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龙的启示

2006-01-17 15:59刘社建
南风窗 2006年3期
关键词:高度化产业部门比重

刘社建

近期有杂志撰文对亚洲四小龙自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复苏进行了研究。文中称香港与新加坡的服务业所占比例较高,是它们成功地摆脱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台湾的经济增长逊于香港与新加坡。2004年台湾经济增长5.7%,较韩国的4.6%为高,但却低于香港的7.7%与新加坡的8.4%。台湾工业生产增长虽达9.8%,但却低于新加坡的13.6%;出口增长高达20.7%,但仍低于新加坡的24.6%。

而在2004年的人均GDP指标上,在四小龙中,台湾退居龙尾。文章引用台湾中央大学台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云鹏的话说:“香港、新加坡已经以服务业冲高(带动)国民所得(GDP),领先台、韩,早已跟我们不在同一条跑道上。”

“龙尾”的答案未必是服务业

对于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当然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以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来解释四小龙的复苏,亦是一种有理的解释。但是不宜对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予以过高估计,不能过分抬高服务业的作用,尤其是把服务业比重的高低作为解释四小龙复苏的原因更需谨慎。虽然可以肯定的是服务业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复苏中肯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未必是决定性的作用。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四小龙的服务业均已有了相当的比重。以近年来四小龙服务业的比重来看,台湾、香港、新加坡服务业的比重并没有质的区别。1998年时台湾的服务业比重达63.1%,这个比重也比较高了,但是这样的服务业比重包括香港更高的服务业比重均难抵挡东南亚金融危机。1995年时,台湾的服务业产值比重就一度超过60%,这也是台湾进入发达社会的标志之一。近年来台湾的服务业持续上升,2004年台湾服务业比重达到68.7,2005年上半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虽然台湾服务业比重不及香港2005年服务业87%的比重,但是超过新加坡2003年服务业占65%的比重。

台湾、香港与新加坡之间的服务业比重并不存在太大的差距,服务业的比重不足以成为是否促使其恢复的关键。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发生的变化

此前不久的中国首次经济普查,与随之而来的GDP修正,进一步吸引了公众对于产业结构变动尤其是服务业比重变动的关注。

以上海为例。最为突出的是上海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按照普查以前的统计数据,上海近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下滑而且小于第二产业的比重,但是根据修正后的数据,2004年上海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0.8%。

对于上海这样的直辖市而言,服务业的比重自是衡量经济发展阶段与状况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比重也遵循着国际产业结构一般趋势的变化规律而不断变动。目前中国整个经济发展阶段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考察产业结构变动时,这种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

这种变化的第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入了重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阶段,这种重工业化与城市化阶段的叠加,使得高成本、高投入资源要素的约束性加大。这是由于重工业需要较多的资源要素,而城市化初期同样也需要较多的资源要素。这样重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并行的阶段,就对资源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突出的特点是体制改革深化,这种体制改革深化已由原来的经济改革为主逐步走向社会改革与政府改革并重。而在此过程中,社会改革与政府改革对经济改革的影响并非加速推进,而是如何使结构调整趋于平稳,并解决一些经济社会领域的突出性的矛盾与问题。

第三个突出的特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实践科学发展观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已经和将要发生重大影響,目前业已显现出来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

在上述三个突出特点构成的中国现实基础之上,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重点之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上升是国际趋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也是服务业比重的变动引起公众关注的关键原因。

中国服务业发展可以大干快上吗?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但是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突出问题之一是产业结构仍是表层高度化,其内部结构表现出传统产业竞争为主、以低附加值产业部门为主,其内含的技术程度与智力程度并不很高。

与此相应,产业组织基本上仍保持着传统等级制的组织机构,以及传统的以产业分立为基础的市场结构。这种产业结构表层高度化容易出现比重关系的不稳定性,很可能导致经济发展表现出后继乏力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产业结构与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产业结构与组织的重点要转向内含高度化。随着一些地方土地成本、商务成本等的上升也促使产业部门更新换代,产业结构的发展将由合理化导向到高度化导向转变。

同时,在此产业结构能级提升的过程中,大量新兴产业部门将替代传统产业部门,高端或高附加值产业部门替代低端或低附加值产业部门,高技术、高智力含量的产业部门替代低技术、低智力含量的产业部门。在此过程中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将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未来状况。

与传统的产业各自发展模式不同,在产业结构内含高度化的过程中,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将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这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利用生产价值链进行合作,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新型方式。

与这种产业结构内含高度化相适应,产业组织结构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动,要在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结构柔性化,而且要求逐渐演变为原子式的组织结构,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组织形式。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说,要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于区域性地方而言也要求在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制造业的强力支撑,尤其是对于一些省而言。省与直辖市不同,直辖市可以通过与周边地区的紧密分工与合作,来获取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与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对于一般的省来说,由于省的区域范围过大且受经济发展阶段所限,如果过分追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先进制造业的相应发展,将可能为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平衡之道

对于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发展来说,无疑要充分发挥服务业的重要作用并促进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但是也不能忽视制造业的发展而导致产业空心化等不利倾向。

产业结构空心化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已有先例。对于作为一个国家中的若干地区,通过不同地区间的协作与合理分工,产业空洞化自可有效避免,但是作为决策者不可忽视产业空洞化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省而言,四小龙中的台湾即是前车之鉴。

由于台湾近期制造业的衰退,服务业发展也相对滞后,虽然其服务业比重上升,但这更多的是制造业衰退而非服务业本身发展的结果。2005年台湾经济增长远不如预期,各项指标均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

尤其是台湾经济的核心——制造业出现负增长,前四个月衰退0.77%。制造业占GDP的比例持续下降,2004年已降至29.5%,2005年一度曾降至25%以下,这是台湾产业空心化的表现。正是由于制造业的相对衰退,使得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缺少了赖以发展的基础。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并非易事,而且这对不同的省与直辖市来说要求也不相同。对于上海这样的直辖市而言,其发展制造业的方向是要努力发挥制造业管理中心的作用,而不是继续保持生产中心的作用。上海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是,能否把企业中的生产部门转移出去,而把管理中心留下,要充分发挥制造业中管理部门的重大作用。生产部门向外的转移并非产业的分工而是企业内部的分工,上海要通过制造业更高层次的发展,而为经济发展与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各省市处在全国统一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在通过全国产业间的相互补充与合作,取得全国经济一盘棋的统一发展。对于上海这样的直辖市不但不需要顾虑制造业的比重有所下降,更关键的是与长三角等周边地区合理分工,同时更加充分地发挥上海服务全国的重大作用,以使全国经济发展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些省也不必为服务业的比重高低而耿耿于怀,而必须在充分考量本地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在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上,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重大作用。

猜你喜欢
高度化产业部门比重
广西产业关联及其演变趋势分析
山西省产业部门“能—水—碳”耦合研究
柯桥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测度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南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
基于网络分析的产业部门碳减排措施研究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