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006-07-06 08:40徐长花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省略文言词义

学习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它对我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上蕴涵着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富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等因素。学习这些文质兼备的文言文,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深邃,丰富典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也能更好地继承人文传统,继承哲学和道德理念的传统,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母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诵读

在文言文阅读中,朗读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经过反复朗读,自己也就能领悟文章的旨意了。以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在学生还没有读畅文章时,就急于转入串解这一环节,而这时,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文章的基本轮廓,对所读的材料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作品的语意还缺乏直接的感知,学生还没有通过充分诵读而产生求知的兴奋,这时的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诵读”不可忽略。

诵读,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能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是用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在口头上就很熟,并且理解了,只要把文章念出来,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有些却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说明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这几个字连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的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能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字的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在文言文教学中,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旧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只串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字词句,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更好。

二、注意积累,加强词语和句式练习

如叶老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的达成,别无他法,只能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面对读物展开阅读过程,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反复,通过这样的“历练”,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词语的归纳练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1.古字通假现象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②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③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适”通“谪”;④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

2.古今异义现象

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白话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的意思便是今义。词的古今义差别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②词义缩小。如“臭”,文言文中表示好、坏气味皆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③词义转移。如“涕”,古意指眼泪,今义则为鼻涕;④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在古代是中性词,现在则成了贬义词。

3.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就文言文而言,其实是一字多义。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一个字在其原始意义即本义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其他的义项,主要包括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这就是文言文中较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确定多义词的含义要联系上下文语境,要能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

4.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①名词的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活用为意动用法、活用为副词);②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活用为意动用法、活用为被动用法);③形容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活用为意动用法)。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要注意判别的两个原则,一看功能、二看搭配,可根据现代汉语中一般词类的主要功能及搭配规律加以识别。

句式的归纳练习。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大致说来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与固定格式五类。

1.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特点是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而以主语谓语相续,又常用语气助词“者”字置于主语之后表示停顿,用语气助词“也”字置于谓语之后帮助判断。

2.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征的句子,它又可以分为“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类别,介词“于、为”的作用在于引出动作的施事者,助动词“见”字的作用在于表示被动。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三种:①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②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移至句首,从而起到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的作用。③定语后置。把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目的也是起强调作用。

4.省略句

成分的省略是文言文极普遍的现象,通常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四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和宾语省略更为常见。

5.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其特点是不宜从各种习惯用法的组成部分上来推断它的整体含义,它用于相对稳定的表达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较为固定的意义。这些习惯用法主要有表示疑问的“如……何”、“奈……何”;表示反问的“不亦……乎”、“何……之有”、“何所……”;表示感叹的“一何……”;表示揣度的“得无……乎”;表示选择的“与其……孰若……”等等。

三、规范的翻译练习

学生如果是不懂,或者是半懂,那么,只要一翻译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或是词义没弄清楚,或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荀子:“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阻碍,遇到疑惑,经过思考,经过教师的指点,得到了解决,记忆也就更深了。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还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有些句子,我们可能已经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但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出来,除了因为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还不够准确、清晰之外,现代汉语的语汇不够丰富、文字表达能力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设计文言文的翻译练习对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是有帮助的。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是口头翻译,也可以笔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都应该以准确、规范为标准。准确,指词语要翻译得准确;规范,指译文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那种只写出句子大意的翻译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译文要准确规范,对中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开始训练时,总是不够准确、不够规范的。但是,如果教师每次都指出那些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并予以纠正,要求又很严格,那么,准确规范的翻译是能够逐步做到的。

四、培养习惯、引发兴趣。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展开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最活跃的因素。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指向,透彻了解阅读的固有规律和与之相应的阅读能力要求,进一步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活动,诱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对的。但是,目前教师们指导课外阅读,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尤其放在时文的阅读上,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作品读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是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如果我们规定中学生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量占整个课外阅读量的10%至20%,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另外,还应该训练学生养成归纳、整理知识的习惯,培养评析鉴赏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就会不断提高。

(徐长花 山东省无棣县水湾一中)

猜你喜欢
省略文言词义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中间的省略
字意与词义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