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 思
夜晚的红泥岭、风云变幻的南岛、飘着红云的五指山、翡翠的橡胶林、神秘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红树林、颂歌般扣人心弦的椰林曲,这些是在我看了京族作家李英敏的作品与生平后,在脑海中串起的一颗颗熠熠生光的珍珠。
童年的李英敏天真烂漫,尽管当时的天是“银灰色”的,而作为生活在汉族地区的京族儿童,其生活和文化心态也就有了别样的感觉。在京族的服饰习俗和破蒙习俗上,小孩子在破蒙之日要穿上自己民族的服饰,所以在李英敏的童年时代就有了这样一个小插曲。六岁半上小学的第一天,母亲为他做了过节才能吃上的白米饭、蒸猪肉和生日时才能享受到的两个红鸡蛋,他特别高兴,正当他准备去上学时,来了一场 “风波”。祖母为孙子精心做了一套民族服饰,希望他在破蒙之日穿上,以不忘老祖宗的规矩。虽然母亲不让儿子跟祖母学京语,但尊重婆婆的决定,要儿子穿上民族服装去上学。“妈妈拿出一套古怪的衣服要我穿,上衣是白色的无领的大襟衫,裤子是咖啡色又阔又大的绸子裤,还加上一双绣着红花的布鞋,这是女孩子的服装,难看死了。不管妈妈怎么说,我硬是不穿,最后妈妈用强迫手段,硬给我穿上,可我赌气脱了下来。这么一来,招来了一顿打,打完了,妈妈也哭了:‘孩子,这是你奶奶给你缝的,是你家祖宗传下来的,不穿是不行的……”。委委屈屈穿着民族服装的他,在去学校短短的路程中,总是“靠着边、墙脚,象蚂蚁那样爬行,低着头,生怕熟人瞧见。”(《海角少年》)其实这种心理对于很多不是在民族聚居区生活的少数民族儿童来说,是很自然的,甚至在成年人当中也是常见的。因为他在当时当地,对自己所属民族还不怎么清楚,更别提有什么民族意识了。京族在于他,只是一种陌生,而民族服饰只能让他看起来与身边的同伴有了差异感。李英敏在自己后来的关于儿童时期的创作中提到这件事,可见这对于成年后的他很重要,是他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也从侧面展现了他对自己民族的那种强烈的情感,就像火种在心中慢慢的燃烧、升腾。
青年时,李英敏努力学习汉文化并深受其影响。他在新文学、进步文学的熏陶下,有了远大的理想,有了正确的目标。无论是在文学素养方面,还是思想觉悟上,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英敏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战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前沿阵地。1940~1952年,是李英敏的海南革命时期,也是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12年。作为一名京族战士,他内心有种特殊的情感在涌动,不是狭隘的京族民族主义情感,而是一种磅礴的中华民族情感。在实际战斗中,他以这种情感去亲近和团结黎族及苗族同胞,共同捍卫祖国母亲的尊严。这种多民族的战斗生活,为他以后创作大量的关于海南革命斗争的作品和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提供了生活基础和创作素材。
李英敏丰富的战斗经历使他变得刚强而极富韧性,与少数民族人民并肩作战又使他能不断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当中吸取营养,有来自京族的,更多的是来自黎族、苗族、壮族等。一个成功的作家其学习借鉴的范围是宽阔的,李英敏同样如此,他在吸取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时候,以更阔大的胸怀吸收汉文化的成果及外国文化,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译本、外国文学名著、外国电影文学等。他的这种性格和积极学习各“家”之长的态度,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李英敏积极进行文学创作,经历了三次创作高潮。作为少数民族作家,他在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如苗族的山熊伯、黎族的王国兴、壮族的壮嫂、瑶族的兰妹和盘阿婆等。而作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写海南革命斗争作品最多和成就最大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不少极富个性的汉族人物形象,尤其是琼崖纵队的女战士形象。
第一次创作高潮,是在调任文化部电影局工作时期。在北京,他开始了平生首度电影文学创作,依照自己在海南岛战斗的原有的生活基础电影剧本《椰林曲》和《南岛风云》。
第二次创作高潮是短暂的。1958年李英敏被错划成右派后,回到故乡广西,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但仍坚持进行文学创作。1962~1966年间创作了《椰风蕉雨》、《金色的道路》、《夏郎》、《姨母》等小说、散文,这些作品大多是关于海南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在这几篇小说里,李英敏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有英勇的琼崖女战士黄英、澳大利亚人夏朗、苗族人民的领袖山熊伯等。尤其是山熊伯这一形象,深刻鲜明,是文学宝库中苗族革命人物的典型形象。1974~1978年间,李英敏还与人合著了儿童文学《十天》,里面的主人公是瑶族少女兰妹、汉族少年阿虎和壮族少年阿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在各族人民——汉族医生夫妇、苗族铁路工人蒙师傅、游击队员侗族姑娘阿妲等的帮助下,将情报在10天内送到游击队的故事,是一曲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颂歌。令人遗憾的是大量文稿在十年浩劫中遭到损毁。
第三次创作高潮。1979年他再次调到北京工作,开始第三次文学创作高潮。这段时期的作品虽然都是挤时间写的,但作品并没有因此而显得思想单薄和人物无“神”,李英敏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在这段时期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除了关于海南革命时期的作品《椰岛英风》、《五指山上飘红云》、《丰碑》等外,还有关于钦廉革命时期的《五月的鲜花》、《夜走红泥岭》等作品。这段时期的创作形式多样,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以及群众文化方面的理论探索,主要成就是小说。《夜走红泥岭》和《五指山上飘红云》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在《五指山上飘红云》这篇散文中,记叙的是黎族人民英雄王国兴怎样从一个“奥雅”即头人成长为一个带领黎族人民求解放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1985年离休回广西后,持续第三次创作高潮。生活的宁静,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用笔回忆、记住过去,包括散文和小说,还写了不少的革命回忆录,代表性作品有《红树林传奇》、《走出大森林》、《南岛回忆录》等。
作为京族最著名的作家,作为写海南革命斗争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李英敏仍继续耕耘在京族文学的土壤上。虽然他一生的文学创作没有写自己民族聚居地——广西防城“三岛”的京族人民的生活,但他写了很多汉族、黎族、苗族的革命者,写他们为了各族人民共同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的精神,也写出了自己——一个京族革命者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