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热乡的民间业余艺术团

2004-07-29 13:58次仁罗布杨念黎
中国西藏 2004年4期
关键词:藏戏艺术团业余

次仁罗布 杨念黎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急剧转化,曾经在西藏文艺舞台上涌现出来的许多民间业余文艺团体,一度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已很难再享受到彼时那种朴实、率真、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欢乐。但是,就在我们为之扼腕叹息之时却惊奇地发现,为数不多的几支业余文艺团体,在积极适应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重整旗鼓之后,又活跃在了西藏的文艺舞台上,丰富着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使西藏的乡村文化建设因此而重又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象。为此,在我们欣喜之余不禁要问:在如今专业文艺团体的生存都十分艰难的时节,为何这些业余文艺团体却能生存、发展、壮大?他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什么?带着问题,我们走访了拉萨市郊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

走企业扶持艺术之路

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位于拉萨市北郊的山沟里。走进艺术团窄小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藏式两层楼,从左侧的排练大厅里传来熟悉的藏戏朗嗒那节奏明快的乐器伴奏声。寻着声音走去,我们遇见了该艺术团的负责人格龙。

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最初是娘热乡属下的一个群众艺术团体,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后来,由于娘热乡乡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无法维持这个民间业余艺术团,以至使它濒临解散。70年代末,热爱藏戏的格龙介入到这个团体里,由于他对传统民族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极力规劝艺术团的演员们不要解散。他的真情感动了大家。他们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白天务农,晚上不顾疲劳坚持排练和演出。80年代中期,己经退了休的格龙被他们推举为艺术团的领头人,危难关头他也欣然应诺,挑起了这个艺术团的大梁。从此,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艺术团之中。

格龙接手娘热乡艺术团时,团里只有18名演员,没有演出服装、道具、乐器,每次演出都得到别处去借;平时排练没有场地,只能厚着脸皮到村民家去借院子,次数多了村民们也不愿意了。在这种极其尴尬的时候,格龙将他家跑运输赚到的钱投到了艺术团的建设中,1994年1月出资18万元在乡里盖了一栋平房。从此,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有了自己的排练场,崭新的演出服装、新的乐器。他们也从业余队员一下子成为脱离生产的专职演员。作为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资深演员的姬加深有感触地说:“是改革开放政策使民间艺术团再次获得了新生。我们也由最初的业余演员变成了专业演员。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没有政府的关怀,就不会有今天艺术团的繁荣兴旺。”的确如此,从那以后,他们不再是“白天耕作,夜里加班,一身泥土,一身汗酸”的农民演员了。

到了90年代末,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这个因陋就简、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演出团体被正式命名为“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受到鼓舞的格龙在2000年又投资40多万元,在原址上盖了两层楼房,开设了10间门面、12间出租房、5间招待所,还有宽敞明亮的排练厅、办公室、厨房等。另外,还新添了扬琴、六旋琴、小号、鼓、笛子等乐器。演员也由过去的18名发展到现在的64名;固定资产从无到有,到现在的300万元;演员的年平均收入达到6千元,个别演员的年收入可达到上万:团里还有两辆丰田汽车。

为何在短短的19年时间里,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会发展得如此迅猛呢?按格龙的话说:“是国家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使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焕发了生机。我们借助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不墨守成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大搞养殖业、运输业,走企业养艺术团的路子,使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不断发展壮大。演员们的生活有了保障,收入逐年得到提高,他们的心全放在了节目的排练和演出上,所演的节目质量得到提高,因此,很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如今,艺术团有奶牛基地一座、水泥预制厂一个,另外正在筹建一个养猪厂,加之一年的房租,收入已是颇为可观了,这些都为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艺术服务农牧民群众

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现有演员中年龄最大的36岁,最小的13岁,大多数来自较为贫穷的家庭。他们有的是没有考上学的,有的是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青少年,将这些待业青年吸收到艺术团里,给了他们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同时,也为社会减轻了负担,为困难家庭解决了就业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也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据老演员次仁央金介绍:“现在,我们艺术团不仅能演《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雯波》、《诺桑王子》、《赤美滚丹》五部经典藏戏,而且还能演《堆谐》、《朗玛》、《羌姆》及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品等。”

为了能使节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节目做得更精益求精,艺术团与西藏自治区群艺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等艺术团体联系,以聘请指导老师或者送出去培训等形式,对该团的演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从最基础的一招一式,吐字说唱进行纠正、指导,演员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演技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还以农村发生的巨变和依旧存在的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等作为题材,编排了一些短小精悍的小品,歌颂政府的富民政策,鞭笞愚昧落后,倡导科学文明,破除封建迷信,让农牧民群众在笑声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迪,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每年的望果节期间是演出的旺季,早在几个月之前就有农民来邀请他们去演出,每次演出的费用由邀请方给,对方给多少都不讨价。在外演出中,他们只要对方中午提供咖喱饭之类的午餐就十分满足了。因此,在拉萨市郊的农民群众中树起了良好的形象,有较好的口碑。另外,他们表演的节目老少皆宜,既有古老的藏戏,也有朗玛、堆谐和现代的歌舞,所以广受农牧民群众的欢迎。近年来,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尼木县、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堆龙德庆县等地,其身影和歌声更是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近年来,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取得了累累硕果。让他们引以自豪的是,经中央宣传部和文化部同意,五国世界电影网络组织专程到拉萨拍摄他们演出的藏戏《白玛雯波》,在世界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去年9月召开的西藏文化工作会议上,艺术团获得了“全区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12月份部分演员应邀来到北京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表演;去年还分别参加了拉萨市电视台和西藏自治区电视台的藏历新年晚会;曾随西藏自治区“心连心艺术团”赴达孜县和曲水县演出。这些演出不仅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了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许多古老剧种不断得到发扬光大,还培养了众多的艺术人才。

面向市场求发展

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群众团体。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面向社会开拓市场,以优质的节目,精湛的唱腔,绝妙的舞姿让人刮目相看,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是西藏文艺舞台上绽放出的一朵艳丽夺目的花朵。纵观他们走过的路程,是一个不断创业不断开拓的历程,他们除了创办企业、大搞运输、办养殖基地外,艺术团本身也走向市场,每年演出收入达十几万元,仅去年演出收入就达到20多万元。他们从以往被动的等待节假日演出,到如今的打旅游牌,与拉萨市的各酒店、各娱乐场所、各度假村签定演出合同,还临时参加各种庆典活动,甚至参加私人举办的婚庆典礼等增加艺术团的收入,提高在群众中的知名度。

在积极开拓演出市场的同时,还加强艺术团内部的管理和建设,这几年他们制定、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加强学习,演职人员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很多人进步突出。

上了年纪的老演员,除了教学之外,还承担着服装和道具的制做任务,对己故演员的家属,逢年过节,他们都去慰问。团队精神使他们的力量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正因为如此,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他们便有了扬帆远航的勇气,有了振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

我们在此所讲的只是西藏文化建设中的一例,深信在不久的将来,类似于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这样的组织将会更多地涌现,在“歌舞的海洋”里扬帆启航,乘风破浪,走出拉萨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藏戏艺术团业余
古老藏戏新生机
雪民间藏戏艺术团:传颂雪域文化的魅力
舞台上的意外
旦增益西的藏戏梦
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改革与探讨
为业余棋手诊脉
街头巨偶
遮荫有方等
业余棋手错觉
业余棋手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