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在现代散文园地里留下了多彩的美的景观,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选取了充满深情的《背影》,生机勃勃的《春》,意境朦胧的《菏塘月色》,还有碧波荡漾的《绿》等等。本文试图对朱自清散文的美的特色进行全面赏析,以期对大家解读课文有所帮助。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姿态走进新文学阵营的,他的散文创作始于1923年,先后结集的有《背影》、《你我》、《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等。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就他了。”(1)的确如此,在朱自清丰富多彩的散文世界里,有鲜明的美学色彩,有情感的真实袒露,有情韵的微妙倾洒,有带着音乐旋律的演奏,有如画般的景物描摹,有如诗般的意境构造,有恰如栀子花瓣不浓不烈的清淡风味的流淌,亦有对绰约迷茫、含蓄蕴藉的风格的尝试。下面我们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情感真挚的素朴美
钟敬文在说到朱自清的时候说:“从我过去的嗜好上说,却相当偏爱朱先生的散文。他这方面的文字,没有奇异的思想内容,更没有装腔作势的表现。他是真挚的,淡朴的,这正适合于西洋人所谓‘亲密散文的风格。它深入感人的力量,就在于这种‘真气和 ‘本色上面。”(2)在朱自清回忆亲人、叙写家常琐事的篇章里,语言朴实无华,情感抒发真挚。《背影》家喻户晓,以平白如话的笔致,却深切表达了东方之子的“赤子情深”。作者以极为简洁然而又是极有表现力的线条,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勾勒,凸现丰富的内心世界。对话也仅有四次,都很简短,但话短情长,简朴的话语里包孕着不同寻常的千情万绪。其实儿子这时已是20岁的大学生,可在父亲的眼中仍然是个孩子,仍是不放心,仍是牵肠挂肚。文章最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将感情推向了高峰,厚重的感情份量使文章至今而魅力不减。《给亡妇》以给亡妇写信的口吻写成。把接受对象——亡妻用“你”的人称代词呼唤到文中,与之展开心与心的交谈,通过亡妻生前的诸多小事——照顾孩子,忍受悲苦,关心眷恋“我”,表现了亡妻的性格和自己对亡妻的愧疚之情。哀婉的诉说,真情的回顾,读来感人之深。去雕饰,弃华美,用情感的真挚、文风的朴素浇铸出来的这篇艺术之花,深与读者共鸣。《冬天》并不执著于冬天的气候特点、自然风景,而是着力于情感,写寒冷冬天里人心的温暖。截取了生活的三个片断,第一片断写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热豆腐,淡言碎语勾勒亲情画图;第二片断和朋友在冬天泛西湖,白描手法,清冷的景物和诗意的韵味阐释了人生的自在状态;第三个片断写一家人在冬天的台州,一家人平淡和睦的生活着,温情暖意投射在冬天的气候里,用笔自然。
二、节奏轻逸的音乐美
诗歌是朱自清开始文学创作的试脚石,他以写作诗歌开启自己的文学之门。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素质,在朱自清进行散文创作时,也有意无意地汲取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来进行散文创作,从而使他的一些散文作品带有音乐美。《匆匆》表现了时间流逝的情绪。在追寻时间踪迹的感兴里,引起了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哀伤的轻逸中,节奏疏隐绵远,轻快流动。为谐和情绪的律动,作者开篇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们仿佛看到时间的流动。全篇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显得轻快流畅。句法结构单纯,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架调和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它的音乐性不仅在字音的抑扬顿挫上,而且在句子的流畅轻快上。作者并没有刻意的雕琢,用鲜明生动的口语,把蕴涵的时间消逝地情绪自然地表现出来,情绪的律动和语言的节奏自然吻合,朗读起来十分有韵味。《匆匆》叠字的使用也使它具有节奏性的音乐美。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悄悄”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地“跨过”,一方面状时间流逝之貌,一方面又写时间逐步之声。现实的音响触动作者情绪的涌动,通过语言的音响表现出来。复沓的运用,既表现了作者感慨地深沉,又增添着行文的节奏韵律。“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子里,除徘徊外,有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无奈的声音反复回荡。行文大量短句的使用,排比、叠词复沓等修辞艺术自然融于文中,作者飞快流动的情绪,带来了《匆匆》音乐般的旋律,呈现了音乐般的美学风格。除了《匆匆》,朱自清还用音乐性的笔调描摹了春的绚丽多彩。开篇模范着孩子的口吻,呼喊着:“盼望着,盼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接着便从小草、树、花、春风、春雨等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早春的性格,使无穷春意夺纸而出。结尾用三个比喻,形成铿锵有力的语音节奏,将对春的热爱、赞叹、盼望之情推上顶峰。句式简短,整齐而有变化,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一种自然活泼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明朗、和谐的旋律,阅读起来,轻逸的节奏与钢琴奏出的春之歌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叠词和口语都使文章音乐性增色,草是“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地” ,下雨天“可别恼”,外出的人们“都赶趟儿似的”,语词的选择增添了散文的活泼欢快的旋律,排比的使用加强了散文的节奏,这一切都使文章具有音乐性的美感,奏出了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散文园地优美的声音。
三、色彩斑斓的绘画美
在《山野掇拾》里面,朱自清在论说孙福熙先生时候,写道“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以文中有画来赞扬孙先生,其实这一赞叹也适应于朱自清自己的散文创作。
在散文领域里,朱自清是一位十分出色的风景画家。《浆生灯影里的秦淮河》描摹了秦淮河的船、秦淮河的水、秦淮河的灯影、秦淮河的月色、秦淮河的烟霭,使没有见过秦淮河的人,因目睹了宛如精致工笔画的风景描绘,也领略了“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在《绿》中,作者用巧夺天工的生花妙笔,绘出了梅雨潭温柔妩媚的“女儿绿”。作者从梅雨潭的形成、方位、地势谈起,用记游散文的“移步换形”法,引人步入那神姿仙态的境地,欣赏了一幅“幽岫名云,深溪蓄翠”的风景画。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流,凝碧深潭,鲜明的形象和色彩,构成了迷人的画卷。朱自清散文的构图重视色彩的调配,通过色彩因素,增加视觉形象,显示了绘画的美。《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是作者因马孟容的画所感而写的。这篇散文呈现的绘画般的美与同名画真是同样令人惊异。淡青色的月光,绿色的帘子,金色的钩子,石青色的穗子,红艳的花,嫩绿的叶,黄色的花蕊,黑色的八哥,散文宛如一幅美妙的水彩画。《欧游杂记》得构图设计也别具匠心。这本书写的是五国十二地的“游踪”,所以他紧扣地域特色,随着步移的变化营造景象。《瑞士》主要写山,写在山上看山,看湖,看城墙,看雪,看瀑布,看日光,以散点式的图景勾勒了这个山图的风貌。《威尼斯》则写水,写“一片茫茫”“一切都是透明”的水景,写“好像在水里的”公爷府,写在刚多拉听夜曲,以层叠的画面,组映了“海中的城”。在《欧游杂记》中,有详细描述罗马、巴黎、柏林、伦敦等名胜古迹的,有以细致笔触描绘瑞士与莱茵河沿岸秀丽风光的,丰富多彩地展现了欧洲城市动人的丰姿,是一幅巨大的欧洲地理、风俗画。
四、意境构造的诗性美
朱自清的散文不但文中有画,而且画中有诗,郁达夫称赞他的散文“贮满着诗意”。朱自清散文的美,不仅在于形象的描绘出风物之情,而且在于有诗味,营构诗一样的意境,朱自清以诗的艺术情调溶解于他的散文中。《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虽是题画文,堪称题画诗,除了诗一样的文字复述画面,还通过画面发掘诗一般的意境,文情并茂、意趣盎然。朱自清在描述评点中留给我们广阔的想象天地,留给我们含蓄的诗的余味。他赞扬这幅画“情韵之厚,已是沦肌浃髓而有余”,其实散文本事也富有情韵,蓄满诗意。《荷塘月色》里,静谧的荷塘,淡淡的月色,阴阴的树色,隐约的远山,没精打采的灯光,创造出绰约迷茫的朦胧意境,与作者在“颇不宁静”的躁动心境下形成对照,寄托微妙的情思,追求刹那的宁静以求超脱。朦胧的荷塘月景,含蓄的情思,如画的语言描绘,流露着诗一样的韵味和风致。在《浆生灯影的秦淮河》里,秦淮美景笼罩着始终无法排遣的惆怅情绪,“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疏疏的树,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情景交融,诗性的笔触营造了梦一般的浆生灯影的秦淮景致。《歌声》是用文字描绘对音乐的感觉,这段音乐意境的描写堪称绝唱——“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用艺术的文字描绘音乐的感觉,同时也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可谓美不胜收。《松堂游记》里的松堂,并无壮观奇景,作者在已衰落的景物中搜寻卓异的丰采,生出奇巧的意境——灵秀的松树和清冷的松堂,透出新鲜的情趣——地处松堂暂忘尘俗的闲适。在朱自清的散文里,意境的构造,折射着诗性的美丽。
司马长风说:“在现代散文作品当中,若论享誉之盛,朱自清与上述四大家(作者注:四大家为周作人,徐志摩,郁达夫,鲁迅)比较实有过之,而无不及。”(3)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画,带有音乐的节奏,渗透着真挚的情感,创造了白话美文的典范,蕴含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注释:
(1)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J].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1935
(2)蔡清富等.朱自清选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3)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册[M].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
(王珍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