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产能过剩危机中,生产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并存的制造业,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制造业领域,通常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效率不高,民营企业可在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方面与国有企业一争高下,获取这个行业的超额经济利润。只要还有利可图,民营资本就会蜂拥而至,增加投资扩大产能,争取更大的份额。
国有企业面对民营资本的竞争,因为有政府扶持和银行资金,不甘落后、不计成本地增加投资,扩大规模,与民营企业争利。比如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等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就是由于民营竞争者投资新的产能参与,引来国有企业投资进一步扩大产能的结果。
行政干预一定对国有企业有利,包括信贷政策,产业整合政策。比如,最近出台的关于钢铁行业集中度的规定,或许非但不能使低效率的过剩产能退场,反而可能引发国有钢铁企业为了提升集中度而开始新一轮大肆扩产,最终只是迫使民营企业退出市场。国有企业的过剩产能问题,银行的坏账最后由政府埋单,这样一来过剩产能就变成严重的经济问题。
过剩产能的根源在体制。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提升市场化程度。市场会去淘汰过剩产能,价格和利润会去平衡供求,市场将会承受调整成本。
垄断行业不会产生严重产能过剩
垄断行业不会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经济学的市场组织结构理论对垄断行业的特点已经有比较清楚的分析。在垄断性的行业,因为垄断性企业有定价权,垄断利润的产生是通过价格控制。垄断产量对应较高的垄断价格,一般都小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均衡产量,垄断性企业没有增加产能扩大市场份额的动力。
中国垄断性行业是以国企为主的行业,垄断的形成是行政不准入的结果,不是由于行业特点,比如太高的基础投入使投资者却步所形成的市场进人门槛导致的垄断。比如石油行业,一直没有一定规模的民营资本进入。
同时,这些国企垄断的行业,没有受到政府强制性的管制,比如产量向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扩大,等等,不但利润受到垄断的行业政策保护,不论利润空间有多大,没有新的企业能够分享任何利润,同时受到价格政策、税收政策和其它产业政策的保护。垄断性国企没有市场激烈的竞争,不会主动控制成本,技术创新,产能缺乏随市场供求调整的动力。
完全竞争的行业不会出现产能过剩
所以竞争使产品结构不断得到调整,竞争使没有利润的过剩产能自动退出。企业的进进出出,价格和产能由市场调整,投资和经营风险由企业自己承受。十几年的供大于求不但没有引起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相反,这些产业一直在对经济作出重要贡献。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过剩经济。只要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保证信息对称,过剩产能就会得到调整,市场和企业承受调整的成本,不会出现过剩产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
特别是中小型的餐饮业和一些娱乐性服务业,不断地生生死死,多次地“改朝换代”,甚至正常的统计系统长期无法覆盖,似乎没有引起任何产能过剩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