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黑幕:从“公益”到“公敌”

2005-04-29 07:37:59
决策与信息 2005年9期
关键词:公益药品医生

唐 河

改革开放20年来,在医疗卫生这类非盈利机构的商业化过程中,一个个公益色彩的组织运用某些非人道主义的黑箱操作手段,实现了商业企业的盈利目的,种种见利忘义与社会公信力相悖的商业化举措,最终导致民怨沸腾,严重影响了国家的信誉。今天,面对现行医疗制度的损民弊端,迫切需要加速“医改”,构建和谐的医护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不再给予医院全额财政拨款,改为财政补贴。在医疗服务价格不能体现医疗服务劳务价值,甚至与价值相背离的情况下,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出现了在医与药的各个环节上的捞钱现象。如收红包、吃回扣、“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等五花八门的怪事层出不穷。随着医疗改革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某些公益部门已经由社会的公益部门蜕变成坑害人民的黑色“公敌”了。

2004年底,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心脑血管专科门诊负责人胡卫民,因无法容忍身边体制性、系统化的医疗腐败,投书媒体宣布辞职。2004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以《他为什么离开这家医院》为题报道了胡卫民的辞职和该医院的一些问题。胡卫民在辞职报告中写道:“医院个别领导两眼盯着病人的钱袋子,而我关注的是病人的健康。病人花钱多,病难好,不是医术下降,而是医德滑坡……”

其实,医疗高收费、重复收费、强制收费、招标药品不按定价销售等问题何止是娄底中心医院一家,此类现象几乎成了医疗行业通行的“潜规则”。

进 药

进药过程是医药黑幕的第一环。如某公司“高科技”的抗癌药品,医院卖给病人的零售价格是2000元一支,每次用6-9支,一个疗程病人至少要花掉12000-20000元以上,几个疗程下来,就是7、8万。其实出厂价每支才300多元,一个疗程最多两千元。在价格上玩“底价”、“扣率”、“批发价”、“进货价”等花样,哄抬了药价。

向一家医院推销药品的路径通常是:首先医院进什么药必须院长同意并签字。由于这当中显而易见的油水,在许多医院规定必须每一个院长都签字同意后,就可以去找药房主任,因为他(她)那一份利益不能少,否则有医生的处方在药房也领不到药;然后是医院药库的库管,“现官不如现管”,不给点利益,你的药在药库里就没有地方放,这些人打点完后才是医院的相应科室的主任、业务骨干,他们也有一点回扣,许多科室把这份钱总在一起,月末或岁末当科室奖金。

药房是关键!医院里大家都知道药房主任是个肥差(通常也是院长亲信)。但没有院长签字和“关怀”,在财务那里是无法划款经办的。对科主任和业务骨干,钱要有表示,但更多的是名,药厂“赞助”学术活动是“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善举”,也是“研讨该种药品的临床效用”,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医生能否参与“学术活动”受院长钳制,院长不批,也是白搭。

用 药

用药是医疗黑幕的第二环。医务工作者都知道,《中国药典》和《基本药物目录》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后颁布的,具有权威性。而事实上,在执行中却变了味。比如,对于一般感冒所采用的基本药物———阿司匹林,每片只有两分多钱,医院不是没有,但医生在开处方时,却开高价药。一盒10片装“巴米尔”6元多,其成分就是“阿司匹林”。又如,缺铁性贫血常用药——硫酸亚铁,1元钱可买100片,如今在医院再也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商品药“福乃得”,每板7粒价格为20多元,其成分还是“硫酸亚铁”加上若干维生素(价值几分钱)而已。再如,当前盛行的“补钙”药从医疗角度看,100片乳酸钙或葡萄酸钙加服维生素AD总共不过几元钱,其疗效不亚于每瓶30片40多元的“××钙”之类……但医院一般不给患者开普通钙片加AD,而热衷于开高价的“××钙”之类。更让人气愤的是,对于一些青霉素适应症患者,几角钱一支的青霉素理应首选,却偏要你打近百元一支的进口药,一些并非疑难病症的普通疾病,动不动就要你作CT检查等等……患者不懂医只好听黑医生摆布了。

药品毛利率被严格控制在15%至18%,即使医院自制的药剂,也不得超过成本价的50‰,否则,将被视为犯了政策性错误。如今却出现了怪现象:不作科学宣传,反倒搞价格欺诈,改了名称的普通药,价格竟翻了上百倍。不少医院为了鼓励医生多开高价药,竟把处方权与医生的经济利益挂钩。更令人气愤的是,许多药品的出厂价并非实际出厂价,批发价也非实际批发价,“暗箱操作”是各级医疗管理部门心照不宣的问题。厂家有厂家的苦衷,医院也有苦难言,其结果是纵容了暴利行为大行其道。

据了解,一种名叫“迪恩安”的干扰素,每支50元,还包含了邮资费(厂家是卫生部批准的专门生产干扰素的企业)。但在一些大医院见到的另外一厂家生产的干扰素,品质一样,每支价格却在180元。后中央电视台曝光了此事,该药才恢复了正常的零售价格(每支66元左右)。显然问题主要出在流通环节上。

常用的抗过敏药“特非拉丁”,出厂价每板3.5元,到了医药公司就变成了7.3元,到了医院就变成了10元。常用于冠心病的药物“卵磷脂”,出厂价每瓶是50元,医药公司的批发价每瓶91.3元,医院50元购进,零售价却卖到每瓶107元,翻了一倍。肝炎用药“病毒唑”,出厂价每板6元,经医药公司一倒手,再到病人手里每板就成了16元。这中间的暴利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企及的。

一个医学博士在欧洲留学10多年,对抗生素的了解和研究国内屈指可数,他说:“抗生素就是以毒攻毒,副作用很大,在欧美,购买抗生素比购买枪支还要困难”,就是这样的一个“专家”,有一次他患了重感冒,吃的是最普通的板蓝根冲剂。现在,抗生素品种繁多,政府在发布降价药品时大部分也只用化学名称,而不用商品名称,不少人由于分辨不清,丧失了购买其他降价药品的机会。

提 成

提成是医生工资外收入的主要来源。如开药提成、送检提成、收留住院提成等。

医生从其为病人所开药品中获得的提成为开药提成。在一些医院内部明文规定此提成为所开药款的2.5%。除此之外,对一些进出价差额较大的药品,还有另一个院方默认的提成,如每开出价值38元的阿奇霉素一盒,可得3元提成;19.5元的长君克一盒,可得2元;42元的前列舒通一盒,可得4元……

为了多挣开药提成,医生们绞尽脑汁“推销”药品。给病人看病时,医生首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如何去治病,而是在盘算如何依据病人的经济状况,结合病人的病情,在估摸用药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兜售”给病人更多更昂贵的药品。

送检提成就是医生给病人开出检验单,每送去一个病人都能得到一笔回扣。在一些医院的管理方案中明确规定此回扣为“B超、照片为3%,脑电图每人次3元,心电图每人次0.5元……”

有了提成在背后推动,不管病人有无需要,往往都会被医生送去走完那一道道检验程序。每走一道程序,病人的腰包就瘪一点,医生的腰包就鼓一点。如胃痛病人中,只有胃溃疡、胃部肿瘤、胃憩室等患者应作钡餐检查,而胃炎等其他胃病患者作钡餐检查是无用的,但胃痛病人不论何症状,在一般医院首先都必须走钡餐检查这道程序。查一次六七十元,送检医生可得3%的回扣。

收留病人住院也有提成。医院管理方案规定,医生“收住院病人每人每次3元”。就是这“每人3元”,不知让多少本可不住院的人住了院。

此外,加上病人的注射费、理疗费等的提成,不少医生每月的提成达2000多元,有的人月提成大大超过了工资。武汉某保健医院今年6月份全院医护人员的人平奖金就达6000元以上。

“宰 客”

有一些黑心医院和个体诊所在用药上竟然偷工减料,上演了一幕幕宰客的黑幕。

一是减低挂水剂量。来挂水的患者,本身买了两支的药量,挂水时经医护人员一“操作”,输到体内的便只剩一支的量了。

二是熬中药时克扣名贵药。凡是在医院开完中药方子当即要熬的,像贝母这样的名贵中药一律扣下不放;凡是自带中药来熬的,一般要么是少放,一两变三钱,要么是以次充好,把人家50元一两的正宗名贵药换成10元一两的劣质货。

三是药品特别是药水,到了甚至超过保质期仍照用。

四是对妇科、男性科等涉及难言之隐的患者使尽手段拉长疗程、加大剂量。

五是专家在开药前先用足够时间套患者的家底,直到把患者身上的钱掏空为止。

收 费

在医院,乱收费、多收费是家常便饭。如病人住院期间,要付护理费、注射费、治疗费、工本费等。就护理费来说,基本上都是病人家属或请人陪护,却仍要出护理费;而注射费等应包括在治疗费中,却又专门列出一个注射费来变相重复收费。重复收费还不够,按物价局标准,每注射一次的注射费应为2元,但经常给病人打两三次吊针要收20多元。

乱收费的一个原因是设备投入太高。从1994年医疗体制改革开始,有条件的医院争相购进大型检查设备,凭借昂贵的检查费赚钱。以PET-CT为例,仪器标价为3000万,多数仪器由合作者提供,医院只需提供地盘和品牌。检查一次材料成本约为1800元,但医院收病人一万元。

乱收费的主要祸根在于医院的管理方案,许多医院规定业务科室乃至个人都有上缴指标,如门诊医生每月的“药品营业额指标”,从600元到4000元不等,否则,别说奖金,有时工资都保不住。

医 风

据调查,当前某些医院的不良医风,主要有以下几种:

居高临下,态度冷漠。动辄吆喝斥责,极不耐烦。

粗心大意,敷衍了事。常出现打错针、拿错药的现象,甚至为病人做手术时竟忘了把手术器械取出,因此酿成医疗事故。湖南某地一妇女做结扎手术时,医生将一根三角针遗留在伤口内,折磨了患者17年。

畏难欺穷,拒诊拒医。有个别医院和医务工作者惟利是图,不管患者的病多急多重,必须先交齐巨额住院保证金再收治,否则,任你亲属怎样恳求都没门,其嘴脸之丑、心肠之铁令人不寒而栗,全无半点医家救死扶伤的情怀。

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为患者检查病情时,为节省成本,该检验(测)的项目少检几项,未检查的项目也在检验单上随意填个结果,使患者无法了解自己的真正病情。河北省某中医院生化室自1994年4月至1999年4月的5年时间内,在肝功能四项检验中,对数万受检者r—GT(谷氨酰转太酶)一项未做检测,却在检验单上盖上“结果正常”章,而该项却是判断患者肝脏细胞是否癌变的重要指标。

索拿卡要,恃技自肥。一些大医院、权威医院由于“生意兴隆”,患者盈门,其医务人员在为病人做手术时往往恃技自肥,无红包礼金,便拖着不给你治、不给你做手术(有的甚至直言索贿)。特别是个别“医学权威”,没有几千元上万元休想请动大驾。有的医院甚至连一般的医生、小护士都要红包打发,否则让你受苦不迭。

蒙蔽患者,昧心创收。少数医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尽干些蒙蔽求医者的勾当,昧着良心搞“创收”。其手段一是篡改化验结果。如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为了“创收”,有的医生竟偷偷将化验者的正常结果改为异常,然后堂而皇之地收留“患者”住院治疗,待“患者”花了几千“治疗费”后,再拿出起初本来正常的化验结果打发其出院。二是重复收费。有的医院今天让你检查这里,明天让你检查那里,其实都是重复检查,只是改了个名目,却照样收费。三是滥开药品。有的医生给患者看病下药时,往往抱着逮住一个就狠宰一回的心理,把那些可吃可不吃、吃了无副作用的药开上一大堆,反正病人又不可能讨价还价。以致有时治个小感冒也得上百元。还有的医生开药时先问是否公费医疗,若是公费便将药价拔高一点、药品多开一些,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宰白不宰。

购假卖劣,收受回扣。有的医院购进药品时,贪图便宜,不走正常渠道购优质药品,尽从“地下渠道”购些假劣药品,从中大肆收受回扣(有的是医院集体收受,有的是负责采购药品者个人收受),然后以次充好,将假劣药品高价卖给患者,坑害病人,损人肥己。

综上所述,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某些具有公益色彩的医疗机构,已经在追逐商业化价值的市场迷雾中,丧失了“救死扶伤”的本性,演变成了见利忘义、危害公众的“敌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凯歌声中,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系情于民,维权于民,重拳出击,彻底整治医疗领域的歪风黑道!

猜你喜欢
公益药品医生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最美医生
安徽医学(2022年3期)2022-03-22 09:17:36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7期)2020-07-27 16:03:39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2期)2020-07-27 16:02:10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1期)2020-01-10 06:57:33
公益
医生
小太阳画报(2018年3期)2018-05-14 17:19:26
望着路,不想走
文学港(2018年1期)2018-01-25 12:48:30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8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