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独客
在天津市和平路与哈密道交口与著名的“四面钟”隔和平路相对处,有一幢被“永真眼镜”店租用的二层砖混结构的日式楼房,这就是著名的天津大公报馆旧址。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选择在天津诞生。
“大公报”三个字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所写,报纸一经创刊就很快发展成为华北最大的报纸,在全国和海外颇具影响。《大公报》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张报纸,从天津走出的《大公报》至今仍在香港出版,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被联合国推选为全世界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
其实《大公报》在天津有3处旧址:1902年6月17日成立时在法租界的狄总领事路上法国工部局附近,即现在人们说的哈尔滨道42号(现址为“南昌旅馆”),如今狄总领事路随着城市的改建已没有了;1906年报社搬到日租界,即前面提到的和平路上的日式楼房;“九一八事变”后,报社搬到现在的哈尔滨道237号,即天津京剧三团(现为二团)所在地。就是在这几座外表丝毫不起眼的旧楼里,培养出中国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报人。
研究中国报业发展不研究天津不行,这是因为《大公报》的缘故。超过百岁“高龄”的《大公报》是一部典型的“近代史”,翻看它的百年报业史,犹如在阅读一部中国近代发展史。作为一个影响甚大的报纸,《大公报》见证了一个时代。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去法国采访的唯一一个中国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胡政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留守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是《大公报》的萧乾;1932年,《大公报》还第一个派记者前往苏联,报道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深入中国西部,以客观准确的报道,向广大读者展现了一幅宏伟壮丽的长征画卷,发表了《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陕北共魁刘志丹》、《从瑞金到陕北》多篇西北之行通讯。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大公报》率先以民族大义为重,大量刊登了抗日文章,唤起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情。1937年7月31日天津沦陷,从此,《大公报》的足迹辗转于天津、上海、汉口、桂林、重庆、香港等地,为宣传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194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将其评为最佳外国报纸并授予“密苏里”荣誉奖章,这是中国新闻界首次获得这一重要国际荣誉。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近代以来的108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设立了专门的辞条,其中有《大公报》的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范长江、杨刚、彭子冈、徐盈、萧乾等12人,占1/9。
据说,《大公报》的校对要求非常高,有些稿子付印以前,常要几个编辑过目,经过仔细推敲,方才定稿。职责分明,赏罚有则。写错印错都是要按字数扣薪的。如果超过一定字数,那就要除名解职了。
2002年,在《大公报》创刊100周年时,香港的《大公报》人重返故乡,寻找天津《大公报》遗址。著名作家冯骥才等人提出倡议,希望能在旧址建立纪念馆,而也有学者提出建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