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网络媒体提高语文复习效率的思考

2006-07-28 05:57刘莹姿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5期
关键词:课件语文课堂

众所周知,高三复习任务繁重。而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其知识点多而琐碎,且需要大量的文字资料;因此,仅靠课堂时间、传统的板书以及“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复习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近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使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用好网络媒体,培养和提高师生的信息意识,避免盲目性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全面合理、信息量是否广而精,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复习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依靠教材将知识点讲透,又要从教材中走出来,改变过去复习“繁、难、偏、旧”的做法和题海战术,让每一节复习课都实用、新颖、大容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备课组积极开展分工协作,制作了大量的专项复习课件。为将课件做得精益求精,我们经常上网,认真查阅各种资料,反复比较讨论,优中选优。另外,还将自己的研究课例、教学反思等发表在学校的“网络教研咨讯论坛”上,其他教师积极进行反馈和评论,从而达到经验共享和交流促进的目的,进一步扩大了彼此的信息量,避免了复习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送2004届毕业生时,一开始我们便经常登陆各大高考指导网站,特别留心各种信息,去粗存精,灵活运用。2004年4月,我们在江苏的一个高考工作室发现了这样的信息:2004年高考表达应用题可能考对联。备课组一商量,感觉这条信息很有价值。便将其下载,并专门由我负责制作了一个“趣话对联”课件。给学生详细讲解了对联的起源、发展,并着重讲了春联在我国民俗中的重要地位,还配上了许多年画,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记牢了这一知识点;最后用许多常见的春联作练习进一步巩固了该知识点。在讲到对联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其创作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不再严格受平仄、押韵等的限制时,举了“讲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这一例子,并在课件中插入了王小丫作形象大使的宣传画。由于内容新颖活泼,学生印象很深。没想到此举一箭双雕:2004年高考既考了对联题(24小题),又出了为推广普通话拟公益广告的题(23小题)。笔者有幸参加了2004年山东省语文高考阅卷,获悉“讲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为23小题这一开放题的满分答案之一。高考完后,学生都特别激动,说老师的信息量使其复习少走了弯路,为他们迈入理想的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这届高三我更加关注生活,注意与他人交流,随时搜集有效信息,特别是山东省单独命题的信息,争取使复习更加有的放矢。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的实质就是信息的获取,加工、贮存与应用。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属于认识能力、表达能力范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为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因此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经常阅读报刊杂志,每个人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最新资源。有条件的同学可直接将发现的好文章发到班级网页的“美文欣赏”中,其他的交给我,我再择优推荐;另外,积极和其他班级建立友情链接,扩大交流范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乐趣。长期的坚持、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大家的信息捕捉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用好网络媒体,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专项复习效率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贯彻落实这一理念,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这一观念并没有真正成为每位教师的主导教学思想。“填鸭式”“满堂灌”仍然充斥着我们的复习课堂,许多老师仍然是多多益善的“题海战术”的追随者。自己费力不讨好姑且不论,关键是学生的复习热情也在这无尽的题海中湮没了。为了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复习,痛苦接受”的现状,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在专项复习中尝试了一系列新方法。

1.用好“开心版块”,减轻学生压力

高三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为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学习,我经常搜寻各种校园经典笑话发到班级网页的“灌水乐园”;还和学生一起把看到、听到、经历的生活糗事编写出来上传(该做法要有理有度,切忌个别学生把不健康的东西上传)。这样,既让自己更有亲和力,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创设出轻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压力。

2.利用“讨论区”,让每位学生都有提问、交流、总结的机会

最后的复习阶段,传统的复习方式不可能很好的照顾到全体同学,而网络平台上讨论区的运用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如:最让人头痛的字音、字形专项。复习时我是这样做的:我先在班级主页上发出“讲好用好母语,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的号召;然后将今年普通话宣传周的主题贴上,“普通话——沟通的桥梁,情感的纽带”。为打好这一攻坚战蓄势。然后,让每位学生将六册课本中和日常生活中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发到网络平台的讨论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在自习课上加强落实。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向父母、邻居等收集至少10条俗语,全班交流后,把手中的现有资料去同存异,编辑整理成复习的补充材料。让学生体会到该专项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不再感觉枯燥无味。在复习语用题这一专项时,我在课件中将2004年全国及各省的高考题上传,让学生充分利用讨论区的“察看、回复”功能,讨论总结该题型的命题特点。通过观察和互相交流,总结出该题型的命题规律: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我接着启发学生讨论该怎么做好这类题。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复习应从语文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平时应多关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串词,多观察街道的标语、广告,留心一些产品的说明书,并选取精要作摘录,以积累材料和培养语感。

这些做法,既节省了大量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容量;又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

3.利用“讨论区”,进行练笔和互评

我在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并茂的写作素材,让其在上面尽情“涂鸦”。写完之后,每位同学都可以在此浏览所有同学的作文,并选一篇自己最喜欢的进行评析。这样,不仅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而且每人都处于平等的地位,消除了面对面时直言不讳的顾虑和隔阂,学生都乐意点评心仪的作文,营造出了愉快热烈的学习氛围。这时,老师再适时对不同层次的作文进行点评,肯定大家的想象力、观察力、鉴赏力,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权威—服从”变为“指导—参与”;既增强了作文批改的时效性,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从而优化了训练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讨论区的运用可以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人机、生生、师生之间的立体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真正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用好网络媒体,引导学生学会趋利避害,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网络之患猛于虎”。这是部分家长、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啊,当今社会,公共传媒发达,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的学习、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深深影响了他们的生活。高三的学习紧张枯燥,部分迷恋网络的同学更是以放松为借口放纵自己,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影响了亲情。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把我们的教育隐蔽起来”。为了帮助这些同学,我悄悄地采取了下列措施:

1.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首先,我创建了一个友好的个人网页,上面展示了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学习感受、工作体会和业绩等,让学生借助它来更深入地了解我,觉得我是一个可以接近的人。其次,用好OICQ网络聊天工具,主动索要(或暗中打听)网迷学生的QQ号,将其列入自己的QQ好友名单,显示自己的平等友好态度;聊天时语气尽量亲切,并以自己当年迷恋言情和武侠小说导致成绩大幅下滑的经历现身说法,消除其逆反心理取得信任后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和其一起深入探讨迷恋的原因,领悟课文《伶官传序》中“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使其明白过分迷恋网络如同文中的庄宗宠爱伶人:庄宗失去了天下,自己会失去学业的。再次,用好E-mail,对于较难回答的问题,慎重思考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到学生的E-mail。这些做法,消除了面谈时的心理压力和尴尬,使学生能更轻松地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另外,还要注意和家长积极配合多沟通。

2.让学生生活在成就感中

对待学生的爱好如同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为让网迷学生释放其对网络的“热情”,我经常向他们请教,因势利导,给其布置查资料的任务,让其帮我做课件。当全班同学沉浸在精彩的课件中时,我就在班里热情地表扬他们,感谢他们为大家做的贡献。还有,部分学生对上网比较陌生,在分配学习小组时我有意识地进行了合理搭配,让有“网瘾”的同学担任小组的技术辅导员,让其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到被人认可的自豪和成就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慢慢的,这些学生都懂得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对待网络这柄“双刃剑”应“趋利避害”的道理,走出了沉溺于网络的误区。

转化好这些迷恋网络的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优化率,净化了班内的学习空气,从而营造出更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整个班级的复习效率。

(刘莹姿 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课件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