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痞与雅贪

2005-04-29 20:15
检察风云 2005年18期
关键词:痞子大寿腐败现象

林 帆

辞书谓作恶多端的人曰“痞”,一般叫痞子,最早是流氓地痞并称的。后来外延扩大,又滋生出“痞棍”、“文痞”之类。“文痞”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说到不少,但年代久远,印象所留无几。而文革以来此风又盛,市井流氓个个俨然文人模样,对正人君子口诛笔伐,大行颠倒黑白,无中生有之事,姚文元之流因此如鱼得水。

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协调,于是文学痞子们又卷土重来,且有老中青三代相结合之势,文坛一片“升腾景象”,令人眼花缭乱,但却再也出现不了上个世纪早期的名家鼎盛、才人代出的文坛胜景了。文坛的萎靡和社会环境有关,不少作者本来就先天不足,心态又浮躁,在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的氛围下这是必然的。不过我想经过一段过渡期,人们洗刷掉身上的“积垢”,自会逐步再现辉煌。

然而在最近国内一本知名杂志刊出的一篇揭露腐败官员种种丑行的大作中,又冒出了一个颇吓人的词——“官痞”。比起“文痞”来,这更值得忧虑。因为这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老传统了。或者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统治传承下来的封建官僚体制的一种文化积淀。最明显的一点是建国后运动频仍,但从未正面触动过封建意识的半根毫毛。一些干部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正是出于“官痞”的猖獗!有朋友说得好,他们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招牌,却“不德不正,不廉不明”,其实是名副其实的“浊官歪官贪官昏官”。用一个“痞”字来概括,实是恰当不过。看来以后胡作非为的腐败干部将有一个铿锵简练的“称号”了。

如果说那些明火执仗、横征暴敛、被百姓称为“过手三分肥”的“土皇帝”还容易被人发现,那么讲究点“斯文”的“官痞”,不露痕迹各显神通的敛财方式,就有些让人防不胜防了。月饼里藏钻石金镯子之计现在看来已经属于雕虫小技了。有这样一个“雅贪”的轶闻却令人叹为观止:话说一大干部家里来了位客人,寒暄一番后便从包里拿出一幅文徵明的兰竹,称“乃首长所爱,特来相赠”。于是几经推辞后便“恭敬不如从命了”。由客人帮挂在客厅最显眼处。事隔一周,另一客来访,一眼盯上了该画,爱不释手。于是死乞白赖央求“割爱”。又一番推辞后,又“恭敬不如从命”,于是客人卷走了画,随后送来一笔巨款作画酬。好一出双簧,姑且不论此画真伪,在此它不过充当了行贿的道具而已。或许我们无须惊诧,不露声色的巧取豪夺本是我们祖宗当官常用的伎俩。1919年湖南督军张敬尧要做40大寿(习俗一般40不做大寿),叮嘱秘书成立一个“筹备组”,还暗示下属,送礼送现金,金佛最好。有个矿务局长送来两尊各重500两的大金佛,深得大帅欢心。吃过甜头,上了瘾头,于是少帅、太太、小姐的生日接踵而来。如此敛财既不犯法,而且名正言顺,何乐而不为?送画买画与此一脉相承,真是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然而“雅贪”也好,“俗贪”也罢,终脱不去那贪下的“痞”,终还是违法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领导带头,下面便更肆无忌惮了。腐败成风,源头在此!

解放前是“人治”社会,一个人说了算,可以无法无天。当今施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可是封建体制的残余尚存,贪欲冒点头以致违法乱纪在所难免;特别是法制不够健全又缺乏有力的监督,就出现了与腐败现象俱来的官痞。是故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强“法治”观念,严惩贪官污吏,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政通人和的首要途径。

猜你喜欢
痞子大寿腐败现象
贺志烈兄八秩大寿
水利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研究
过大寿,不高调也能有格调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的反腐倡廉思想
国际表情
给企业家腐败现象开“药方”
国际表情
小痞子说不要我了
《痞子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