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语言贫乏。究其原因,是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圈子非常狭窄,他们很少参与交往,也很少参加各种活动,所以他们写作时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有如下论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宋朝理学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使学生有源头活水,我进行了作文材料积累探索,共有三方面。
一、教给积累法,形成积累习惯
积累法,就是把作文材料分成语言、事例感受两大块进行积累,每块各用一个纸质好的本子来记录,以便保存和翻阅。为了使学生快速掌握积累法,上课期间每周都安排一节作文材料积累课,由教师进行简单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积累,小组交流,充实积累本,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下面具体介绍这两块内容积累法。
(一)语言积累法,它包括词语、句子两类积累法。
1.词语积累法有两种:
(1)传统词汇积累法:当学生学了一篇或数篇或一个单元,或者当学生在课外读物中看到一些精彩的词语时,及时把它记录在积累本上。这种方法简单快捷,但学生做久了,就感到较乏味。
(2)连词成段法:就是让学生把几个词语组合成一段有意义的话,把新词语用横线标出,使它醒目突出,加深积累印象。这种做法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学生喜欢做。如:晴空万里,清澈如洗,忽然,震耳欲聋的雷声使刚才镇定自若的他吓得满头大汗,呆若木鸡,扫兴而归。家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往外走,众目睽睽之下雨接连不断、齐心协力地下着,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能草草收场吧。”通过这样一连,这些死的词语显得活灵活现,幽默风趣。
两种方法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用,既可避免畏难情绪,又能避免单调无趣,学生乐意进行词语积累。
2.句子积累法:主要的一种就是当学生在课文里或课外书上看到一些名言警句、对联、佳句时,把它摘录到积累本上,后面可加上适当的点评。
如:“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就会满足于现状,他的生活就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一个没有追求的人,他的生活就如无舵的航船,颠颠簸簸没有方向;一个没有追求的人,他的生活就如枯竭的油灯,碌碌无为,没有奉献。”点评:连用3组比喻排比句论述没有追求的人就不会有高的人生价值,气势强烈,充满力量。
(二)事例及感受积累法,它包括自身事例及感受积累法、他人事例及感受积累法。
1.自身事例及感受积累法
由于学生生活单调,缺乏交流活动,所以他们亲身经历的事例少,教师就要创造可行条件让学生有事可做,有材料可积累。我采取三种措施:
(1)结合阅读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为父母、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做事,然后让他们把事件经过及做事感受记录在积累本上。比如在教《小抄写员》一课时,请学生向叙利奥学习,做一个为父母分忧解愁的孝顺儿女,并布置他们进行一次孝敬活动。规定一个月内完成,要求暗中悄悄帮父母做一件事。一个月后,不管父母有无发现,都如实在积累本上记下活动过程、结果及感受。这些事例及感受虽然朴素,但真实感人,学生愿意记录。
(2)通过开设课堂语文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充实他们的事例及感受积累本。每次活动后,要求学生把活动前的收集整理过程,活动中的踊跃参与情况,活动后的感受都积累下来。比如先让学生举行“唱流行歌曲品优美语言”活动,然后讨论如下话题:a.我最喜爱的流行歌曲 b.我最喜欢的歌星 c.歌词改编等。事后让学生把这次活动有关情况记录在积累本上。因为同学们都置身于其中,亲身体验了一回,所以他们毫不费力地完成了积累。
(3)领着学生走出教室,去踏青,去郊游,融入自然,走进社会,了解民俗风情,然后把自己出游的经历及感受记录在积累本上。以“中秋节赏月”为例。中秋节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内容。到了中秋节晚上,把学生带到小溪边,让他们边赏月边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请他们做节目。节目内容多种多样,由他们自己选择。如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赏月的情景,也可背诵与月亮有关的诗句美文,也可唱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也可讲述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也可提出问题与大家齐讨论(如中秋节商人如何乘机抢做月饼生意,人们如何赠送月饼联络感情等)
2.他人事例及感受积累法
它主要包括真实事例及感受积累法、文学性事例及感受积累法。
(1)真实事例及感受积累法分为名人故事及感受积累法、新闻事件及感受积累法
a.名人故事及感受积累法:首先,让学生在各科的教科书里找出名人故事,因为教科书里隐藏着许多的名人故事。如《谈骨气》一文就有文天祥、闻一多两个名人故事,《功名难夺报国心》一文也有詹天佑、冯如、谭根三个名人故事。不仅语文学科其他学科也有,像社会学科的历史名人就更多了。其次,让学生在他们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上找,比如《中学生天地》里就有很多的名人故事。此外,在学校里举行的先进事迹介绍会上或先进人物宣传窗里找。当学生了解名人故事后,要求他们把名人故事以及自己了解后的感受记录在积累本上。
b.新闻事件及感受积累法
老师先把从各渠道收集来的热点、焦点新闻事件打印成“一周热点纵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并引导学生思考评论这些大众话题,激发他们去探索其意义,然后让他们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积累。如“非典”期间,我把新闻材料发下后,组织学生讨论“非典”怎样产生的,全民怎样抗击“非典”,抗击“非典”有哪些英雄事迹,为什么要抗击“非典”等。讨论后,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简要记录在积累本上。有一个学生这样积累:“非典”使得人人恐慌,想起它的根源应该埋怨我们人类自己,人类始终抱着征服自然的想法,不愿与自然和谐共处。如果现在人类还不知道觉醒,最终倒霉的是人类自己。
2.文学性事例及感受积累法
它是让学生把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民间故事、影视故事之类的事例以及了解后的感受积累下来。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积极开设阅览课、开放图书馆,在班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班级图书库,保证学生有时间有条件阅读课外书报杂志。其次,当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教师要指导他们积累事例及感受的方法。告诉他们在看一个故事情节时,想想自己最喜欢或最讨厌谁,或既喜欢又讨厌谁,喜欢或讨厌他(或她)什么,如外表、言行举止、心灵等,心里有底后,把概括的故事情节连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二、展览积累本,提高积累质量
1.为了提高作文材料积累的质量,可以组织开展班级展览评比活动。展览的方法是让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两个积累本放在课桌上,让全班同学轮流翻看。
通过展览评比活动,同学们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增加了积累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积累的质量。
2.为了进一步提高积累的质量,我采用暗示法,告诉学生以后展览活动还要举行,有可能开展校级展览活动,让全校师生都来参观。这种暗示法果然激发了学生更高昂的积累热情,后来的积累效果更加令人满意,即使是最粗心的写字最潦草的男生也不会随便应付。
三、常翻积累本,实现积累目的
这些精心制作的积累本假如不经常翻阅,就失去了当初积累的意义。为了达到让学生常翻积累本的目的,我采取了两项措施:
1.让学生采用“连环式”方法翻阅。“连环式”翻阅就是在每天积累时把前一天的积累内容翻阅一遍,为了督促完成“连环式”翻阅,我采用不定期个别抽查方法。这种方法是让他们大致说说前一天的积累内容,如果说不出来或完全文不对题,就让他把抽查的过程及感受积累下来并向全班说明。采用这种抽查方法,“连环式”翻阅习惯逐渐形成。
2、为了使全班形成更好的翻阅习惯,在每天上语文课前采用接力法或抽签法让两个同学上台把自己前一天积累的内容讲给全班同学听。这种做法既可以暗示没有自觉翻阅的同学及时补上,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有人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的确如此,通过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探索,我尝到了甜头,发现学生作文材料充实,内容丰富,语言优美,作文质量明显提高,巧妇已有好米可炊。这次探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自探索开始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写作热情大为提高,作文数量大大增加,学生踊跃投稿,在各级各类刊物中发表了共23篇作文,并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有10人获奖。
(朱丽华 浙江省仙居县朱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