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制约着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既不能“主讲”,也不能“主释”,更不能“主问”。美国教育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探究式课堂提问既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也是教师教学机智、专业水平、心理素质以及课堂组织能力的综合反映。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提问,精彩的艺术不但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宰”者呢?
一、欲“问”故纵,欲导先诱
提问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获取信息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巧妙的提问,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欲问故纵,欲导先诱的”方法,能激起他们感情的涟漪,产生自然探求的心理。所谓“欲问”,即老师要提问的学习目标,“故纵”,即用反常的手法创设问题情景,迅速地把学生引导到作者思想感情的求知境界,牵动他们感情的波澜,从而诱发悬念,激起学生急于寻求答案来验证自己看法的迫切心情。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已定下基调的提问就得心应手了。如教《再别康桥》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我提问:作者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什么?学生找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我又故意问:“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体验?学生明白徐志摩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向往的境界,这些物象有诗人的情感融入。这时,水到渠成,我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意象=物+情(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
这种“欲问故纵,欲导先诱”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形成一种认知的冲突,能引导他们不自觉地进入课文的境界中,整个认知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进行了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又让学生获得了情感的陶冶;既获得了认知信息的反馈,又让学生增加了愉快的情感体验。情知因素相互交融,因“问”而“导”的目的达到了。
二、浅问深究,深问浅讲
教师提问的“活”,体现在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提问的“巧”,体现在抓住机遇,切入重点,追根问底。所谓“浅问深究,深问浅讲”,是指有些提问,看起来虽然浅近,却是文中关键所在,抓住它,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这种关键的提问,则应抓住不放,不但要从文面上理解它的含义,还应弄清它的本来面目,弄清它与文章的广泛牵连。有些提问,与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领会文章思想感情牵连甚少,且讲起来费时效微,并又能让学生心领意会的,则可一问带过。
如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忘却”一词,看起来浅显,但却是文章的关键所在。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写呢?因为这个词,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记念。这个词不仅生动,而且能使读者理解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对于这种能引出重点的提问,我们应深究细嚼,层层剖析,最后中心显露。又如《药》一课,文中有一处这样写着:“华老栓忽然坐起来,擦着火柴……便弥满了青白的光。”这里我只简单地问了一下:“这一处的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此时挥笔速写一下就够了,如果详细分析“青光”是怎样形成的,反而把问题复杂化了。
教师应把握好深浅难易的尺寸,浅显的知识,或启而难发的问题,从粗从快,有时甚至“跳跃式”,对于教学重点,则重锤敲击。“浅问深究,深问浅讲”,能使教学过程快慢有序,产生良好的节奏感。
三、以问带品,情趣兼佳
单纯性的师生问答,形式单一,不易激活学生的情知因素。很多语文课中,学生围绕老师转的被动局面,挤掉了许多学生品味作品的时间。如教《再别康桥》一诗,曾这样提问:“本诗的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学生从多次的品读中加深了理解。1.形式上: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构成本诗的建筑美。2.语言上:节奏感强,旋律很美,也有一定的弹跳性,构成本诗的音乐美。3.意境上:物象“金柳”、“新娘”、“彩虹似的梦”等构成本诗的绘画美。这种提问,可通过“以问带品”的方式进行,单问不行,单品也不行,需品问结合,才能悟出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征。“以问带品”,尤能收到“情趣兼佳”的效果。
四、问答俱美,艺文双修
美的问答,能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开拓新的未知领域。这对他们的学习来说,确实是一种质的飞跃。
语文的美,体会为一种鲜明的形象美,其审美观照具有直接性,“问答俱美”,能陶冶学生美的情趣。例如可通过提问的形式领悟词语不同的色彩、语句篇章的情调和情感。词汇、语法规则、修辞手段等奠定了文章的语调、节奏、韵律之美,学生通过问答直接感受到。又如唐诗宋词,其外观排列具有形式美,其韵脚、韵律呈现语言美,其内容表现为形象美。巧问善答,均能给人产生美感,使学生对美的事物进一步发生兴趣,甚至产生感情。
提问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美的语言表现美好的事物。如教《故都的秋》一课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品自悟后提问:“本段描写,怎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生答:“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姿态,笼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显得‘清、‘静、‘悲凉”。这一问答过程,其实就是培养他们感知、欣赏美好事物的过程,使他们从形式到内容整体地、直接地领会。如果问答枯燥无味,学生对审美因素则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问。“问答俱美”,能提高学生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因而达到“艺文双修”的效果。
总的来说,探究式的语文学习,基本途径是:探索感知——研究积累——自主领悟——拓展迁移,我们可使巧妙的提问贯穿于这一始终。我们可在学生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通过适时、适度、适量的提问,指点思考的途径,把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教学中,有时来一回“欲问故纵,欲导先诱”增加吸引力,有时也可“浅问深究,深问浅讲”突出重难点,有时还可“以问带品”来达到“情趣兼佳”的效果,有时“问答俱美”亦能“艺文双修”。总之,以上四法,循循善“问”,曲径通幽 ,能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宰者。
(刘丽媛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