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交际中的言语歧义

2006-04-06 12:54陆华芳
现代语文 2006年11期
关键词:夏瑜听者歧义

一、言语歧义的提出及其界定

传统研究一般认为,“歧义现象,就是指有些听起来相同或看起来相同的话语,在字面上可以有不止一种解释。”①人们常从语言的本体系统即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对歧义进行静态分析,虽然这有利于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种种复杂对应关系,但所做分析缺少上下文或一定的社会背景,因此不能对歧义做出更深层次的解释。

文炼先生指出:“歧义是属于言语范畴的,是使用言语材料时产生的问题。”②这就是说,歧义多是在交际中产生的。从言语交际的视角,运用动态的语言观来探讨言语中的歧义,将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人们运用语言代码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一个“编码——发码——传递——接收——解码”的过程。这是一个包含许多矛盾的运动过程,其中交际双方表达和理解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间“说者往往很难完全确切地百分之百地传输自己想要传输的信息,听者也很难完全确切地、百分之百地把语言形式‘还原为它所代表的全部信息,编码和解码只能求其最大限度的近似值。”③这种不能“还原”的程度,信息论称之为“失真度”④。笔者把这种“失真”称为言语歧义,就是在正常的交际过程中,对一些言语片段,在表达和理解方面不一致而形成的言语现象。

交际中有时会出现费解、误解、曲解的情形,它们与言语歧义性质不同。言语歧义是交际双方表达和理解出现不一致;费解是文章的词句或人们说的话不好懂,人们无法作出正确的理解;误解是人们对词语的意义,以及由词语组成的句子的意义无意间作出的偏离原意的错误的理解;曲解是故意对客观事实或别人的话作出偏离原意的理解。由此可见,言语歧义涉及交际双方,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费解、误解、曲解常偏重于受话人一方,它们的产生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多半是因听者对言语信息主观上不理解或错误理解造成的;言语歧义不等于误解和曲解,但曲解和误解能造成言语歧义。

二、言语歧义与语境的关系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并受环境所制约,言语交际活动也不例外。言语交际的环境我们称之为“语境”。

语境,这一术语,目前在理解和使用上存在着差异。本文的“语境”是语用学范畴中的 “语用语境”,即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它是由一系列同语言表达和理解密切相关的主客观因素构成的系统。主要包括:(1)上下文语境。(2)情景语境。(3)社会文化语境。

语境同人们的言语交际密切相关并且相互依存,制约着表达者的言语行为和接受者对话语内容的正确理解。交际中的言语歧义,其语言单位本身是明白晓畅的,歧义的出现是直接由语境中的某个因素的制约或缺失引起的,语境因素是言语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言语歧义的类型

言语交际是由多个不同的话轮组成并通过交际双方轮流说话完成的。根据在一个话轮中交际参与的人数,可以将言语歧义大体分为以下类型。

(一)一对一关系中的言语歧义

在这种交际中,一个说者,一个听者,言语歧义在一个话轮中产生。人类交际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交活动,是为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进行的。从表达目的的角度讲,言语歧义又有有意与无意之分。前者指说者或听者出于某种原因或目的在特殊语境中有意识地产出的歧义。后者指交际双方由于语境制约缺失无意中产出的歧义。主要有以下类型:

1.说者有意,听者无意

交际中,说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使某一语码信息在特殊语境中编入AB两义,而AB两义在信息结构上有层次差别,A:浅表信息,B:实际含义。听者在解码时因背景知识缺失只理解出A,漏掉说者表达的真义B而生成言语歧义。如:

①雪雁道:“紫娟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 黛玉接了(手炉)抱在怀中,答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红楼梦》第八回)

黛玉借雪雁送手炉有意影射宝玉太听宝钗的话而不吃冷酒的事情。黛玉的话,表层信息是责怪雪雁太听紫娟的话,深层含义却是奚落宝玉。雪雁不知“宝黛因吃冷酒闹别扭”的背景,只能理解到语码的表层信息。

2.说者无意,听者有意

交际中,说者表达的语码信息是明确的A义,一般语境下无歧义,但听者因对说者态度的不满解码时故意曲解为B义。如:

②约翰开车第一次去S城,迷失了方向,半天才赶到某小城。他以为到了S城,便下车拦住一个小伙子,拍着其人的肩膀急急地问:“伙计,这是S城吗?”小伙子说:“不是,这是我的肩膀。”(《交际与口才》2006.2)

小伙子明白约翰的话是要问路,但因约翰说话急迫又缺乏礼貌,小伙子故意曲解,答非所问。

3.交际双方都有意。有两种常见情形:

(1)交际中,说者明确使用在某一具体语境中仍有AB两义的词语进行编码,语码信息有意强调它的B义,听者明白说者的意思,但有意曲解为A义,从而造成言语歧义。如:

③富兰克林·罗斯福因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他的夫人埃诺莉有一次为他作总统竞选的助选演讲时,某记者问道:“你认为你丈夫的病是否影响了他的精神状态?”埃诺莉稍作停顿后回答:“很高兴有人提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任何经受过巨大病痛的人,对人类的种种问题,必定有着更大的同情心和更深的了解。”(《交际与口才》2006.5)

例中“影响”一词有两种含义:A.正面影响;B.负面影响。记者的提问,用意险恶:病痛一定给罗斯福的精神状态造成负面影响,而这肯定会影响他履行总统职责。埃诺莉利用“影响”一词的多义性化“负面影响”为“正面影响”,指出罗斯福的病痛更利于他履行总统职责。

(2)说者编码时有意使用双关等修辞方式使某一话语同时关涉两方面的事物A、B,通过语表信息A传递潜在信息B,听者解码时透过A解出了B,虽交际双方对语码信息的真实含义都明白,但听者却难以辩白、回复。如:

④强英在喂猪,水莲和仁芳哼着歌回到家里。强英白了她们一眼,挖一勺猪食骂一句:“死东西,哼呀哼的,看把你们自在的!”两头猪抢食吃。她用勺子敲黑猪,骂道:“再让你这张狂嘴称霸道!”又用勺子敲白猪,骂道:“再叫你这大白脸耍心眼!”(辛显令《喜临门》)

强英一语双关,有意指桑骂槐,用表层骂猪的言语影射听者水莲和仁芳,听者明白强英话语的真意,但她们若与强英争论,强英则可用表层信息来为自己辩护。

5.交际双方都无意,有两种情形:

(1)说者无意中编码时使用在一般语境中无歧义的语句,而在特殊语境下会造成听者的误解,这种歧义的产生,在于说者忽略了某种可能产生言语歧义的特殊语境。如:

⑤跟单位的一个老大哥聊天,谈到歌星,我问他:“你知道周杰伦吗?”老大哥摇摇头说:“不太熟,没跟他喝过酒。”(《特别关注》2006.2)

例中“我”说:“你知道周杰伦吗?”指的是“你知道歌手周杰伦的一些音乐作品吗?”一般不易产生歧义,但“我”忽略了老大哥对音乐人周杰伦一无所知这一背景,造成言语歧义。

(2)说者编码时编入的是A义,听者因某种特殊语境因素的影响,解码时无意中理解成了说者所没有的B义,造成言语歧义。如:

⑥一名旅游者驱车在华盛顿市内行驶,拥挤的交通让他迷了路。他在c街街头,向一位政治家模样的行人问路:“先生,请问国务院在哪一边?”“完全有希望,”这位行人答道:“在我们这一边。”(《生活时报》1999.12.11)

旅游者问的是国务院的地理位置,他的问话通常情况下并无歧义。但答话者当时所处的特殊语境(也许他正在考虑国务院的政治倾向),使他误解了问话者的语码信息,回答的是国务院的政治倾向。

以上讨论的是一对一言语交际中的言语歧义类型,虽然有的例子表面看起来不是一个听者,如例④,但说者言语的真实指代对象是某一个特定的听者。例④中强英的两句不同的话分别对应着两个不同的人,这种情形应当看成是一对一的言语交际。

(二)一对多关系中的言语歧义

在这种交际中,一个说者,多个听者。这时出现的言语歧义常是交际双方无意造成的,即交际中说者通过一定的言语进行编码,表达一定的交际意图,听者不同,他们各自拥有和受到语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对同一言语,作出了不同的解码。这种表达和理解的不完全等值,造成言语义的信息差,也就是出现了多个言语意义即形成了多个言语歧义。由于语境因素的构成包罗万象,现择其一二加以分析说明:

1.上下文语境的缺失产生言语歧义

口语交际中,宾语的省略现象很常见,要确定宾语,需要靠上下文语境即前言后语。否则,听者解码时或是不明宾语所指为何,或是自行认定指代对象而产生言语歧义。

⑦某商店老板听到店员A对一位顾客说:“夫人,最近一段时间不会有,看来过一段时间也不会有。”老板听了,赶忙奔过去对那位顾客说:“过不久一定会有的,上周我们已经去订货了,货马上就到。”接着,他又把A拉到一旁说:“千万别对顾客说缺货,就说我们已去订货了,货马上就到。”然后,他又问:“顾客要什么货?” A说:“老板,刚才我们是说什么时候会有雨呀。”

商店老板不明店员和顾客谈话的前言后语,故对店员说的“不会有”的宾语所指在解码时产生误解,老板从做生意的角度自认为是指货物,而店员和顾客实际谈论的是天气。

2.背景语境的缺失产生言语歧义

在交际中,说者、听者以及话题涉及的人或事,都有其一定的背景,如人的身份、地位、习惯、事情的现状等。交际时,说者常在已知背景语境的制约下进行编码,听者若不了解这类背景知识,就会因误解造成歧义。如:

⑧《儒林外史》第六回描写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指头”想说什么又说不出声,围着他的人不解其意;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

严监生临终说不出话用手势语“伸出两个指头”来辅助编码完成交际。人们对他手势语意义的不同错误猜测是因人们对严监生的品性不够了解,而他的妻子赵氏知道严监生性格吝啬,这一背景语境使她得以确定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是为那盏灯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3.情景语境的缺失产生歧义

情景语境,指交际现场影响听者对语码信息进行解码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如场所、氛围、交际双方的表情、姿态、社会地位、政治立场等等。如:

⑨鲁迅的《药》里写刽子手康大叔向来客讲述了牢头阿义如何打了革命者夏瑜两嘴巴,接着说:“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喱。”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 ,有什么可怜呢?”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喱!”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地说。

例中几句简短的对话反映了康大叔和那几位茶客对革命者夏瑜那句话的不同理解。刽子手康大叔,从他与革命为敌的政治立场出发,他从夏瑜说这话时的“神气”断定夏瑜说的“可怜可怜”是指“阿义可怜”,是对他们这些反动阶级鹰犬的蔑视;而花白胡子和那个二十多岁的人,由于不在夏瑜说话的现场,缺少康大叔所受到的那种氛围的影响,间接地接受话语,而且他们的思想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对革命者从事的正义事业不理解,因而对夏瑜所说的“可怜”与康大叔的理解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先是误以为夏瑜说自己“可怜”,后经康大叔解释,又“恍然大悟”似地说这是“疯话”,其实他们对革命者的话语含义仍未理解。这是不同听者对同一信息代码理解程度不同,随信息差的出现而产生的言语歧义。

4.社会文化背景是交际语境的重要因素,在人们的交际中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往往会造成言语歧义。如:

⑩苏姗姗:那你解释一下你的意思?

辛农:他目前还是个 “黑人”。

陆步青:什么“黑人”?难道你也要开除我黄种人的人籍吗?辛农同志?

辛农:你不要无理取闹。我说你是“黑人”,是告诉你,你的档案丢了。(丛维熙《遗落在海滩上的脚印》)

这是由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约定俗成的背景知识不一致而引起的歧义。“黑人”一词在中国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是指“没有户口档案的人”,而在国外是指“黑色人种”。旅居国外的陆步青不知道“黑人”的中国“含义”,因而对其产生误解。

歧义有积极歧义与消极歧义之分,人们运用积极言语歧义有利于提高个人驾御语言的能力,尤其在文学创作中言语歧义能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本文所讨论的歧义类型多半是积极的言语歧义。

注释:

① 石安石.歧义现象种种[J].百科知识(京),1987(1).

② 文炼、允贻.歧义问题[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③范继淹.语言的信息[A]. 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

④程明、朱筱.信息论讲座[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M].北京: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3] 皮远长.略论语境歧义的产生[J].武汉大学学报,1999,(1).

[4] 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陆华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夏瑜听者歧义
浅谈歧义容忍度与二语习得
劳工(外二首)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口译语体的顺应性研究
在博尔塔拉留影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三人成虎
英语中的歧义浅析江
代孕“引喜”惹祸,女董事离奇死亡黑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