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文的思想实质,批判对象。
2.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作文。
教学方法:
多媒体,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由课前播放的flash《秦始皇》导入新课。歌词如下: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
刚才我们在课前听了一首歌《秦始皇》,里面的歌词是始皇帝赢政的内心独白,真可谓狂傲不可一世!这也让我想起了《诗经·小雅·北山》里的两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做皇帝真的是这样吗?做皇帝如何呢?有一个作家,他也瞄上了王位,写了一篇杂文《我若为王》,过了一把皇帝瘾。他就是蹲过大牢却常常怀念监狱的聂绀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杂文,看他要在文章中批判什么思想。(多媒体显示课题与作者1)
二、出示教学目标(多媒体显示2)
1.能说出本文的思想实质,批判对象。
2.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作文。
三、讲解杂文的特征和作家介绍(多媒体显示3)
杂文,散文的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教师补充: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具有文艺性,社会现实性,论说性的特点,最基本的形式是形象化的说理。)
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杂文大家。有人评其杂文“是有力的响箭,常常射中敌人的鼻梁”。
(教师补充:有人说鲁迅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直刺向敌人的心脏。)
四、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4)
绀gàn 呵hē斥 畏葸 xǐ 亲眷juàn
匍匐 púfú 悲戚 qī 指摘zhāi
谄媚chǎn 乞qǐ求
五、解题
题目是“我若为王”,同学们看一下题目中哪一个是最关键的词?
学生:若:如果,假如。
同学们说得很正确,作者就是运用了虚拟、假想的手法。题目的意思是:如果我当王。句子完整吗?学生:不完整。
那我们就一起去文章中去找答案。
六、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一)我一旦成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多媒体显示5)
妻子(或娼妓)→王后→尊贵
儿子(或白痴)→王子→尊贵→被捧
女儿(或丑陋)→公主→贵人
亲眷→皇亲国戚→贵人
(二)我成为这个世界的王,将怎样?(多媒体显示6)
没有任何过失
没有任何罪行
没人敢呵斥→看不见真正的表情
没人敢抬头→听不见真正的声音
单调、寂寞、孤独(结果)
(三)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多媒体显示7)
我已成王→我不过是个奴才的首领
醒悟之后怎么办?要杀奴才,灭奴种。
(四)为什么要杀死奴才呢?
因为作者痛恨奴隶,极不情愿做奴才们的首领。
(五)阅读鲁迅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王权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讲究的是三纲五常,尊卑有序。官大一级压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让人精神变得麻木,欺压人的人会心安理得,被欺压的人也会心安理得。有个笑话说:有人无缘无故被大老爷打了一顿板子,他不知道生气,反而沾沾自喜。哎呀,今天真是走运,大老爷只拿板子打了我一顿,要是拿带钉子的板子打我那才惨呢。在封建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的环境中,很容易让人是非不分、唯命是从、逆来顺受。这就是奴性。
鲁迅先生以编故事的形式形象再现了“奴才”麻木不仁、愚钝十足的奴隶性格,在客观的叙事中,寄予了作者的同情和愤怒之情,尖锐地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性传统。这说明某些人“自甘为奴”,且奴性根深蒂固,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呐喊〉自序》里的“铁屋子”,本身坚固,更有一批维护它的人,这本身就是铁屋子里的人。
名家谈奴性:
(1)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
(2)他只是因为看见罗马人都是绵羊,所以才会做一头狼;罗马人倘若不是一群鹿,他就不会成为一头狮子。(莎士比亚《裘力斯·恺撒》)
(3)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卢梭)
(4)对奴隶的定义就是——不仅不反对在自己的脖子上套绳索,反而伸出舌头去吻那双套绳索的手那一类人。(茨威格)
(5)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鲁迅)
由此可见:我若为王,人必为奴;人若为王,我必为奴。
王权和奴才的关系:王权和奴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掌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奴才则接受统治、管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不同,做奴才的总想做主子,做君王的总想压制奴才。但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奴才是君王赖以生存的温床,君王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上的。
像这样可恨的奴才有很多。比如:在先秦时期,齐桓公的厨师易牙为了讨好主子,心甘情愿的杀掉自己的孩子,烹成肉羹,献给齐桓公;五代时期的后唐节度使石敬唐,为了达到篡权的目的,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还把小自己十岁的辽太宗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留下千古骂名。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回忆你们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或看过的影视作品等,说说给你们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并加以评价。
《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和绅,《水浒传》里的高俅的结拜兄弟在高俅得势以后认他做干爹,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里的众大臣等。
总结:要消除王权,必须铲除奴种。作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呼唤民主、自由、平等社会到来。
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我若为王”将铲除奴种,人人自由平等,那也就无所谓“王”了,故言“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没有了王权,也就没有了奴性;有了民主、平等,也就有了世界的改进。
(七)理清全文思路
1.作者想做王吗?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假想?
不想。目的是引出话里有话。可从文章第一段和第七段看出来。
明确:杂文是批判社会现实的,我们看一下作者的写作时间,文中有“民国国民”一说,从内容上看显然已经是民国时期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经结束了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可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统治阶级标榜君权神授,愚弄人民,在百姓的心中灌输了根深蒂固的奴才意识。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可要去掉奴性思想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鲁迅先生将中国的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第一册语文课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先生的《茶馆》里的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吴祥子来时“不由得上前请安”,茶馆老板王利发的话更经典:“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读来不也令读者感到辛酸!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阿Q被打时自轻自贱为“虫豸”,受审时见到长衫人物“膝关节自然而然地宽松”“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跪下了”。不也有令读者含泪地笑的作用吗?作家聂绀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此文的。
2.一步一步,目的是什么?
欲擒故纵(欲批判它,却先夸耀它)。
作家描绘“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不是让人羡慕,而是为了批判它的实质。把王捧得很高,又一下子拉到了奴才首领的位置,让读者充分认识到了王权和奴才意识的荒谬可笑,可谓举得高,摔得狠,比正面更具一种揭露的威力。
3.全文思路:
引题→ 我若为王
设想→ 我已为王
结论→ 我不为王
(八)讨论此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国早已经在大陆灭亡,统治中华民族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也已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反思现实,同学们认为,在我们身上和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奴才意识还有吗?
在课后练习第三题节选的读本中的《被民主遗忘的角落》中出现了“李皇帝”和“朱皇帝”,作者的写作时间是在1981年,可见,奴性意识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尽管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封建残余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且只要恰逢时机,人性中的奴性意识就会暴露出来,阻碍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发扬先人的优良传统,携手努力,不断克服奴才意识,铸就完美的人生!
(九)假想式杂文的写法
1.巧设题目,反面切入。撇开本文,你一看到该题认为作者会写什么,或者你拿到这个作文题会怎么写?一般思维会从正面描写,如竞选宣言:《假如我成了班长》。这就不是杂文了,这篇杂文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并不从正面落笔,而是从反面切入。作者充分发挥想象,设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使读者充分认识到了王权和奴才意识的荒谬和可笑,比之正面着手,更具一种揭露的威力。
2.欲擒故纵的行文方法。
3.排比铺陈来蓄势,增强批判效果。
(十)小结
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们说:“从今天起做一个真正的人。”
(十一)布置作业(应用拓展)
课下以《我若╳╳╳╳》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700字。
提示:
1. 此文的基础是一种假设,但文章的内容应是一种真实的现象反映或情感表达。
2.写作时可仿写课文的形式,分段列举假设的情况下的种种变化,最终揭示文章的主题。
(李稳姣 河南濮阳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