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诠释

2005-04-29 11:26:48陈树裕
唯实 2005年6期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

陈树裕

摘要: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尽管目前时局与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为人民服务思想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分析与判别当代社会是非的基本准绳。当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弘扬大公无私的精神,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精神主线;永恒主题;理性准尺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5)06—0029—03

在上个世纪的许多年代,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曾以黄金搭档的套餐形式,烩炙中国人口。进入21世纪,时过数十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重温《为人民服务》,倍感精神振奋,温暖亲切。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追悼张思德同志而召集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这篇讲演文风朴实,言简意赅,短短八百余字,已经清楚地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达得淋漓尽致,为我们后来的“三观”、“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留下了引经据典的伏笔。锦涛同志在2003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如今,60年过去了,尽管时光飞转、时代变换,但是,毛泽东思想光辉依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民服务》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要把为人民服务思想发扬光大,使之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加强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世纪性伟大工程中,迸发出与时俱进的光辉。

一、“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精神主线

人活着,为什么活着?这是每一个人在他一生中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人民服务》开门见山:“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引用中国古时候司马迁的话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的这种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死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显然,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为人民谋利益,也就是我们说的“为人民服务”。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概括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被中国称之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的全国劳动模范吴仁宝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旗帜,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至今80多年艰苦奋斗孜孜不倦,没有别的追求,仅仅是而且全部是为了人民幸福的事业。胡锦涛的2003年“七一”讲话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锦涛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所作的这个讲话,正确地坦露了中国共产党把追求人民幸福的事业作为自己工作宗旨的高尚情怀。中国共产党的这种认识,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应用,基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总结。

二、“为人民服务”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题

“庶民者,国之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古代思想家曾十分致力于人的问题的研究,人性主义、人和主义、人本主义,构成了中国历史社会基本的人学体系。当代西方行为科学家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研究的对象,现代人本管理、七S战略、CS战略、绿色营销、目标管理等,无不与人的发展相联系。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协调起来,目的是谋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独树一帜,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张思德式的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出个人的一切;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内和国家政府内涌现了一批像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这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但是,在变化了的形势面前,也有许多人在金钱面前迷失了方向,出现了像成克杰、胡长清这样的贪官败类以权谋私,由人民的公仆变为人民的老爷,严重悖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什么时候党就生机勃勃,充满朝气和活力。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如一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当前落实科学执政观,必须突出执政为民思想,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务民之所需,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新时期“为人民服务”思想与时俱进的深化和升华。

三、“为人民服务”是衡量当代社会是非曲直的理性准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把人民作为主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把是否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看作是判断社会是非曲直的基本准绳。在新时期重温《为人民服务》,用是否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衡量标准,“为人民服务”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统帅当代多元思想道德意识的核心理念。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态势。为人类社会谋取进步与文明是为人民服务深层次的理念共识。它是社会思想体系的核心所在,对各种思想观念起着统率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法则不是绝然对立的。为人民服务是社会共同价值和道德文化,等价交换、按劳取酬属于经济范畴。为人民服务与为用户服务也不是一回事,为人民服务是高层次的社会道德意识,为用户服务则是企业行为意识。但是在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统率下,等价交换、按劳取酬、为用户服务等被赋予了更为丰富、更为生动、更为深刻的内容。造福人民,为谋取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贡献,已经成为当代许多社会精英的共识,成为许多成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言

而喻的秘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伴随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多元道德文化得到了萌生的土壤,但是以争取人民利益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始终是各种层级文化的主宰。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衡量社会是非曲直的基本准则。现代科技进步,导致人类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急剧变化的知识社会、信息时代,摆在人们面前的是诸多迷惘。在大是大非面前,用什么来判断是对还是错,是是还是非?最根本的就是用以是否为人民服务、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准来衡量,这就赋予了“为人民服务”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对个人致富问题的看法,我们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同时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财产占有关系的标准。财富有无、财富多少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人们的思想。在人们的道德观念的认识中,习惯于把财产占有多寡与个人政治上的先进性、道德上的善恶性联系在一起,甚至直接划等号。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落后的标准”。也就是说,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这一财富观的提出,必然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还有,对中国民营企业家怎么看,也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事业作为出发点。现代中国民营企业家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承担风险,其为社会创造财富而投入的各种要素和为创造商品价值所付出的管理劳动是不言而喻的。尽管这种以私人财产占有关系而产生的剥削难以避免,不过,这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关系中的一个次级关系。它服从于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现阶段民营经济所创造的商品价值,必然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印记,中国民营企业家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

第三,“为人民服务”是人类高尚情操高尚道德的集中体现。大公无私是指人们在处理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人民大众利益关系上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然而,历史上任何阶级都没有断然地把大公无私与保护合法的个人利益对立起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国古人留下的遗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公与“私有”是一对矛盾。但是大公并不排斥私有。在大公无私的旗帜下,可以谋求大公与私有的统一:坚持大公,发展私有;发展私有,推进大公,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弘扬大公无私的精神,人会变得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忠实积极,求实创新;当官的廉洁奉公,为民的朴实善良。在20世纪40年代,陕北的开明士绅李鼎铭先生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意见,共产党就采用了。毛泽东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中国共产党以无私的胸怀谋取人民的事业,不因为自我批评而衰弱,只因为自我完善而强大。我们要继续高扬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发扬光大,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

目前,影响中国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产权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基础的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大大释放了社会生产力;在党和国家的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一些人没能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例如,小平同志的白猫黑猫论,到了一些人脑子里,就是纯粹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就是不择手段的投机钻营。其实小平同志的白猫黑猫论,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讲的。在政治路线正确,政治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当然打胜仗的军队就是好军队。又如,近来中国领导人有句关于用人的话,叫作政治上靠得住,办事情有本领,到了一些人嘴里,就变成了靠得住,有本领,抽掉了用人标准上的政治灵魂,这跟黑社会的哥儿们、上海滩上的青红帮有何区别!由于缺乏为人民服务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支撑,在一些地方,当官者想的是上下巴结,贪图享受;读书人想的是“黄金屋,颜如玉”;行商者想的是投机欺诈,制假售假;地痞们想的是图财害命、敲诈勒索;平常人想的是安分守己,少管闲事。因此,在朗朗乾坤之下,出现了不少触目惊心的、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社会现象和事件。

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还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只要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我们都可以办。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与经常化的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把努力完成党的各项任务同实现人民利益、关心群众生活结合起来,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把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本部门、本单位利益及职工个人利益和现实要求结合起来,真正把为人民谋幸福的事落到实处。现在,全国都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在江苏提出了“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但是我们必须切记,实现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取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单一政府主体的行为,而是多元社会群体的行为;不是政府运动群众,而是党和政府领导下持久不息的群众运动。实现“两个率先”,不仅应当富民优先,使人民看得到长远的利益和亲身体验到目前的利益,而且必须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会风气,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广大党员和干部首先要端正思想观念,明确政治方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责任编辑:耕夫

猜你喜欢
为人民服务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0:37:12
新时期“中国梦”视域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
坚守“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推动保险事业发展
活力(2016年10期)2016-10-18 16:55:59
浅谈“为人民服务”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不忘初心”告诉了我们什么
人民论坛(2016年19期)2016-08-01 10:29:12
“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新意
南风窗(2016年10期)2016-05-26 19:30:02
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论析
突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研究①
科技资讯(2015年17期)2015-10-09 21:39:54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
学理论·下(2015年6期)2015-09-18 00:14:52
以人民为本 牢牢把握治国理政的正确方向
世纪桥(2015年1期)2015-04-10 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