于新平 赵连昌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先行者,为语文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作文教学法》对写作教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尽管讲的是传统文言文的读写教学,但其间透出的观念却具有现代性“根据科学方法研究文章构造之原则”。梁启超以文言文作为范文,对传统作文教学经验进行挖掘,并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教学观。其中蕴含的合理性与前瞻性是显而易见的,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一、规矩:作文教学规律的创建

“所谓写作,是把个人脑海中的想法,以合理的逻辑、正确的文法和标点符号,用笔写出句子,组成段落,进而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而传统写作教学历来认为“文无定法”,不重视对写作规律的传授,而是靠学生摹仿与体悟。针对这种现象,梁启超指出:“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所谓“规矩”,是指作文的一般规律,但不是指“文章轨范”、“桐城义法”之类,那些“多半不能认为正当规矩”。“我所要讲的,只是极平实简易,而经过一番分析,有途径可循的规矩,换句话说:就是怎样的结构成一篇妥当文章的规矩。”他认为老师与学生都应该懂得作文技术的规矩准绳。梁启超还进一步阐释了“规矩”的具体内涵:“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的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这是所有文章的共同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梁启超又针对不同文体的“规矩”作了特殊的规定。例如无论哪一类记载文,都要遵守两个原则,第一是“客观的真实”,第二是“叙述要有系统”。而“论辩文”最要紧的两个条件是“耐驳”和“动听”。

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对于“规矩”与“巧”两者之间的关系,梁启超认为“规矩”是“巧”的基础,“规矩”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人,绝对不算巧。”但是,传统教学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与做法恰恰本末倒置,“去规矩而言巧”,混淆了作文的一般规律与文章技巧的界限,以技巧上的要求取代作文的一般规律,这就超出作文教学力所能及的范围。凡是结构成一篇妥当文章所必需的,便算是“正当规矩”,凡是做好文章所必需的,则是“于规矩外求巧”。这一区别,为写作理论知识合理地进入教学领域铺平了道路。所以,梁启超对于写作教学,“所讲只是规矩,间有涉及巧的方面,不过作为附带”。

关于获得文章“规矩”的途径,梁启超主张阅读教学应为写作教学服务。在选择阅读教材时,不必过于拘泥,但是有三类要排除在外:“一,绮靡之文如专尚辞藻的骈体。二,矫揉之文如八家末流貌为古调者。三,空泛之文凡带帖括气者”。这一标准也是摒除“于规矩外求巧”的恶习。通过阅读教学,分析诸多范文的结构章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每一学期能照这样的讲授四五组,中学毕业下来,学生总有好几百篇文章经过目,经过心,再没有不会作文的了。”

二、应用之文:作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究竟作文教学应以何种文体为主,这是摆在当时语文教育界面前的一个受到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梁启超主张在学校里,作文教学应重在指导学生写有实用价值的文章。蔡元培也持这一观点:“国文分二种,一种实用文,在没有开化的时候,因生活上的必要发生的;一种美术文,没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的时候不能不有的。”“学生的国文既应以实用为主”。

梁启超对教学文体的第一个层次上的划分,是把文体划分应用之文(记载之文与论辩之文)和非应用之文(情感之文)。他强调学生作文主要写应用之文而不是文学创作,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文学家。“学生须相当的有欣赏美文的能力,我是承认的;但中学目的在养成常识,不在养成专门文学家,所以他的国文教材,当以应用文为主而美文为附。除却高中里头为专修文学的人作特别预备外,我以为一般中学教材,应用文该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纯文学作品不过能占一两成便了。”这一主张既超出了狭隘的、根深蒂固的“为金榜题名而写作”的写作目的观,又走出了专为文学创作而学的误区,把握了写作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以后实际工作需要的正确导向。当然,梁启超也不是绝对排斥纯文学的创作,他强调的只是写作教学的重点。

应用文分为记载之文与论辩之文,两者孰重孰轻,梁启超又进行了第二个层次的划分。他在《为什么注重叙事文字》中说:“论事文和记事文孰为重要,学起来孰难孰易,这些问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姑且不细讨论。但现在学校作文一科,所作者大率偏重论事文,我以为是很不对的。因为这种教法,在文章上不见得容易进步,而在学术上德性上先已生出无数恶影响来。”梁启超针砭了当时偏重论事文的时弊,他对学校“专教论事文”大不以为然,认为这“全是中了八股策论的余毒”。他的这种看法是与他的反科举、反八股的变法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他说:“在作文课内养成这种种恶习惯,焉能不说是教育界膏肓之病。宋明以来,士大夫放言高论,空疏天真,拘墟执拗,叫嚣乖张,酿成国家社会种种弊害,大半由八股策论制造出来,久已人人公认了。现在依然是换汤不换药,凡有活动能力的人都从学校出,凡在学校里总经过十几年的这种奖励,……奖励,奖励,奖励,奖励偏见,奖励虚伪的教育,养成不健全的性格。他入到社会做事,不知不觉一一映现在一切行为上来。国家和社会之败坏,未始不由于此。

这种考试法,行了一千几百年,不知坑陷了几多人。不幸现在的学校,顽的依然是那一套,虽形式稍变,而精神仍丝毫无别。不过把四书语句的题目改成时髦学说的题目。”

他认为这种作文法,可以生出以下各项毛病:奖励剿说,奖励空疏与剽滑,奖励轻率,奖励刻薄及不负责任,奖励偏见,奖励虚伪。

梁启超曾经批评民国元年以后学校教育的弊病,指出学问不求实用是当时的一大积弊。“学问可分为二类:一为纸的学问,一为事的学问。所谓纸的学问者,即书面上的学问,所谓纸上谈兵是也。事的学问,乃可以应用,可以作事之学问也。”“学而不能应用于事,无论如何勤学,终是纸的学问,其结果纸仍纸,我仍我,社会仍社会,无一毫益处也。”“学非一业,期于致用,言非一端,贵于可行。”这种观点正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强有力地否定。

三、重思维,求精作: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

梁启超认为,作文教学在小学期间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法,到了中学阶段要着眼于全篇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看法,与他的只重视“规矩”不重“巧”的教学观是一致的。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材料也有,但是对于材料,常常有学生无法驾驭。“有时材料越发多越发弄得狼狈,闹到说得一部分来丢了一部分,把所有的意思都走了”要结构成一篇妥当的文章,关键在于整理思想。

在论述记载文的作法时,梁启超举韩愈的《画记》为例,用400多字,把画中人马及其他动物杂器500多件全部叙述清楚,“实很费一番组织功夫才能构成”,思维混乱的人是无法做到的,主要依赖于作者先区分主从轻重,再把主要部分一层一层的分类,以简御繁。梁启超对四种记载文作了分门别类的阐述,都极为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梁启超花在论辩文上的笔墨明显少于记载文,但是非常重视文章的逻辑性。他介绍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认为“不合思辩学法则为文家大忌”。文章要做到“辞与辞相待,句与句相覆,段与段相衔,中间不漏破绽”。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写是人们长期以来所肯定的语文教育经验。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求“量”的同时,更要求“质”。梁启超认为:学生作文次数不在多,而在训练精。“出题目令学生作文万不可过多,依我看,每个学期两回最多三回足够了。课卷不必在讲堂上做,因为我们办的是学校,不该叫学生过考棚的生活。做一篇文章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采集资料考量组织,然后做一篇得一篇的益处,亦正惟如此所以不能作得过多。”当然,减少作文次数的前提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写好,做一篇要得一篇的益处。另外,让学生每月作一篇以上的札记,可以用记载体记日常经历的事,也可以用论辩体写自己对于一个问题的感想。为了保证学生完成作文的质量,老师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记载文题最好是学生身历或耳闻目见的事迹,物件或地方,除此以外,便要教师供给他们资料”,“论辩文题须是一个切实问题,最好是学生直接感利害者,最好是一个问题有两面理由容得彼此主张辩驳之余地者,至于历史上无关痛痒的文题,……皆当摒斥。”因为自古以来文人的通病就是,不是有话在肚子里要说才做文章,而是因为要做文章才勉强来找话说。

四、求真与求达:作文评价标准的把握

关于作文的评价标准,梁启超说,“最要牢记者,仍不外我从前所说的求真、求达两句话,事迹要真,写出来还要逼真,务要完全达出自己所想讲的,有时虽很琐碎很累赘也不避”。“真”是就文章内容而言,“达”是就文章形式而言,这是梁启超对作文评价的总的标准。

“真”是指要“客观的忠实”。以梁启超最重视的记载文为例,他认为既然记载文以叙述客观事实为目的,那么一切虚假都是与这一目的背道而驰的。所以在文章选材时,对于材料之搜集要特别认真,并且要加以鉴别。在此基础上,要注意不可把主观情感加入其中,对客观事实作任意的夸大或减轻。“要而言之,凡作一篇记载之文……;一面对于事实负严正责任,一面对于读者负严正责任。”学生初学作文时,就要把这种“文德”的基础立得巩固。

“达”是指“要说的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原样”有两种,一种是客观的原样,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一是主观的原样,是事物在作者心中的印象。文章最终形成后,落在纸上的都是作者主观的印象,所要把主观的印象完全表达出来,就是“尽文章能事”。“我不主张文章作得古奥,总要辞达,所谓‘辞达而己矣,达之外不再加多,不再求深。”

梁启超重视作文规律的总结,强调叙事文的写作训练,强调作文教学在于观察生活与整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作文的评价标准,形成了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为我国早期作文教学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于新平 山东省实验中学东校教育处赵连昌上海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梁启超学问规矩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比多少的学问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一”的学问
“按规矩办”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循乎规矩 本乎天然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