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中的和谐

2005-04-29 03:04
领导文萃 2005年11期
关键词:优秀人才管理者个体

杨 程

残缺可能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有效的管理决不是一个单纯的过程,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否则,管理就丧失了它的本质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家动物园里,有位饲养员特别爱干净,对动物也很有爱心,每天都把小动物们住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但是,动物们并不领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动物们慢慢变得萎靡不振,有的厌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亡,原因是什么呢?后来通过细心的观察才发现,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喜欢闻到混浊的气味,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反而感到安全等等。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须针对组织内部每一位个体的需求,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进行多元管理。假如像故事中的饲养员那样,无视个体的差异,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完美统一,这样的组织最终会因为抹杀了个体的独特性而导致组织的僵化甚至解体。

作为组织的一个类型,企业就其性质而言,一方面具有经济属性,唯利是图;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属性,它也是由具有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习惯的活生生的“人”组合在一起。在此过程中,社会的混合性、庸俗性、复杂性,不可避免地被包容在其中,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组织环境。可以想象,在这个环境里,企图一个称心如意的状态,达到一个理想的完美境界,几乎是异想天开。

俗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鱼缸里的水虽然清澈见底,但生长在其中的鱼不但长不大,而且活不长。江河的水虽然混浊,却能够容纳很多的大鱼。从管理学的原理来看,组织的方方面面留有余地,互存不良,反而顺理成章,和谐有序,这或许就是残缺美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

然而,是否由于组织内个体的差异性和整体的不完美性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追求改善的努力就会落空呢?其实不然,管理的有效性,恰恰体现在通过管理,使组织具备了自我净化和自我改善的功能上。

假如把一个健康的企业组织比作一条河的话,管理者的职责不在于花很多的精力清除造成河水浑浊的不良因素,而是任其适当合理地存在,管理的重心应该放在培育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让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动自发的机制,能够运用自身的能力排除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应该承认人们与生俱来的差异性。企业的功能之一,就是包容员工的差异性,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向心力。比如在能力的差异上,能力强的员工能在能力相对较弱的员工那里获得自信心,而能力差的员工又能以能力强的员工为榜样。双方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着一种彼此依赖和满足的关系。

如果在一个公司全都是优秀的精英分子,就可能出现相互诋毁的消极现象。从管理实用的价值出发,不妨有意或者无意地制造、容忍差异性,让组织自然地进入一个有序的磨合状态。

很多管理者都希望组织内部的优秀分子、纯洁分子越多越好。事实上,大概没有比把优秀人才聚集在同一个组织里更可怕的事情。优秀人才的负面效果,往往使组织更加僵化,更倾向于争斗和本位主义。一般认为,非优秀人才反而能起到中和的作用。

著名漫画家郑辛遥有一幅耐人寻味的漫画,题目上写道:“若能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你就是生活中的强者。”在企业的人员配备方面,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存在素质不高的人员,也可能会出现比较棘手的人。如果把他们当成仓库里的烂苹果一样,挑出来、扔出去的话,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问题是,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远远不能等同于挑出烂苹果那么简单,实际情况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时倒不如换一种另类的思维方式,发掘“绊脚石”成员的长处,使其变成“垫脚石”。

管理就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综合艺术。其实,再落后的人,也有被尊重的渴望,也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意识。问题在于,如何找到发现他、改变他的发展通道。有的时候,仅仅是偶然调换了一下工作岗位,或是领导给予一次恰当的赞赏,都有可能会把个人内在的可贵之处释放出来,变成组织中的驱动因素。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在谈到处理不称职员工的时候,表示他从来不会盲目学习西方那种简单的辞退法,而是把他交给人事部门,寻求其他安排渠道。这样做,正是建立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古训,并积极为其寻找和搭建发挥自我优势的平台。

管理者在认同差异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完美是不可能达到的,残缺自有其美妙之处。没了月亮的阴晴圆缺,我们就不可能欣赏到那些感叹人生悲欢离合、聚散无常的诗句;没有问题的存在,管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组织也只会像一潭死水,平淡无奇,管理学家们今天也就无从去谈论各种别开生面的管理案例了。

既然残缺是现状,管理者就应学会利用其内涵。有时在组织内部有一些摩擦,反而可以制造一些紧张的气氛,防止组织僵化。有时,组织程序并不确定,然而在不确定的过程中反而容易出现生动的创意和强劲的动力,无怪乎创业期间的组织冲力最大,这就是残缺的作用。

从自然规律来看,不同的音符,形成了乐章的美妙;不同的落差,造就了起伏的壮观;不同的性格,才有生动的和谐;不同的所有,才有无尽的追求。

作为管理者,不要被完美情结所困扰。完美是无止境的追求目标,一切都得从不完美开始,在不完美中进步。完美无极限,在你看来是完美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时空,也许就不完美了。奥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如果换成“最快、最高、最强”,也就失去运动员们为之拼搏奋斗的价值了。在管理上也是如此,过分追求完美,就会陷入狭隘的陷阱。

在管理实践中,常能听到员工抱怨公司管理不规范、运作混乱、组织架构不清晰。其实有时,只要心里有章法,混乱自有混乱的好处。在特定的阶段里,只有残缺才是美,才是最合理的。难得糊涂比格外精明更重要,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而是残缺中的和谐!正如古训所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猜你喜欢
优秀人才管理者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建立党委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戴春琳 汇聚优秀人才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图表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