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鹏 李程
一
湖北省荆门城西的象山东麓,有座古老的学府——龙泉中学,其前身为湖北二大书院之一的龙泉书院,山青水碧,曲径通幽,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荆门的游览胜地。
龙泉中学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绿如翡翠、平如明镜的文明湖是它的眼眸。这里,烟柳画桥与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泉水声、鸟鸣声、读书声,奏出和谐的交响乐。跃渊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流清亭、湖心亭小巧玲珑,遥遥相望;张自忠将军纪念亭,浩气干云,肃穆端庄;更有那清气袭人的茂林修篁,赏心悦目的岚影波光……水不在深,有“泉”则灵。发源于象山的“龙、蒙、惠、顺”四大名泉,终年飞珠溅玉,汩汩滔滔,汇成了碧波荡漾的文明湖,堪称荆门一绝!明代公安派诗人谭元春,归经蒙惠二泉时写下优美的诗篇:“元气苍苍胜玉泉,细源分出一溪烟。静看今夜衣边月,知落蒙边落惠边?”
在这里,留下华章的岂止谭元春一人!唐人李德裕、沈传诗、牛征,宋人欧阳修、苏洵、苏轼、黄庭坚、吕元、张垓,明人袁宏道、钟惺,清人王庭祯、舒成龙等均有题咏或勒石纪胜。至今,黄庭坚、张垓的“蒙泉”碑刻墨迹犹存。灵动的清泉穿墙而过,流入校园,始有“荆园”曲水环绕的美景。
二
文明湖南侧,有个著名的历史遗址,那就是纪念南宋哲学家、教育家的“陆夫子祠”。陆夫子,名九渊,谥文安,世称象山先生,江西抚州金溪人,曾结茅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县),是陆王(王阳明)“心学”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与同时代的朱熹并称“双璧”。1190年,受命荆门知军,直至在任上去世。在一年又三个月的任期内,他“省刑减赋,兴利除弊”,设坛讲经,开启民智,创造了名震一时的“荆门之政”,被后人称为“百世大儒”、一代‘精神哲学大师”。他去世后,人们将他生前的讲学地蒙山更名为“象山”,并将他主持修筑的荆门城称为“陆公城”。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吏民在他讲学的故址建了这座“陆夫子祠”,岁时祭祀不绝。后来,又在祠的西侧半山腰上建起了仰止亭。今年3月,荆门、抚州在此共同举办了纪念陆九渊逝世811周年曁第一届国际陆学研讨会。来自中、日、韩的7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弘扬传承中华文明,拜读这个古代圣哲的大作。
与陆夫子祠毗邻的还有两处古迹:唐安古寺和景养斋。
古寺的开山鼻袓是唐代的莱公禅师,他在寺前栽种过柏树两棵。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荆门州牧舒成龙(河北任丘人)修缮该寺,在仅存的一棵古柏四周构筑玉石围栏,刻上“唐安古柏”四个大字,使之成为“荆门八景”之一。上个世纪,这棵古柏竞被侵华日军伐毁,岂不惜哉!
景养斋,是纪念神射手养由基的。他是荆门拾桥人,春秋时期为楚庄王校尉,善射。成语“百步穿杨”出于此。庄王受叛贼威胁,叛首与养由基比箭,结果养由基获胜,从而为楚庄王平息了一次叛乱。养由基曾于此习武射箭,后来辟为龙泉书院的“绎志园”,即习武健身之所。汉代,人们筑景养斋祀之,现已湮没。
龙泉中学西北面,有个老莱子山庄,并有孝田、顺井、孝隐亭等历史遗迹。老莱子(约公元前550年~公元前480年),春秋时代楚国著名道学家,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为避战乱,隐居蒙山之阳,竹篱茅舍,潜心致学,虚柔自守,楚王召其出任,不就。“斑衣娱亲”的典故便出于此。两千多年来,这些先贤圣哲的高风懿德及其丰厚文化底蕴的积淀,给了龙泉中学源源不断的滋养。
三
龙泉中学有座气宇轩昂的文明楼,它是龙泉书院最重要的遗存建筑。崇脊展檐,翘角飞梁,濒湖而立,雄视千古。朱漆之柱,高啄之牙,显示它的华贵飘逸;雕花窗棂,琉璃瓦顶,透露出它的古朴典雅。楼高10米,木质结构,分上下两层。二楼四周是宽敞明亮的回廊,可供学子小憩,可供游人凭眺。匾额“文明楼”三个大字为清光绪年间荆门州牧凌兆熊所书,笔力雄浑苍劲,舒畅流丽。抗日战争时期,文明楼是爱国将领、国民二十二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的指挥部。1941年,张自忠将军在宜城县抗击日寇壮烈殉国,至今为荆门人民所深深怀念。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荆门州牧舒成龙筹资修建了龙泉书院。时有育德堂、洗心堂、东山草堂“三堂”,春华、秋实“两馆”,敬业、乐群“两斋”,尺木、文明“两楼”,寄畅、会心“兩轩”,另辟“荆园”东西二所,建亭一座名“听泉”。整个书院楼阁嵯峨,气势恢宏,引来学子云集,书声盈耳,可谓盛矣!为何命名为“龙泉书院”,舒公在碑记中说:“或渊或天,变化不测者,龙也,而士人之咫尺云泥者如之;往过来续,昼夜不息者,泉也,而学人之天机动荡者如之。”这就是勉励学子钻研学问要求深求细,既要像龙一样凌空飞舞,又要像泉一样涓涓不息,达到“咫尺云泥”的境界。在文明楼的北侧,尚有一处遗存,名曰“洗心堂”。清莹的泉水环绕周遭,乍一看,恍如一艘停泊在水中央的彩船,堂边广植桂、梅、海棠等,佳木葱茏,花香馥郁,景色清幽。
洗心堂始建于隋炀帝仁寿元年(601年),初名蒙馆,开荆门教育之先河,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重修,更名为“皇华馆”,清舒成龙修书院时又更名为“洗心堂”,成为学子澡身浴德之所。1997年,市政府拨款修缮,上书今人楹联一幅:灵山秀水澡身浴德效尧舜,玉露惠风滋根润叶培栋材。洗心堂的东侧,古木参天,浓荫如盖,掩映着一座六角亭,其顶端立一展翅欲飞的白鹤,名曰“白鹤亭”。它是当年舒成龙修筑龙泉书院时,引泉入园,开挖方塘,堆土成山而建。这里,回响过莘莘学子琅琅的读书声,激荡过中国革命的风雷声。1922年,龙中学生胡孟平就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时,经董必武介绍入党。1925年,他在白鹤亭发展进步学生入党,并成立了中共荆门县第一个党小组。1926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任命他为首任中共荆门县委书记。他发动并领导了荆、钟、京、潜、天地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运动,白鹤亭因此被市政府确定为革命遗址、青少年教育基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提出兴学育才为当务之急,各府、州均设中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龙泉书院遂改为“荆门州官立中学堂”,这就是龙泉中学之始。
自龙泉书院开办至清末,文风炽盛,人文蔚起,中试的进士、贡生、举人多达274人,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可喜局面。近百年来,弦歌不綴,文脉不绝,龙泉中学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士。辛亥革命首义志士、武昌中山医科大学(今武汉大学医学院)创立者、中共杰出的地下党员、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的陈雨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邓家泰少将,全国知名肿瘤专家张明和教授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的业缋彪柄史册,光耀神州。他们是龙泉中学的光荣和骄傲!
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进入新时期以来,龙泉中学把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合格人才作为办学宗旨,确立了“以人为本,民主治校,科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创办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秉承“文明、勤奋、求实、开拓”的校训,形成了“校风严、教风正、学风浓”的办学风格,成为当地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
2001年以来,学校在校长樊雁的带领下,按照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高起点、高标准、超前性、示范性”的“扩校提位”要求,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全面实施了“扩校提位”战略,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校园面积由70余亩增加到215余亩,建筑面积由27046平方米增加到79000平方米,由30个班增加到47个班。一座座现代化楼宇拔地而起,与古色古香的文明楼、洗心堂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校内绿树成荫,四季花香,一步一景,美不胜收。微机房、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全数字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完善和应用,标志着龙中师生摆脱本本的束缚,紧扣时代脉搏,攀登科学高峰,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云集,有特级教师16名。学校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学生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成缋斐然。
1986年,学校被确定为湖北省26所重点中学之一,2000年,被湖北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厅命名为“湖北省普通中学示范学校”,2003年,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状”。目前,龙中人正肩负着时代的光荣使命,迈着矫健的步伐,朝着全国名校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龙泉中学,荆楚教坛的一朵奇葩,荆楚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