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宗贵
当前,新课程实验正在紧锣密鼓、如火如荼地进行,音乐教育作为改革项目之一,把“转变小学音乐教育、学习方式”作为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了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从学生出发,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如何改变你的音乐课堂呢?
一、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才不至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要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充实、丰富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活泼新颖、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注意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将知识性、趣味性巧妙结合,并善于为学生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
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容易引起注意。如何因势利导,将他们的兴趣吸引到音乐学习上来呢?有效的办法是,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教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比如一位教师讲授唱名时是这样做的:把多颜色的唱名卡贴在黑板上,老师在琴上弹出一个音后,同座位的两个同学迅速上前将听到的唱名卡取下,看谁又快又准确。在训练学习认识音的位置(高音)时,每教一个唱名就运用柯达伊手势教学法,帮助学生记住唱名及它们之间的音高关系。同时组织学生一起做“小音符找家”的游戏,把事先准备的多种颜色磁铁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弹奏音的顺序,一个个上来将磁铁贴在相应的五线谱上(即找到家),用柯达伊手势带领大家齐唱自己贴对的音。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充分享受体验的快乐。
一位老师在同一年级两个平行班上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在甲班上课时,她在音乐室的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玻璃瓶、盛水的碗、筷子、风铃,等等,请学生自由去体验、感受,结果学生很快认识了打击乐器的特点。有的小朋友还发现了碗里盛的水不同,敲出来的音也不同。他们没想到生活中有这么多东西和音乐有关,还向老师提出许多问题,如能不能用风铃做成一个乐器。在乙班上课时,她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让学生端坐在位子上,拿出双响筒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如何演奏,然后布置了与甲班一样的作业,即自制一种打击
乐器,可以用空易拉罐装上勺子或者塑料瓶装上米粒。结果甲班交上来的除了教师提出来的这两种外,还有用铁丝把啤酒瓶盖串起来的“串铃”,两个废旧自行车铃用绳串起来的“碰铃”,风铃加铝条、小铁棒做成时“三角铁”,等等;而乙班交上来的只有老师提出的那两种。可见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不同,其结果差异非常明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学生的身体性参与,要求学生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悟,让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充分享受到体验的快乐。
三、音乐意境要配合学生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
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音乐,鼓励学生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和想像,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通过欣赏音乐来引导学生进行动作、语言、画面的联想,也可以通过动作、语言、绘画,让学生进行音乐的联想。多种多样的活动会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显得生动活泼。教师还可以为学生选出一些有风格特点、节奏鲜明的乐曲(如进行曲、舞曲)来欣赏,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敲击拍子,跳出优美的舞姿;还可以给学生欣赏音乐情景故事《狮子、猴子、小鸟》,借助小动物的情节,引导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故事的音乐中随意地模仿狮子、猴子和小鸟等小动物的动作,学生非常有创意地用不同的头饰装饰自己,生动形象,活泼可爱。这对学生今后的语言交流、智力发展大有益处。
又如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春之声》,让学生反复倾听,鼓励、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在音乐气氛中寻找春天的感受。学生们有的说听到小鸟飞来了,有的说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了,有的说看到小树发芽了……与此同时拿出相应的乐器,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乐器
上敲奏试听,寻找音乐里的音色进行伴奏。这些音乐意境的创设既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又帮助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充分展开自由想像。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而音乐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通过聆听音乐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四、努力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的课堂氛围。
1.师生互动,应以学生自主
学习为主。在新课程的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以及感受音乐的习惯。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学习、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即使在小学一年级也要体现这一理念。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中,首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让他们注意到身边的各种音源、乐器、音响、音乐,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模仿,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在学习歌曲《过新年》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用舞蹈、打击乐为歌曲伴奏等形式,师生同乐,喜欢怎样跳就怎样跳,愿意怎样伴奏就怎样伴奏,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下学习音乐,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2.通过指导学生对音乐进行表演,使其得到合作的体验。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合作表演中,不仅需要熟练的技能技巧,更需要表演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在日常音乐教学中,也应该经常通过合唱、乐器合奏、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对学生的合作训练,尤其是一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表演时要让学生仔细体会与老师、伴奏音乐以及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配合,让学生通过表演,切身体会“合作”的真谛。
3.通过游戏活动来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的想像、创造性思维均比平时活跃。如在一年级新教材第三单元第四部分《音乐探宝》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想像火车正在奔驰中的节奏,想像这列火车由远方开来,引导学生用节奏及力度对比,来体现这一想像中的情节,然后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各种感觉器官的活动,充分运用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来体现火车途经各站的情景。经过这样处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个个躍跃欲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司机、列车员、乘客等各种角色,使游戏更为形象,富有真实感。最后放手让学生试着把这列“火车”自由地开出教室。学生不仅在“玩”中认识、体验、创造音乐,同时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像能力,达到我们新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