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昌
泰安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北依济南,南临曲阜,东连淄博,西濒黄河。全市有汉、回、满、壮、蒙古等41个民族,总人口546.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8万人,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全市6个县市区的86个乡镇均有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145个村(居)。近年来,泰安的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民族工作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泰安作为山东省少数民族主要散杂居市之一,民族工作在全市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泰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民族工作部门的同志深切地感受到:做好民族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他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加快经济强市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平安山东、平安泰安”的重要环节。怎样发展民族经济?泰安市委、市政府及民族工作部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最终把创新民族工作,发展民族经济的思路确立在“三个点”上。
找准着力点,把帮扶工程作为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泰安市90%以上的少数民族在农村,大都分布在山区、湖区、库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自然条件比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只有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才能加快建设经济强市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广泛开展少数民族“帮扶工程”,集中力量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盼望已久而自身又无力解决的项目,大力改善制约民族村发展的落后生产生活设施,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致富门路。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帮扶工程”干成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的民心工程,每一个项目、每一件工作都要办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坎上,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的意见》、《泰安市少数民族扶贫计划》、《关于实施少数民族帮扶工程,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措施,就要抓落实。为加强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市里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和帮扶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市长、统战部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民族工作重点乡镇和民族村也先后成立了帮扶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又建立了市各大班子民族工作包村联系点制度,市、县各大班子分别联系一个民族村,实行定点帮扶,极大地促进了帮扶工程的顺利实施,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
选准切入点,积极探索实施少数民族帮扶工程的新途径
泰安市委、市政府和市民族工作部门按照“抓帮扶,聚内力,强素质,促发展”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扬长避短的原则,发挥民族村传统优势,大胆探索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以“鲁羊扶贫”为切入点,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步伐。泰安市饲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泰安把推广鲁西小尾寒羊作为山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坚持抓资金投入、抓技术培训、抓典型示范、抓基地建设、抓市场销售,采取帮扶资金变鲁羊,产权归集体、增值归群众的鲁羊周转扶贫方式,先后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扶持少数民族村发展“鲁西小尾寒羊”。建立了“鲁羊银行”和“鲁羊研究所”,及时引导扶持省庄镇、禹村镇、马庄镇等民族工作重点乡镇,制定实施畜牧强村、强镇战略,培育发展了一批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和养殖基地。
以改善基础设施为切入点,努力创造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长期以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改变这种状况,自2001年以来,泰安市分两期分别投入帮扶资金6600万元和8000余万元,市县两级先后实施了96个帮扶项目,已有48个项目竣工。帮助民族村打井18眼,建栏河蓄水工程10处,铺设输水管道36公里,建桥涵8座,架设高低压线路28.6公里,修筑标准乡间公路55公里,使47个受到帮扶的民族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以“奶牛致富”为切入点,推动民族经济扩规模上水平。随着蒙牛乳业集团和山东亚奥特乳品中心落户泰安,发展奶牛业前景广阔。同时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素有养牛的传统习惯,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少数民族也具备了买牛的经济实力。针对这些情况,政府鼓励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实现民族经济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市伊斯兰教协会积极组织少数民族民营大户联合建立了“金兰奶牛养殖场”,政府在政策、资金、场地、技术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帮助协调土地,给予低息贷款,搞好卫生防疫,促其尽快开业经营,形成规模。目前,全市已建设奶牛养殖小区23处,饲养奶牛近3万头,其中90%是少数民族同胞发展的。
以培育特色市场为切入点,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提高少数民族村镇的产业化程度,加快农产品流通,市政府根据全市四分之一少数民族集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引导、帮助民族村镇规划建设了畜牧、皮毛、粮油、蔬菜、果品等2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山东泰山商贸市场面积达9万平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可容纳1800余经营户,年营业额3亿元,上交利税1500万元。岗上畜禽交易批发市场占地面积60余亩,投资300万元,由国家商务部授牌,成为华东地区大型畜禽交易市场之一。民族贸易市场的开辟和发展,不仅活跃了当地少数民族经济,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切入点,激发民族经济活力。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现实选择。市政府一方面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树雄心、立壮志、创大业;另一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大户的扶持力度,培植起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和个体大户。目前,全市少数民族民营企业发展到100多家,涉及食品、机械、化工、纺织、建材、皮革、建筑等行业,个体工商户4800余家,二、三产业产值4.3亿元,占全市少数民族社会总产值的60%以上。
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在市政府的大和扶持下,泰安市民族村调整种植业结构1.2万亩,引进名优特品种16个。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等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方,都加快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粮、菜、果、蚕立体农业的发展。岱岳区马庄镇西隅、前营、后营三个回民村,虽有土壤肥沃、水浇条件好的优势,但由于种植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徘徊不前。政府引导他们及时调整种植品种,亩产值由原来的不足500元猛增至3500余元。肥城市边院镇大王村种植了1000亩大樱桃,并建立了优质苗木培育基地,亩产值由原来的400元增至3200元。肥城市安庄镇陈埠村发展桑园800亩,建起了高标准的养蚕棚,春夏秋三季育蚕,利用桑枝粉碎培育蘑菇菌苗,冬季发展养鸡业,每亩可增收5000多元。
把握关键点,确保少数民族帮扶工程落到实处
帮扶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周期较长,仅靠哪一级政府或部门来实施,很难取得大的社会效果。泰安将帮扶工程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行市县政府“面上抓”与县、乡、村、政府部门“分别抓”相结合;抓帮扶与促发展相结合,配套抓,抓配套,上下联动,部门齐动,齐心协力抓帮扶,一年一个攻坚战,切实把帮扶工程落到实处。
抓调研,摸清底子。为使帮扶工程进一步增强针对性,泰安市政府部门抽调专人组成了少数民族帮扶工程调研工作组,深入基层,全面了解民族工作情况和少数民族群众对市委、市政府实施帮扶工程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基本摸清了全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状况,为实施帮扶工程提供了第一手翔实的资料。
抓配合,强力攻坚。采用“六级联动”(市、市直、县、县直、乡、村)工作法,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领导作用,市民宗局的参谋助手和协调作用;市直、县直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县市区、乡镇政府和民族村的主导作用,全市各级、各部门和民族村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狠抓落实。对重大工程实施“强力突破法”,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指挥,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抓调度,强化督导。泰安市委市政府根据民族工作的实际,制定了领导干部定期调研制度、例会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定期通报制度、重大问题集中会诊制度、承诺制度等,及时召开对接会、帮扶工程工作会、情况调度会、工程项目督查会等,并按照抓全市重点工作的做法,采取“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导,半年一检查,年终检查验收”的措施,对帮扶工程实施严格细致的检查督导,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及时通报,既让市县各大班子及时了解工程进度,又督促县市区和市直部门重视抓好这项工作。
抓班子,强化队伍。近年来,泰安市立足于将民族村班子建设成为特别能战斗的保垒,把民族村领导班子建设作为重点,纳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局,制定下发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六年规划及实施意见》,按照“促强、帮弱、带中间”的总体思路,扶志、帮贫、培训多管齐下,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目前,全市50个民族村全部配备了少数民族党支部书记或主任,使他们在实施帮扶工程,加快民族村经济发展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
泰安市委,市政府及民族工作部门,在狠抓民族村(居)经济发展、班子建设,做好“三个点”上的文章的同时,紧密结合科教兴泰战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定运行措施,立目标制度,拨专项资金,加大民族学校建设力度。强化法制教育,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制观念,形成一个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使广大各族群众树立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掌握了党的民族政策和“三个离不开”思想的精神实质,为创建“平安山东,平安泰安,平安民族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泰安的民族工作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腾飞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