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玲珍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这两大战略任务,当前正在进行着的信息技术革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和赶超的机会。
一、工业化和信息化互动关系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一系列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过程。从量的扩张上看,工业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质的变化上看,制造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信息化是指一个国家由物质生产向信息生产、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
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前者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主流,后者以信息经济发展为主导。工业社会曾经大大改变了农业社会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空间结构,使资本替代土地要素成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同样,信息社会的到来也必将大大改变工业社会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知识和信息将替代资本与土地要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
第二,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工业社会的主流,其显著特征:一是以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相当普遍;二是规模经济与专业化是主要的产业组织方式;三是结构转换是推进工业化向纵深发展的基本路径;四是技术进步始终是推进国家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五是制造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主流,其显著特征:一是以电脑网络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相当普遍;二是虚拟经济是产业组织的主要方式;三是结构转换是推进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路径;四是技术进步是推进信息化的强大动力;五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工业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革命孕育了信息技术的因素,并为信息化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
第四,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的出现,信息化的发展须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了的信息化体制通过对传统工业化体制的大规模改造,才能够使传统工业实现工业信息化。
第五,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两者既密不可分,又互相促进。提升工业化水平,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作支撑;信息技术要得到长足、全面的发展,需要工业化的支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是政府和企业追逐的理想目标。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生成两种新的发展形式: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这是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基本思路
当前,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不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滞后于工业化;重工业发展明显偏重,而信息化投入略显不足;工业污染依然严重,环境病、城市病有增无减;工业资源日渐枯竭;信息污染、信息泛滥与信息失真的负面作用,也影响了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延缓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实现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必须做到“两化并进”,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核心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其核心是继续完成工业化,在此基础上促进和确保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途径
第一,强化信息产业,增大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力。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并进过程中,必须把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1)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努力承接国外信息技术和资本的转移,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差距,促进产业全面升级。(3)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信息产品出口。要重点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通信、软件、网络服务、咨询服务等大型信息企业集团,在税收、出入境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他们拓展国际信息市场。
第二,尽快制定国家信息系统标准,建立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标准,确定新的电信技术体制和广播电视技术体制。积极促进电信和广电营运商、系统集成商、电子产品制造商之间技术的协作与联合。加强条形码和代码等信息标准化基础工作,鼓励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增强国家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规范和组织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信息安全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以及基础网络和重点信息应用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增强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加快信息化立法进程,重点制定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软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措施。完善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管理、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相关法律和相应程序法,预防和严厉打击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积极参加国际信息化组织,促成和参与信息化发展国际公约的谈判与制定。
第三,传统产业升级与信息技术应用密切融合,加速工业化进程。我们应充分利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契机,以信息化观念主导工业化方向,提高工业改造的起点,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计算机集成系统(CIMS)、企业资源规划(ERP)、柔性制造等高新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能源、交通、机械、冶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应用。
第四,高度重视制度创新,营造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的制度保障环境。必须疏解“两化”推进中的制度瓶颈,推动一些最基本的制度建设,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鼓励竞争、放松管制、市场信用体系、担保制度、公司治理结构、行政审批制度、政府采购与招投标制度、税收制度等,对旧的体制结构进行重整和变革,创造宽松公平的新制度环境。着力推动信息化的体制创新,在资金、税收、人才、用地等方面为信息技术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
第五,全方位打造人才支撑体系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第一要素。我国急需的信息人才为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人才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应用技能的人才。要高度重视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引进工作。采用先进的教育模式和高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的人才培育体系,既要加强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中小学的信息科学技术教育,又要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以及全民的信息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培养一大批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管理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