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你的激情到哪里去了?

2006-05-30 01:35张燕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2期
关键词:激情语文课文本

前不久,听一个刚分配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我与地坛》。该教师声情并茂,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用激情触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当教师深情朗读史铁生的另外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时,教室里不时响起抽泣声,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听课的老师也被感动了,这节课上得相当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身边的语文老师,包括我自己,上课的激情不知什么时候已离我们远去了,上课成了机械的讲读课文,有的甚至照搬教参,缺少激情,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情感也似乎日渐暗淡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也渐渐消失,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语文课的人文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特别需要有一种激情。很多学生回忆起来,感觉到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语文老师。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还要有一颗饱蘸激情的心。

当前语文教师激情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有良好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能力。语文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基本环节,教师在上课时激情满怀,能用真情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师生互相感染,共同走近文本,与文本的作者产生心灵的交流,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达到目的了。正如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所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

其实,“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社会成员在情感上、智力上、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全面发展,使他们身心对美好事物的感觉完善起来,并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能力。人感性能力的培育是审美教育的直接切入点。”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入选的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就包含着人类的普遍情感,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从诗歌、散文到小说、戏剧,无一不是如此。欣赏作品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情感传递的过程,它是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文本作者的情三者之间的交流。在这里,教师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就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但我们语文教师,上课依赖教参,讲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缺少激情和活力,把现成的答案喂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很好地被激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缺少真正的融合,学生掌握的知识也不是已经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的共振场——教师与学生在共同阅读、鉴赏过程中,达到了精神的愉悦与生命的升华。”所以,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引导的重要途径是情感,是以情动人。学生的主动与否,也重在看“动情”与否。比如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作品相当感人,这时,就需要教师动情的朗读、讲解,以心换心的交流,通过现实生活中其他亲情的类比,把学生带入作者描写的情境中去,去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缺少饱含感情的范读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很多经典美文,美文需要朗读,可我们的语文教师现在是越来越不敢朗读了,也越来越不会朗读了。大家一窝蜂似的从网上下载各种朗读录音,上课时打开电脑一放就是了。这样做虽然很省事,但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少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教师自己饱含深情地配乐朗诵,那种现场的情感流露是电脑所无法取代的。

笔者在教学《致橡树》的时候,曾试着自己配乐朗诵(在此之前也都是电脑朗读的),教师融入自己的情感,全身心投入。随着教师的朗读,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也逐渐清晰,不用作太多的分析,学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通过感官和心灵直接感受优秀的言语作品是语感创造的必由之路;否则,无异缘木求鱼。”这节课学生也听得特别认真,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好像融洽了许多,而且,学生对配乐朗诵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缺少激情飞扬的语言

我们语文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语言比较贫乏,缺少优美的、感人的、充满深情的语言。语调也是平淡的,不够抑扬顿挫,学生容易进入昏昏欲睡的状态。有的老师语言还不够精练,重复很多,更引起学生的反感。

语文教师上课时语言的简洁、整齐,富有感染力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时不时地用整齐而又富有气势的语言感染学生,学生的内心还不会有所触动吗?如文章一开头提到的那位青年教师,她在上《我与地坛》这一课时,大量地运用优美的、富有激情的句子,为这堂课增添了许多色彩,比如:“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咀嚼着母亲沉沉的爱,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懂他的母亲,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读着母亲这一生质朴、真实却又热烈的诗篇……” ,又如“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这对儿子而言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是一个无言的结局,是一个欲哭无泪的故事,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给母亲下一个中肯却又哀伤的定义。”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因此整堂语文课充满激情与张力,学生与听课的老师已被深深地感染了。

四、缺少富有激情的点评

上课是师生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学生的回答有全面的,也有不足的,通常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面无表情地点一下头,或者不对的马上请另外的同学补充。其实,这样做对学生的积极性无疑是一个打击。“当前不少语文教师总以标准答案扼杀一个又一个灵性的、天才的、创新的智慧火花,老是让学生饱尝失败的苦果,不懂得欣赏或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由此,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自己是失败者。”这个时候很需要我们教师的热情点评,比如,对回答出色的,可以面带笑容的点评一句,“真是太棒了!太精彩了!”诸如此类的赞美的话,学生的内心肯定涌动着感激,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会大增。如果学生回答不够好,那也不要紧,更要用激情去鼓励学生:先请坐下,再好好想想,下一次肯定会出色等等安慰的话。学生会为教师的理解和热情而感动,而不是丧失对语文学习的信心。

五、缺少恰当的体态语

近年来,国际上诞生并发展了一门致力于解释和研究非文学交流的行为现象和规律的学科——人体语言学,它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综合的信息发射站,人的信息传达除了语言文字以外,还可以借助姿势、表情、动作、体态等人体语言来完成。”

我们在上课时常常表情不够丰富,要么面无表情,要么微笑到底,亲切是亲切,但是太单调了一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丰富的体态语,不仅仅有丰富的脸部表情的变化,更配合了大量的手势或身体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上《智取生辰纲》,讲到杨志的时候,模仿他的动作,简直是惟妙惟肖,学生开怀大笑,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教学效果非常出色。

当今社会,信息万变,学生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在平时的上课中有意识地多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能够满怀激情地讲解课文,并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有感情的点评,时时注意自己的丰富的体态语,那么,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张燕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猜你喜欢
激情语文课文本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消磨不了他胸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