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禾
汉语,这一传承了几千年,具有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和独特美感的古老语种,正在世界各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全球3000万人在学汉语
目前,到底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学习汉语?今年6月中旬,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给出的数字是3000万。
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是学习汉语的主体。国家侨办副主任刘泽彭介绍,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约有几千万华侨和华人。据不完全统计,在他们中间约有近万所中文学校,其中校舍相对固定、学制比较完备的中文学校约有6000多所。
汉语学习人口的迅速增加使汉语水平考试(HSK)近年来变得异常火爆。1996年外国考生人数是2.1万人,到2004年已达到10万人,中国已在34个国家设立了151个考点。HSK被外国学生形象地称为“汉语托福”。
在中国国内,人们也能亲身感受这股新兴的汉语热潮。在中国高校的校园里,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随处可见。据统计,1996年来华留学生为4.12万人,到2002年增加到8.58万人,6年翻了一番。到2004年,中国已经接收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累计约40万人。
欧美国家汉语政策悄悄改变
汉语虽然是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汉语只是美国华人家庭的家用语言,在美国社会得不到任何重视。二战结束后,美国明确将西欧语言如法、西、德等语文列为第二外语项目,而中文竟告阙如。
如今,这种状况正在悄悄改变。2003年12月,美国大学理事会宣布设立“AP汉语项目”,把汉语列为可供高中生选修的大学预修课程。这是美国汉语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汉语正式进入美国的国民教育体系。据悉,美国已经有2500所中小学提出开设AP中文课程。
今年5月25日,美国参议员利伯曼和亚历山大联合提出一项名为“2005美中文化接触法案”的议案,要求美国联邦政府从2006年到2011年的五个财政年度内拨款13亿美元,全面促进美中在教育、学术、商业等方面的交流与接触,并在美国中小学加强中文教育。这样的提案,在美国国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欧洲汉语热的显著特点是政府参与,成为汉语热的重要推手。英国教育部已制定了中学汉语教学大纲;法国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中学中法双语教育实验计划。近年来举行的中法文化年活动使法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大为改观,法国已成为继韩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汉语托福”考试的国家。
亚洲各国复苏汉文化圈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期,汉语曾经流行于周边各国,韩国、日本等国都曾长期使用汉字,以汉字和儒家文化为纽带,亚洲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汉文化圈。但是,受冷战等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汉语在很长时间里被一些国家打入冷宫,有些国家甚至颁布禁令,禁止开办华文学校,禁止教授中文。而近些年来,亚洲的汉语教学在经过多年沉寂、徘徊不前和缓慢发展后,已然出现井喷之势。
在韩国,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已经成为许多大企业用人、升职的标准之一。韩国开设中文课程或专业的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多所,增加到今天的347所。韩国教育部长表示,到2007年将在韩国的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程。在印尼,苏哈托1998年下台后,印尼政府逐渐放开了对汉语的禁锢,压抑多年的学习欲望和印尼华人认祖归宗的心态逐渐复苏,开办汉语课程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马来西亚,“华人必须学华文”是多数华人的信念。他们纷纷把子女送到华文学校读书,殷殷希望传承华人的文化传统。在一些人口密集地区,许多华文小学常常爆满。新学年开学前,华人家长甚至连夜排队为孩子争取进入华小的名额。
马克思故乡疯学汉语
特里尔布吕肯街10号是一幢普通三层小楼,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在这里。
目前,来特里尔旅游的中国游客日益增多,去年共有28700名中国游客在德国这个古老的城市住宿一晚,这个数字比2003年增长了40%。据该市旅游信息中心一名负责人介绍:“中国游客来特里尔,首先直奔马克思故居。”
由于中国人吃不惯西餐,因此他们宁愿上中国餐馆吃熟悉的食物,而不愿去品尝当地的名特美食。尽管如此,德国人还是很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1999年至今,中国游客在德国的消费总量翻了4番。在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后,特里尔的商铺主和饭店老板们开始绞尽脑汁设计一场巨大的“中国战役”。列入行动名单第一项的,就是上中文学校。在每次两小时的课上,眼镜店老板、珠宝店老板和餐厅侍者们济济一堂,跟着老师学如何正确地说欢迎词和怎样跟中国游客谈价钱。
通过学习,德国老板们了解到,他们不必跟中国顾客握手,也不能用手指着中国游客的鼻子。数字的某些发音也是忌讳之一,如汉语中“4”的发音和“死”相近,万一标签上的售价是4欧元,他们就得用其他方式,如英语或打手势来告诉中国顾客了。
“中文扫盲班”的课程每期只有10次,显然德国人只能学到中国文化的皮毛,但他们还是觉得收益颇多。中文老师常森华(音译)对德国学生说:“好客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算你们只会说哪怕是一丁儿中文,他们也会感到非常受到尊敬。”
光靠突击学中文是不够的,一本32页的中文版观光小册子已经在策划中,到时候,游客一走下巴士,小册子就会发到每个人手中。同时,特里尔市80家商店的门口,已用富有中国传统的红底金字写上了“欢迎来店享受购物乐趣”的中文招贴。
几年间,德国学汉语的人数增加了5倍以上,中文已经是德国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大学汉学系成为热门科系,大公司专门从外面聘请老师,开设“中文速成班”。德国西门子公司一位负责人说:“如果你还停留在‘英文走天下的心态,那就大错特错了,要跟中国做生意,一定要聘请会中文的人才。”
汉语能否成为21世纪的世界语言
为什么曾被视为“天书”的汉语会受到世界的热捧?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认为,汉语教学需求增长迅猛,说明世界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是世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预期越来越好。对中国的重视和预期首先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各国人民越来越看好中国未来,都希望和中国增进交流和合作,都希望了解中国、到中国看一看。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会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曾说到:法国青年人学习汉语,这是对未来的一个极佳选择。
英国文化协会一项研究表明,除了英语,21世纪的关键语言将是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专家认为,这个结论具有相当的可信度。但是,汉语要成为类似英语的世界性语言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首先是汉语的复杂系统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不同于拉丁文字,汉字书写的繁杂让很多初学者望而生畏,也不乏半途而废者;汉语方言众多,还存在繁体与简体的差别,难以在短时间内统一,也使人对汉语的实用性产生怀疑。
其次是汉语教师的普遍缺乏使巨大的汉语需求得不到满足。当今世界第一大语言英语在全球的普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全球各地都有大量英语教师。而对外中文教育的大发展,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情况,现有汉语教师人数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再次是中国还不富裕,每年为对外汉语教学拨付的资金仅为2亿元人民币,与发达国家为推广语言拨出的雄厚资金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