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江泽民

2005-04-29 00:44
党员文摘 2005年1期
关键词:保姆

赵 凌 成 功

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同意江泽民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江泽民虽曾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但他同样有着平常人的经历,平常人的情怀,。

多才多艺“江博士”

赵凌

1926年,灾难深重的中国正是军阀混战时期。那一年8月,江泽民生于江苏扬州田家巷一个书香满室的人家,其名“泽民”取孔子“惠泽苍生”之意。

江家在当地受人尊敬。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精通中医并热心国事,曾谱歌痛斥袁世凯对日签订“二十一条”。1933年祖父去世时,江泽民只有7岁,但祖父秉持一生的知识分子气质和情怀,影响了整个家庭。

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在江泽民幼年时期就已开始。自识字起,父亲江世俊就要求他每天背诵一篇中国古典文学文章,还要练习书法。

江泽民的音乐天分,在他进入扬州东关中心小学时显露出来。他一生钟爱西方古典音乐,曾说,如果中国人一点不知道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不是好事情。

若干年后,作为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他给外界留下了倜傥多才的印象。2003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北京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江主席多才多艺在各国元首中间早已传为佳话,不仅能娴熟地驾驭俄文,还能够用英语和意大利语唱歌。相比之下,我的造诣远远不如。”

江泽民13岁那年,被过继给六叔江上清。这位曾在皖东北和淮北领导一支地方抗日武装的中共党员,1939年在一次战斗中捐躯。养父对江泽民后来走上职业革命家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对于革命而言,江泽民在年少时显然更偏重科学。他的理科成绩非常好。1943年夏天,17岁的江泽民进入南京中央大学工科机电系读书。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始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两年后日本投降,南京中央大学和交通大学的重庆、上海校园正式合并,就是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江泽民从南京来到上海,完成最后两年的学业。

1946年,党在上海设立第一个办事处后仅一个月,江泽民经同学、地下党员王嘉猷介绍,秘密加入了共产党。那时他刚刚20岁。

入党后,江泽民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活动。同学回忆,他在活动中表现了自己特殊的才华:“当时人称江泽民是‘指挥家,因为人们常常看到他在钢琴上敲打,俯身二胡拉唱,或者为抗议人群的高歌猛进作即兴指挥。”

由于家学深厚,江泽民爱好十分广博,因此在大学得“江博士”雅号。在毕业纪念册上,同学们留言:博士自幼即聪慧异常,在校成绩,每列前茅,尤长数学,为全级冠,遇友热心诚恳,处事迅速果断,恃相对论,每辩必胜,创三曲线,得博士衔;平昔爱好运动,长单杠,善短跑,近则喜赋词弹曲,俨然“江大爷”矣。

江泽民的语言功底也是在交大念书时打下的。他能够运用英文、俄文、罗马尼亚文,还粗通德语和日语。凭其娴熟的英语,江泽民日后在会见外宾时,常用外语表达观点。他向美国听众背诵林肯的演讲,他是马克·吐温小说的爱好者,他能熟练背诵《哈姆雷特》中的片段和雪莱的《西风颂》诗句。

美国《侨报》曾经评论:从来没有一位中国元首如此精通外语。江泽民在其主政年代里,频频展开大国外交,用英文、俄文、日文熟练地与西方政治家们交谈,鼎力推动新大国政治。

他与他们的故事

□ 成功

他与大学时的老师

1997年10月,美国费城一栋外表略显破旧的公寓楼,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警察和联邦特工早早就赶到这里,把这座普通的公寓楼和四周梳理了一遍又一遍。这让楼里的普通住户感到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是有什么大人物要来?

公寓第12层,一间一室一厅的小屋早早打开了大门。狭小的客厅里,除了一张长沙发和地面堆起的半人高的书外,也就容不下什么东西了。

小屋的主人叫顾毓琇,一位科学家;来访者是江泽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他们期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虽然1949年后顾毓琇去了台湾,但他1972年定居美国之后,经常往返于美国与中国大陆之间,非常关注两岸关系。194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时,江泽民选修了顾毓琇教授的微积分,这一层师生之谊使他和江泽民的关系很密切。

虽然江泽民春节前都会给老师寄贺卡,但顾老还是有一个愿望:“我现在的年纪是过一天算一天了,希望他能到美国来,我还能见一面,就算今生见不到他了,也没关系,因为对国事我也放心了。”当江泽民和顾老、师母并肩坐在客厅里一张略显拥挤的长沙发上的时候,谈笑之间融入多少岁月的风尘。

他与老家的亲戚

江泽民在上海工作期间,家里住的是半个世纪前修建的老式结构的房子。除了办公室、会客室、餐厅、卧室之外,剩余的两间房子一间留给女儿和儿媳,一间留给了保姆。每次老家扬州来人时,家里不得不为住宿的事情费一番脑筋。

尽管有机关招待所可以解决机关干部的亲戚朋友的住宿问题,而且招待所的收费也比较便宜,但是江家却很少使用这个特权。

“不找你们麻烦了,我们自己克服一下。再说家乡来的人,住在一起拉拉家常,也更亲热些。”江泽民这样告诉招待所的工作人员。

江家亲戚来上海的不算少,一年有五六次,每次少则一两人,多则三四人。就这样,妻子王冶坪一年要向管理科借五六次卧具,冬天借被子,夏天借席子,在客厅或办公室里打地铺。

后来,工作人员不再把王冶坪向管理科借卧具看成稀罕事了,这似乎也成了江家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老家来人,就向公家借铺盖,在家里打地铺。

他与农村来的保姆

江泽民在上海期间,家中曾请过保姆。那还是在王冶坪生病住院期间,由行政处安排的。江苏常熟支塘镇小王因此来到江泽民家,帮江家烧烧饭,料理家务。

小王第一次踏进江泽民的家门时,心里很紧张。江泽民见她手足无措的样子,便跟她说:“你不用紧张,我们是普通的家庭,王冶坪身体不好,你给我们烧烧饭,就帮了我们最大的忙了。”

江泽民家人与保姆同桌吃饭,保姆不到不开饭。江家不仅按国家规定付给保姆报酬,常常还贴上几十元凑个整数。用江泽民的话说是:“家里人口多,零零碎碎的家务事总会多一些,按劳付酬,不能亏待了保姆。”

小王在江家干了3个月,因病回家休养。临走时,王冶坪送她一袋水果和麦乳精,并嘱咐她回去后要养好身体。小王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我刚来时,非常紧张,路也不敢走,还怕烧不好饭菜。3个月下来,想不到他们吃住都这么普通,待我都这么好,我真感到离不开他们了。”

他与周谷老

“我在上海当市长时,周谷老曾借给我两本书,是让他儿子给我送过来的。”1998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江泽民回忆起与民主党派老一辈领导人之间的交往时,特别提起与农工民主党已故中央主席周谷城交往的情景。

江泽民尊称的周谷老,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周谷城,他是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的同乡和多年的好友,也是江泽民的“忘年之交”。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江泽民又巧遇周谷城之子、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周骏羽。

江泽民问周骏羽:“周谷老如果健在,今年该是高寿多少了?”周骏羽答道:“整整100岁。”“百年应该纪念啊!以前每年都要与周谷老见上几面的。”江泽民感慨地说。

在忆及江泽民当年不带秘书、警卫,从康平路住所步行十几分钟到位于华山路的周宅拜访周谷城的场景时,周骏羽感慨万千:“就像到普通老朋友家走访一样。”

(邸志坚、梁伟伯、陈思之荐自《南方周末》 本刊有删节 )

猜你喜欢
保姆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保姆机器人
不等吹哨主动干 当好保姆服务周
在保姆家午睡
哇,咪咪虎当保姆了(!上)
梅婷 从『保姆』到『公主』
救命,我不要保姆
家政业须对“恐怖保姆”设防
机器人保姆
狗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