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立而道生

2006-01-17 09:06沙培宁
中小学管理 2006年7期
关键词:升学率激情素质教育

沙培宁

2006年3月1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680人潮水般涌入河北衡水中学,实地考察取经。近几年,在衡中,这样火爆的场面一再出现,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6万多人前来参观,其中不少学校已是多次来访。

在这个原本薄弱的学校,人们感受着普通人创造的辉煌,感受着“一个教育神话”的魅力。这里,吸引人眼球的、让人服气的事很多。其中当然包括那硬邦邦的高考成绩──2005年,衡中的多项高考指标均以绝对优势名列全省第一,有35名学生考取清华、北大,学校获高考全省六连冠。更为重要的是,衡中人坚信“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从而跳出了通过“应试教育”而赢得应试成绩的陈腐之路,开辟了一条通过在核心领域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光明之路。这条路,使这个没有一流生源,亦无一流师源,在半城半乡的地区发展起来的高中校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来此参观者无不为之感叹、感慨与感动。他们由衷地对衡中人说:“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本期,我们“封面人物”的主人公就是为创造衡中辉煌立下汗马功劳的原衡中校长,现任衡水市教育局局长的李金池。

在中国,对与教育相关的人来说,恐怕没有哪个词比“升学率”的分量更重。小小的一个词,含载着太多的希望,太多的痛苦,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近十年来,在素质教育大讨论、大推进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谴责,但是,这并未阻止人们“片追”的脚步──尽管他们已精疲力竭,甚至遍体鳞伤。强大的惯性以及一些新的因素的加入,使得本已十分残酷的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手段成为了目的,结果淹没了过程,人们在被异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像无数个在这条道路上艰难行进的人一样,李金池也曾有过身心俱惫、几乎窒息的感觉;但与那些无奈地继续沿着习惯的路径行走的人不同,李金池不甘心让自己的生命、更不甘心让老师和孩子们的生命在这条越走越窄的道路上无谓地消损、耗竭。他决心另辟蹊径。

他选择了一条回归本质的路。他认为,高中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优化师生成长的环境,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真正解放学生,是实现上述功能定位的基本要求。李金池相信,按照这一思路在管理上做足文章,我们就会收获“主产品”──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副产品”的收获──升学率的提高亦水到渠成。

这是一条鲜有同路人的并不轻松的路,但它对李金池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他认定,一条直抵本质的路会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光明。大方向明确后,他坚决摒弃了窄化高中教育的功能、直奔升学主题的传统做法,转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在外人看来似乎与提高升学率并不直接相关的工作中。在他的视界里和他的话语系统中,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学生的主动发展、学校制度的公平公正、师生的激情燃烧都是升学率,或者更确切地说,都是影响升学率之“本”。 抓住了这些“本”,就会产生纲举目张之效。

结果──“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他成功了!

那么,李金池是如何创造与坚守衡中理念,在新的意义上诠释与解读升学率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精神境界—升学率:“把学校建成‘精神特区”

1996年,李金池提出把学校建成“精神特区”的主张。

在此之前,李金池在学生中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这次调查使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教师的职业态度、精神追求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精神品质的形成,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李金池用一个函数式来说明上述观点,即Y=KX。Y是因变量,表示教师的教育效果;K是系数,表示教师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X是自变量,表示教师的业务能力。这个函数式说明: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与他的教学效果呈正相关。

这次调查得出的结论与李金池平时对学生的了解相吻合。他说:“你这个老师是不是称职,教书对你来说是职业还是事业,是责任还是兴趣,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如果他感觉你正直、高尚,热爱自己的事业,他就佩服你、崇拜你。同样的话,你说出来,他愿意听;同样的课,你来讲,他愿意学。所以老师的这种人格力量、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本身就是教育质量,就是升学率。”

当然,“K”这个系数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学校管理的干预与调整。看到有些教师信仰迷失,热衷于外出兼课捞钱,李金池十分心痛。在他的心里,学校就该是精神殿堂,他容不得这块净土被玷污。于是,他提出把学校建成“精神特区”的主张。他认为,抓教师队伍建设,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只有在此前提下,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有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一种弥足珍贵的稀缺资源──学生生命形态中的美好品质得到保护。

为了创建“精神特区”,李金池要求领导干部做到“办事公道,作风正派,无私奉献,埋头苦干,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学校第一期住宅楼建成后,校领导把最好的楼层、最好的位置让给了骨干教师,这件事很快在校园内外传为佳话。在以后的几年里,李金池等班子成员又把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重量级”荣誉称号的机会全部给了一线教师。每年高考后发奖金,校领导分文不取。平时,李金池所拿的奖金也只是全体教师的平均数。

为了创建“精神特区”,学校要求教师做到远离庸俗,远离铜臭,远离低级趣味,远离不正之风。后来,又对教师提出了不准外出兼课、不准从事有偿家教、不准集体接受家长宴请、不准接受学生的贺礼等六项具体要求。领导班子向青年教师公开承诺:新教师来到衡中,不用分心考虑与校领导的关系如何,工作干好了,自然会得到领导的认同;也不用分心考虑奖金、荣誉、职称、房子等问题,所有这些都由领导来考虑,工作干好了,一样也少不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敬业奉献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追求。几乎每天晚上,教师备课楼都灯火通明,晚上11点,学校领导要亲自“命令”教师回宿舍休息;每一次成绩检测,教师都连夜评卷,“试卷不过夜”已成为习惯;学校每次组织教师赴外地听课考察都是日夜兼程,从未有人提出游玩赏景;这么多年,没有一个教师找校长要过一官半职或物质待遇……“特区”积聚的精神力量渐渐化为了师生可以享用终生的宝贵财富,也化为了升学率的年年攀升。

◆素质教育—升学率:“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是李金池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一理念的提出,源于他对素质教育的深刻思考和理性把握。

衡水中学建于1951年,是衡水县办的第一所中学,后来上划衡水市直管,但招生范围仍为原衡水县的管辖范围(城区人口20万,农村人口18万)。学校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到上世纪90年代初,衡中仍是当地有名的薄弱校,虽地处行署所在地,但衡水地直的很多干部都把子女送到乡下县城上高中,已经上了衡中的也陆续转学。

1992年,李金池被任命为衡中校长。上任后,他带着教师们到周围地级市的重点中学去参观。“走进人家的校园,我们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这才知道自己与别人相差有多远。”那时,李金池承受着从未有过的压力。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靠着透支生命,带着老师们苦干3年。终于,1995年高考,衡中夺得了全地区11所县重点中学的第一名。消息传来,全城轰动,老百姓奔走相告,市里四套班子的一把手都到学校为他们庆功。庆功会上,李金池喜极而泣……

1996年高考,衡中保住了第一,但这次没有庆功。一方面,全国范围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已经开始,“应试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谴责。另一方面,李金池心里明白,在两年高考“第一”的背后,衡中人付出了怎样沉重的代价:大题量、满堂灌、耗时间,使学生累得发昏,老师累得吐血,师生厌教、厌学的现象十分普遍。当时,就有教师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

这一切促使李金池静下心来反思,“像我们这样一个属于‘第三世界的农村中学,要想办出点名堂来,靠竭泽而渔的办法、走‘应试教育之路是绝对行不通的。可是,素质教育的路子在哪里呢?”

在当时的素质教育大讨论中,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见仁见智。柳斌同志阐明了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李金池学习后感到很受启发,但仍有几个问题不明:第一,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应试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混乱,不少人把课堂之外的东西统统说成是素质教育。第二,在一所学校里,落实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哪里?第三,素质教育与升学率是什么关系?

那时,李金池感到十分困惑:升学率上不去,老百姓不答应,行政官员不满意;升学率上去了,又说你是搞“应试教育”。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市里一个有相当身份的领导对他讲:“说你们衡水中学搞素质教育,有人信吗?你们每年有几百个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这能叫素质教育吗?你看人家××中学一年就考上几十个,每天都组织活动,那才叫素质教育。”

怀揣着无数个问号,李金池开始走出河北,到山东、江苏、北京、上海等十几个省市的近百所学校和教育科研单位进行考察。与此同时,他还认真研读了报刊上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

通过考察、学习和思索,他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第一,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解放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么,什么是“应试教育”呢?有人说是“时间加汗水”,李金池不这样看。他说:“‘时间加汗水是勤奋,‘应试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的压抑、控制、束缚与禁锢。”第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离开它谈素质教育是舍本逐末。第三,推进素质教育与提高升学率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采取强行灌输、增加应试练习等办法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它是以学生受压迫为代价的,因此,只能把升学率提到一个有限的高度。

接下来的关键性工作是把自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变为全校教师的共识。1996年秋到1997年春,李金池在全校开展了关于素质教育的大学习、大讨论、大反思。这在衡中发展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学校多次请专家来校讲学,频繁派教师外出学习,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轮番登台畅谈学习体会。大会报告,小会讨论,榜样示范,案例分析,倾盆大雨,涓涓细流,整个活动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一次,在全体教师会上,李金池把《共产党宣言》里的一段话讲给大家听:“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些生产力仿佛是用什么法术一下子从地下呼唤出来的。”什么“法术”?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生产者获得了人身自由,从而为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的教学也是这样,如果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学生获得了解放,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那时,升学率的提高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不少教师渐渐认同了李金池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衡中在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唱了“三部曲”──

第一部:出台《衡水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以及“三个转变(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个要让(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表述、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的要求。他们还将过去向教师压升学率指标的做法转变为向他们压一定的科研任务。为了把教学内容和课后习题的难度降下来,教务处明确规定了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各科试题的难度系数和平均分低限指标。

第二部:把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引入课堂教学。其主要精神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做、动耳听、动嘴说、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思、动情读。这一思想引入校园后,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部:把素质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1)削减学科授课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语文、外语的周授课时数减少到3课时,其他学科也作相应调整。增设大阅览课(学生可自选阅读内容,广泛涉猎各领域知识)和学科阅读课(语文阅读课不少于4课时,规定最低阅读量、摘抄量、写作量)。(2)放开自习,实行学科自习和综合自习双轨制。学科自习,教师只可辅导,不准变相占用,每节自习课的最后7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或讨论或辩论;综合自习(每天两节),教师不许进教室。(3)实行作业限时制(必做作业控制在学生20分钟内能完成)和作业自助制。“自助餐”式的作业形式,要求教师精心加工,但不能强买强卖,学生做不做、做多少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这些改革把学生从被教师控制的自习课和浩瀚的题海中解放出来,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可以看出,贯串在“三部曲”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疑,改革的整个进程都是无比艰难的。拿观念的转变来讲,“应试教育”之弊与素质教育之优似乎无人不知,但要真正实现观念的彻底更新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它意味着教师的自我否定,意味着他们要抛弃那些已经渗透到血液之中,甚至已经转化为自己生活方式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这一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同样艰难的是随即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它造成了部分教师心理上的恐慌。有人到李金池那里公开“叫板”:“你推出这个方案,我们适应不了。要我们改革,就要允许失败。”“不行!我们的改革方案是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的,是被先进地区的经验所证明了的,是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后推出来的。照此方案改革,只会成功。如果失败了,你就是假改革。”李金池在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显然,这话有些过头。“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允许失败,就会为那些惧怕与逃避改革的人留出一条‘华容道,改革就会流产。”

平时为人宽厚的李金池此时变得有些苛刻。为强力推进改革,学校成立了专门负责教学改革的机构—教科处(这在当时还不多见),并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一是“逼上梁山”。比如:已往教师之间评课几乎都是唱赞歌,改革后,教科处每周都要安排一定量的听评课,并且提出三条要求:(1)所有听课者都必须参与评课。(2)所有评课者,都必须对照“三个转变”、“五个要让”的标准先给授课者提三条缺点,再讲一条优点。(3)前面的人讲过的优缺点,后边的人不许重复,要讲新东西。为了落实这三条要求,李金池亲自坐镇参加评课。为了不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们在评课时争先恐后,踊跃发言。结果是,不少授课教师被评得满头大汗,恨无地洞可钻。现在看来,这种做法的确有些过头,但李金池认为,矫枉必须过正。事实也证明,在当时,这种做法对于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二是“唤起民众”。把改革方案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改革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学校规定,如果哪位教师没有落实“三个转变”、“五个要让”,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给教师递纸条,课后可以到学校反映,甚至可以罢课。

正如李金池所预料的那样,被解放了的学生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一次,在进行作文立意训练时,不少学生打破常规,逆向思考。如用“班门弄斧”一词立意作文,意为“弄斧”就要到“班门”,“要敢于向权威挑战”。离开课堂,学生们仍自觉自愿地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一位到衡中考察的教师说:“最让我们难忘和感动的是,即使在短短的待操时间,学生们也都手拿各种资料,全神贯注地学,不受任何人的干扰。”

逐渐摆脱“应试教育”束缚的衡水中学从2000年开始,高考的主要标志性指标大幅攀升,以后每年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公平—升学率:“公平也是教育力”

站了多年讲台的李金池有一个重要的体会:公平也是教育力,也是升学率;公平是竞争的前提,没有公平,竞争的动力源就会枯竭。他认为,搭建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让师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办法。

在衡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而所有的竞争都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的─

▲在用人上。李金池认为,用人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学校提拔干部惟才是举,公开岗位,平等竞争,群众评议,择优聘任。教职工竞争上岗,人人都有选择工作岗位的自由。

▲在教学常规管理上。新生入学实行微机编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随机抽班上任,校领导、教职工的子女一律不准选班就读。在平行班任课教师的配置方面,努力按公平均衡搭配的原则进行优化组合。为了确保教师公平地享有时间,学校对各学科课时进行科学的分配,教师以任何形式拖堂、提前上课、挤占学生的自习时间都要被警告。此外,严密组织每一次考试,比如:正式答卷铃响前答卷,扣30%的分数;考后实行年级之间交叉阅卷、流水阅卷,以确保对教师工作考核的公平。

▲在学生管理上。班主任在坐位调整、任课教师在课堂提问等方面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衡中教师在公平与和谐的氛围中“竞争,并快乐着”,他们心情舒畅,勤奋工作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一个群体的努力,必定带来学校教育力的大幅度提升。

◆激情—升学率:“让激情之火燃烧校园”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李金池深信激情的强大“魔力”。他断言:没有激情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学校。他大声疾呼:“让激情之火燃烧校园”!

建设激情校园,从招聘教师开始。从1999年起,衡中招聘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看应聘者有没有激情。没有激情,其他方面再好也不要。

课堂教学是创建激情文化的主阵地。衡中把师生激情互动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不是好的课堂教学”。在李金池看来,创造“激情课堂”,就是要使学生对知识本身有一种寻根问底的热情,在挑战自我、挑战权威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感受智慧的力量。为此,衡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名家、怀疑定论、怀疑教材、怀疑教师,敢于标新立异。他们还要求教师勇于承认一时的错误,欣赏学生的真知灼见。

李金池说:“一个人的中学时代是最容易产生激情和梦想的时代,在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爱国情怀更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强烈的学习热情。”

走进衡中,你就会为校园中洋溢的浓浓的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氛围所感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红光闪耀。每天跑完早操后,很多班级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起立,情绪激昂地颂读爱国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很多班级的课前一支歌是《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从1997年开始,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大型报告会。每次报告会学生们都会热血沸腾,有的到晚上还激动得很长时间无法入眠。

通过集体主义教育调动学生的激情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每年,衡中都要组织新生进行远足活动,人人背负5千克的食物和水,徒步急行80华里。一千多人的队伍绵延三华里,军容严整,歌声嘹亮,口号震天。同学们互相激励着、搀扶着,依靠集体的力量,咬牙走完全程。当他们一瘸一拐地列队返回学校时,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在校门口夹道欢迎,有的还推开教室的窗户,为他们欢呼鼓掌。小同学们唱着班歌、校歌,挥动着军帽,就像凯旋的战士,一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

到过衡中的人都对他们的课间操印象深刻。2003年4月,李金池陪北京海淀区的校长团看学生跑操。看着看着,有几位客人掉下了眼泪。李金池问:“怎么了?”“激动的,我们简直是在观看阅兵式啊,你们的学生太振奋了,有一股压倒一切的气势,真让人激动啊!”

2004年春,一位记者到衡中采访后对李金池说:“在衡中的几天,我始终被一种昂扬向上的激情所包围,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建国初期那战天斗地的火红年代。这里简直就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校园啊!”

在这个“激情校园”中,学生丢却的是捆绑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而获得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与强大的内驱力。

在笔者的印象中,李金池是那种没有什么官气,却让人丝毫不敢轻视的人。做人、做事,他自信执著、求源务本。他对升学率的全新解读以及成功实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执著”地“务本”的力量。

无疑,李金池是成功的,但在他那里,记者很难看到一些成功人士惯有的得意之态,倒是有几分脱不掉的沉重如影随形。他告诉记者,他还有很多感到困惑的事,真的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是的,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衡中理念,李金池依然在苦苦地思索着,艰难地实践着,一如当年。

人物小传

李金池,1955年生。1982年到衡水中学任教,1992年任衡水中学校长,2004年被任命为衡水市教育局局长。他是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第九届人大代表、河北省“十大优秀人民公仆”、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德育先进工作者。

(编辑钟祖荣)

猜你喜欢
升学率激情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萌动的激情
图志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