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业安 源于过度竞争

2006-04-29 00:44
中国商界 2006年3期
关键词:堵墙竞争政策

产能过剩不是整个行业和所有产品的过剩,而是普通产品和低技术含量产品过剩。正确的解决之道是鼓励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而不是设置更高的门槛保护那些在位企业。

按照官方的说法,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等七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判断产能过剩的标准,似乎有点难以令人置信。

产能过剩源于过度竞争

由于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工厂的建立要求不高,这样竞争就集中在成本上,而不是技术上。只要一个潜在进入者觉得自己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同类产品,那么就会选择进入,力图挤出在位的企业,从而占领市场。

产能过剩就在这种拼成本的竞争过程中形成了。搞清楚了过剩的机理,就知道如何治理它了。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政策思路。一种是如现在发改委提出的,如严格市场准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兼并重组、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等。

这种政策设计的理念在于,既然产能过剩,就应该降低行业供给,相应的办法就是限制新进入者,调整在位者。这是典型的保护在位者导向的政策设计,隐含的假定前提就是,对在位者的淘汰是一种浪费,还是应该以挽救为主。发改委把自己扮演成“救世主”的模样,以为通过这些产业政策的推行就能够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殊不知这类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基于以下前提:自己是一台“深蓝”电脑,能够计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应对步骤;在位企业是自己的下属,对自己的命令绝对服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典型的计划体制老套。政策不像一些白酒,越陈越好。且不说发改委没有处于市场中的企业聪明,即使其更聪明些,在位企业也不会服从。

斩断企业的保护之手

此即前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低效的企业能赖活着?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企业的死亡牵挂着领导的政绩,地方政府总会出台各种保护政策来挽救这些僵死的企业。宁可养着,反正是老百姓的钱,花了也白花。第二,企业通过借款和国有银行形成了利益同盟,如果企业活着,好歹是应收款,如果死了,就是实打实的坏账,银行宁可让企业借新账还旧账。

旧的不去,新的也来不了。不过,光是这些低效的在位企业呼吁还是不够的。日子好过的在位企业同样会假装赖活着,为啥?图个轻松。

试想,如果不断地有高效率的新企业进入,自己的压力可有多大呀?维持现状有多好,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牵线搭桥,进行并购,扩大自己的产能;另一方面,还可以把这帮难兄难弟当作基准,降低政府对自己的考核标准。要知道,在产能过剩的七个行业里,领头的大多是国有企业。谁愿意向高个子看齐呢?反正企业又不是自己的。

结果,在推进市场进入方面,无论日子是否好过,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在展示行业形象方面,好企业同样需要一个朴素的外壳。

倒霉的只有那些想做点事情又有能力做点事情的民营企业,面对产能过剩这堵墙,连这些行业的门也摸不着。它们可能还不知道,正是在位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筑起了这堵墙。

可惜是人会犯错,错误是成长的动力。兰格等人早期幻想的“计算机乌托邦”也仅仅停留在某些狂人的脑海里,其危害性地球人都知道。企业自己挖的“坑”应该自己填,政府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尽快斩断对在位企业的保护之手而已。

猜你喜欢
堵墙竞争政策
政策
政策
蚊子
那堵墙
助企政策
政策
看,书中间有堵墙!
看,书中间有堵墙!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