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变应万变

2006-07-28 05:57于培礼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5期
关键词:考纲大纲语言表达

考纲可变且必须变,因为愈变愈趋严密合理。试题可变且必须变,不变则不新不鲜不活。但全面复习的指导思想不能变,因为投机常可取巧但终难取胜。

距今年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各学校的复习备考正处于白热化阶段。作为教育大省,山东的考生数几乎占到全国的1/10,有七八十万考生参与的角逐会激烈(或曰惨烈)到什么程度,想必人人都可以想象得到。其实,参与高考竞争的岂止是学生,它简直能够牵动社会的每一根神经。身处教育岗位的我们,自然而然地被推到火线指挥员的位置,承担着最为重大的责任,背负着最为沉重的期待。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是举足轻重的,不仅占有总分(750分)1/5的分值,而且一直被安排在第一门考,其胜败情绪还将直接影响以下几科的考试心理。为了使同学们不仅考出语文学科的理想成绩,而且能够通过语文考试获得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以获得整场考试的全面胜利,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潜心研究考纲和试题的新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采取扎实有效的复习策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使之满怀自信、胸有成竹地去迎接这场基本决定命运的沙场厮杀。下面谈三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考纲变化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是国家考试中心和具有自主命题权的各省市高考命题的总纲领,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必须遵循的例律。认真地将2006年的考试大纲同2005年的考纲逐条进行比较,发现“考试内容”里共有如下4点变化: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中的变化

2005年的表述是:“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2006年则表述为:“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对比发现,上年对语言表达技能的限制语是“一定的”,今年变为“常见的”。仔细琢磨可知,“一定的”,到底说的是哪几种,含义不明确,“常见的” 则含义明确,并且今年的范围有所扩大,要求有所提高。但这种扩大和提高必定是非常有限的。

2.“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识记”中的变化

对中国的文学常识,2005年的表述是:“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生活的时代及代表作。”2006年则表述为:“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对外国的文学常识,2005年的表述是:“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2006年则表述为: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对比可以发现,上年只要求记住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和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分别只要求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今年则变为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和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分别要求掌握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可见内容增加了1/3,范围明显扩大。

根据往年的命题规律,只要考了名篇名句的默写,就不再考文学常识的填空了。可是毕竟命题的自主权已下放到十几个省市,只要是考纲规定的内容都可以考,在遵循考纲的前提下,题可以这样出也可以那样出。今年会不会改变成形的老规矩呢?这需要大家认真琢磨,并且多听听外面的声音。

3.“古代诗文阅读”中的变化

2005年的表述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06年则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将“常见实词”改为“常见文言实词”,范围和要求并没有改变,只是表述更为科学严谨了。

4.“写作”要求中的两点变化

对于“深刻”,2005年的表述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2006年则表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对比可见,上年只要求揭示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今年则要求能够揭示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要求明显提高了,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之能够将“关系”阐述得更清晰、更深刻。

对于“有创新”,2005年的表述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2006年则表述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要求并没有提高,只是表述更为科学贴切了。

第二、试题变化

上年,山东省招办的文件规定,2005年山东省的高考命题要“遵循《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和难度与200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基本保持一致……”可见,不认真研究前一年的高考试题,就把握不住本年高考命题的走向。何况有命题自主权的各省市,都不想因循守旧,都希望自己的高考题能够在全国引起良好反响,都想在遵循统一考纲的前提下推陈出新。

下面从三个角度看一看2005年全国及各省的15套高考试题所呈现的变化:

1.关于试题赋分格局的新变化

2005年,语文跟数学、英语考试大纲一样,同时取消了题型在试卷中所占分值的限制及各题型顺序的限制。取消限制,目的是更有利于各地自主命题,使命题更灵活。

笔者以为,山东人素以朴实稳健智慧著称,山东省的高考试题不会去追风逐浪赶新潮,但也不会只按上年的格局去“照样画葫芦”;今年山东省的高考试题,与上年的试题必定会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稳定中肯定会有新变化;要想预测今年山东省的高考命题方向,上年全国卷的三套试题和本省的试题便是最好的依据,其他试题也可作为参考。

由于各题型在试卷中所占分值和题型顺序的限制被取消,原先形成的“Ⅰ卷42分+Ⅱ卷108分”的固定格局便被打破了。经分析归类发现,去年除上海之外的全国及各省市的15套试题,其赋分格局共分为五种:山东、天津、辽宁、湖北、江西、浙江仍沿用“42+108”的格局;重庆采用的是“39+111”的格局;广东和江苏采用的是“36+114”的格局;全国三套卷,外加北京和湖南采用的是“30+120”的格局;福建独家采用了“24+126”的格局。

从上述变化可以推知,高考语文试题将出现的趋势是:客观题分数逐步减少,主观题分数逐步增加。

2.关于试题题型设置的变化

先以2005年的湖南卷和福建卷为例。湖南卷将多年来一直处在第Ⅰ卷(客观选择题)的文言文阅读题迁移到第Ⅱ卷。这样做好不好呢?应该说有一定的好处,因为第三、四大题是专门考查古代诗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的,放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大板块;况且第四大题第一小题的文言文翻译就从上文取材,很直接,很方便,思路也顺畅。

福建卷毅然砍掉了考查语言知识及运用的第一大题,第Ⅰ卷只考了一篇科技文阅读和一篇文言文阅读,各12分,共24分。作文增至900字左右,70分。总题量由原先的25道题减至21道题,目的是为写作预留下更加充足的时间。这是变化最为显著的一套试题,其命题思想能否发展为主流呢?

另外,2004年的辽宁卷率先取消了第Ⅱ卷中现代文阅读的多项选择题,200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3套试卷也都取消了多项选择题,使第Ⅱ卷全部变成了主观题。

3.关于试题考查内容的变化

从考查内容看,写作、阅读、鉴赏和默写等方面变化甚微或者无变化;变化最大的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经归纳,发现本部分主要考查了下面这些内容:字音、字形、词语和成语辨析、病句的辨析或修改、变换句式或改写句子、为一组句子排序、填关联词语、根据提供的素材下定义、按要求仿写句子或一段话、拟写推荐语或主题语、敬词谦语的用法、为一段文字概括内容或拟写标题等等。具体到某一套试题,则各有取舍,有的连字音或字形或标点符号都不考。

第三、备考建议:不变方可应万变

2004年以前的全国语文试题讲究的是“平稳”,有复习的固定套路可循。从去年开始,分省命题进入调整期,各省都力求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稳定中求变化、求发展”。所以试题的结构→题型→赋分格局都出现了不少变化,考纲中规定的任何一个考点都可以考,也可以不考。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2006年的《考试大纲》和2005年的全国试题,从中发现规律,得到启示。对大纲规定的所有考查内容都要复习到,不能只按本省高考试题的样式和考查内容安排复习,也不要把精力过多地用到猜题押宝上。

我们要特别关注语言表达板块中“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部分的12种题型示例,一定要把每一种题型都练熟。这一部分是历年来高考中区分度最大、丢分最多的部分,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近两年的30道高考作文题,总体上表现出在规范中调整、在探索中突破的特色。有些命题,已勇敢地打破了正在风行的话题作文的命制形式,这也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尽量在复习备考时有所准备。还要指导学生搜集并整理一些新鲜的写作素材,可以是各种书籍中的材料,也可以是媒体上广为宣传的材料,譬如近几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推荐词、颁奖词等,都是十分精彩而适用的,应当记诵一些,且多多益善。因为只有“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

我们要带领并指导学生按考点和专题梳理好知识,按知识体系构建好知识网络,打实学科基础。实践证明,只有学生自主构建起知识网络来,才能在应考时左右逢源,灵活运用。

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自主归纳和总结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复习方法,教给学生一整套解题方法,尤其是主观题的答题规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提高应试水平。

语文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固定不变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我们只有精诚合作,精心备考,全面复习,不留死角,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有可能大获全胜。

(于培礼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室)

猜你喜欢
考纲大纲语言表达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把握准考纲,吃透双曲线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
人民军队第一部政治工作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