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愚
天行老弟:
送来的《走笔欧洲》,这是你的第二本书了。原来就想给你写点短文,倒不是你的文章就怎样精彩绝伦,但你像走马观花一样,在穿梭国外的行踪,不忘历史的天空,不忘人文的滋润,不忘现实的启迪,因此,不是一般的休闲旅游,更不是一般官员的观光,给人留下的是知识的开拓,是人文情思的留连,笔墨之间凝重而又洒脱,沉思而又开阔,这本书绝不是浏览风光的名景之作,是作者流淌于心间的劳作。
就在这时,我的旧病复发,又染新病,辗转于卧榻之中,不要说写字作文,读点书都不可能。就这样拖了下来,一病就是数年,只好遵医嘱安静休养,几乎是与世隔绝。
这次看到你的第二本书,几乎是在病榻上断断续续读完了全书,更进一步激扬文字是不可能了,就整体的印象,《走笔欧洲》还像过去一样,不是一般的泛泛纪揽,而是以自己的眼光,着眼于欧洲几国的历史沧桑,特别是文化的浸润几乎渲染其中,艺术的精微处处画龙点睛,比起上一本书,更见精辟。
从这本书看,至少有这样几点颇见特色。
第一,《走笔欧洲》,有城廓异域的风光,更有人文概况的巡礼,像“雅典溯源”、像“罗马访古”。既有诸神的荟萃,又有帕特罗神庙的巍峨;既有千载宙斯庙的上天入地,又有奥运圣火的星星点点,连缀起来,希腊文明的兴衰囊括其中,希腊文明的沿革一脉相承,希腊的兴盛是那样辉煌,希腊的衰微是那样沧桑,凭今吊古,能不使人抚然。既有流光溢彩的罗马,又有风雨剥蚀的斗兽场;既有千古屹立的万神殿,又有艺术圣殿梵蒂冈,不能不使人看到罗马的现代风光,又看到罗马的艺术瑰宝,几乎完整地勾勒出意大利从远古到现代的风貌,而从寻幽探秘庞贝城,到文艺复兴发源地,又展示了意大利从远古的文明到文艺复兴的文明源远流长,抚古今于一瞬,寄文化于一脉,所以不是简单揽胜寻古,而是着眼于文明的传递,着眼于艺术的相承,这就使作者的眼光有了更为宽阔的视野,不徒是留连于一城一地的观光。
应该说,远赴异域常常诧叹于奇风异俗,以至于声色犬马,着眼于文化的渊源,寻访于艺术的源头,这才是文明之旅的巡游。当然,各式各样的游记,可以是有所专注,但更多注视文明的兴衰,也许是文化人应有的心胸,而且对于开拓本国文化的眼界,或者更有裨益。这也不仅是对希腊、意大利的巡礼,像对土耳其清真寺的解读,对俄罗斯画魂的造访,以至于对英国莎士比亚的瞻仰,对法国卢浮宫瑰宝艺术的叹赞,都可以看出人文概貌的轮廓。
第二,《走笔欧洲》,对人文的情思贯穿其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历史眼光。而对欧洲各国的平民情结,又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积累。像对于泰斗伊文思的考古,对米诺斯王宫的揭秘,就不徒于王宫的兴衰,而是对千万平民的疾苦寄于沉重;像走进威尼斯广场、漫游西班牙广场,是对百姓色彩斑斓生活活的礼赞。而对伊斯坦布尔大巴扎的情有独钟,对凯末尔雕像的膜拜,对红场的永不褪色,对地铁的红色神话,以至于对普希金的瞻仰,对安徒生的勾勒,更不用说对瓦河风光旖旎的留连,对莎士比亚圆剧场的神往,卢森堡的晓风残月身历其间,无不是永存的人民的流淌。
平民情结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是一个作者内心的闪光,尤其是对外域的观照,常常是作者把握的基准,有这个基准和没有这个基准,对外域把握得准确与否有很大的关系,《走笔欧洲》虽然是匆匆而过,但留连于百姓的喜怒哀乐,着意于百姓的民气兴衰,是活水贯穿其中的血脉,观众也就会兴趣盎然。
《走笔欧洲》有这样两条创意,就不是一般的旅游,是刻意的美文,对你来说,也是一次超越,因此,我才在衰病之中,写了这样几种意思。
自然,综览全书,前半部分写得充分,写得充实,后半部分就比较孱弱,孱弱不在于你的匆忙,而在于泛泛的议论多于对人文的思考和平民情结的融注,尤其是对英国、法国这样泱泱大国,文化的积累多,平民的情致多,你的着笔浮光掠影的多,情思不够深邃,不知你是否同意。
你我神交已久,你的许多朴实、醇厚的文章,我都多少拜读过。但我的旧疾复发,尤其是病在头脑,言不及义的东西太多了。谨以一位关心于你的老友,说点实话实说,想必不以唐突,也算是对你的心血一点关心。
祝
文笔常健
王愚
二OO四年十一月
王愚1931年生于西安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著作《王愚文学评论选》、《新时期小说论》(合著),《人·生活·文学》、《当代文学述林》、《也无风雨也无晴》等。现任职于陕西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