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一场期待中的变革

2004-04-30 05:22白宏太
人民教育 2004年24期
关键词:守则思想道德德育

白宏太

因“需要”而被“重视”

中央8号文件出台、国家领导人讲话以及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兴衰的头等大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还很少像现在这样受到如此的重视!

3月,全国各大报纸同时在头版重要位置,全文刊发了随后被称为“中央8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当日社论评价说,这是“我们党贯彻十六大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教育部调研,要求教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求真务实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5月,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更是从事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四个确保”,进一步强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

各有关部门迅速做出积极反应。4月底,教育部党组决定,调整今年工作重点,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团中央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团组织将集中精力办好“校园净化工程”、“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共享成长”主题交流活动等11件实事。公安部、文化部、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等相继响应……

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推出相应行政举措,其中不乏务实之举。北京市提出18条实施意见,凸显首都特色和奥运战略;重庆市委、市政府重点从家庭教育、德育评价、人员配备、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推出70项举措;河南省从优化育人环境入手,实施“四项工程”……

这样自上而下的重视,绝不仅是一种姿态,也绝非是一时之需,更多是基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对当前社会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判断。正因如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引起全社会广泛而深入的关注。借助这个话题,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再次迫切地摆在人们面前。

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共同的关注与思考,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找寻一条长期有效的途径,进而为中国教育找寻更为科学的发展道路。

新变化酝酿德育变革

闪烁着教育新理念的德育实践,集中反映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面貌,从整体上催生着一场德育变革。

实际上,“未成年人”这个关键词,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召唤与期盼。它召唤着除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以外的更多“成年人”来关注教育、思考教育,也期盼着由此使“未成年人”的教育呈现出新面貌。

因此,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成年人”究竟为“未成年人”做了些什么?回顾中央8号文件颁布以来各地的实践,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现象,仔细品味,让人不胜欣喜。

欣喜之一:博物馆免费开放—教育环境的拓展。

自今年5月1日起,根据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要求公共文化设施加大开放力度的通知,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相继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免票。

博物馆这个原本属于公共教育资源的地方,长期以来一直因为“门票”这道槛儿,让未成年人望而却步。它的免費开放,不仅让广大未成年人有了更多活动场所和更多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而且体现了更多社会部门对教育的真正关注和重视。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由学校来唱“独角戏”,也不是在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里进行,需要全社会的紧密配合,需要让未成年人在社会大环境中去获取成长的营养。博物馆免费开放带来了“博物馆热”,一些博物馆如今一天的接待人数就相当于过去全年的接待量,某地的学校还尝试把课堂搬进博物馆。

从社会关注教育的角度看,博物馆免费开放也许仅仅是一小步,但它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姿态。在现阶段,我们需要更多地为未成年人开辟有益的活动场所。

欣喜之二:未成年人参与教育立法—教育方式的更新。

今年9月,在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员会的专题座谈会上,两位学生代表首次参与立法讨论,为《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建言。

相比于建言的内容,这里更重要的是参与这一举动。让未成年人在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立法中有知情权和参与权,这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教育态度或方式上的变化。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过去更习惯于以说教的姿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们。这不仅造成了我们与未成年人的疏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流于形式。

面对今夭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的未成年人,我们开始注意调整教育的方式,用倾听代替说教,用引导代替管制,用体验代替灌输。这种平等的、尊重的态度使我们与未成年人之间由更多的对立走向融合,它不仅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学校教育中,而且开始向社会延伸。

欣喜之三:让民族精神浸润学生心田—教育内容的明确。

9月,伴随着新学期的脚步,一个民族延续千年的文明和不朽精神,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题。无论在课堂上、在校园广播和校园网中、在黑板报和橱窗内,还有城乡街道社区,都在讲述着这同一个主题。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教育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强调的核心内容。今年4月,《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颁布,每年9月被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浓厚而热烈的教育氛围在校园内外弥漫。北京的学生在中华文化园召开主题班会,到抗日战争纪念馆做导游,感受民族精神熏陶。辽宁的学生以杨利伟、任长霞等新时期英雄人物命名班级、中队,学习和继承英雄精神。河北的学生将采集于革命圣地西柏坡、象征革命传统的火炬,传遍狼牙山、冉庄地道战遗址等英雄的土地,弘扬革命传统。云南省各中小学以家乡历史为主题,举行报告会、研讨会、作文竞赛,增进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

在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夭,明确地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精神是让我们坚强挺立的脊梁。而怎样让今天的青少年去感悟它、继承它、弘扬它,是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任务。

欣喜之四:新守则彰显以人为本—育人目标的重构。

“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专心听讲”、“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同学”……每个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都不会忘怀《中(小)学生守则》中的话。这些简明而平实的要求,引导和规范着我们的成长。

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守则和新规范已于今年9月1日起执行。

我国上一次发布《中(小)学生守则》是1981年。20多年来,中小学生面对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原有守则及规范除旧布新,增添反映新时代风貌的内容,可谓正当其时。在新守则和新规范中,分别增加了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毒品等内容。将中小学生守则合二为一,则反映出目前我国青少年心身发育提前、衔接紧密的特点,更符合道德教育的规律。

以人为本,是新守则和新规范的突出特点。它以更亲和的姿态,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切实可行的育人目标,是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值得注意的是,修订守则是在中央8号文件发出不久,充分显示了教育部门调整育人目标的努力。

欣喜之五:“班主任专业化”备受关注—教师角色的转变。

今年8月,本刊精心编辑推出了《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专辑》,重点以案例形式介绍了广西柳州市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经验,一时间引起广泛关注,在各地掀起研究和改进班主任工作的热潮。

“班主任专业化”这一理念是否成熟,还需继续探讨。关键是,面对新形势下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开始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有了新的思考。在教育日益趋向于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时,教师必须对自身价值有清醒的意识。

怎样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进而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体验到身为人民教师的光荣和神圣。

值得欣喜和注意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之所以特别提出来,是因为它们从整体上反映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的新动向,这或许也就是今后德育工作改革发展的走向。

因遗憾而更加期待

道德教育的改革历程漫长而艰苦,欣喜的背后掩不住的是些许的遗憾,这让我们更加期盼德育改革的美好明天。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被如此重视,某种程度上正说明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对德育工作机制全方位的思考和把握,更需要在不断反思和否定中有所突破和创新。

那些闪烁着教育新理念的探索和尝试固然让我们欣喜,而由于长期以来观念与意识落后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让我们在遗憾的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更多期待。

首先,德育活动缺乏新意,形式呆板陈旧,仍是一个突出问题。我们在强调让未成年人参与道德实践,增进道德体验的同时,又不得不看到,我们的德育活动,无非是看几部革命影片,听几个革命故事,扫扫马路,帮助一下孤寡老人,或者走马观花地去一次某某纪念馆。这样缺乏艺术性和创造灵性的活动,很难激起未成年人的情感共鸣。即便是在“博物馆热”的背后,仍暴露出展品单一、展出形式死板、解说词说教味太重等问题。因此,怎样以更生动鲜活的形式来吸引未成年人参与的积极性,这才是增进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其次,未成年人没有太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德育活动无从开展。一方面,由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缺乏明晰的界定,学校为避免意外事故,尽量减少教学以外的活动,甚至学生在课间也只能在教室里活动;另一方面,面对严峻的升学任务,学生仅有的一点课外活动时间,也常常被教学占用。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活动自由都没有,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权利只能是空谈,德育更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教育评价改革的滞后,己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某地教育行政部门为给学生“减负”,发出严禁补课的政令。出乎意料的是,不仅学校不理解,家长也不赞成。因为在考试成绩仍然是主要评价标准的状况下,德育与智育必然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其结果是,德育只能在智育的夹缝中尴尬地进行。甚至是在一所德育工作成绩斐然的学校,我们仍听到学校领导这样说:“学生学习紧张,德育不能跟教学争时间。”言外之意,德育的目的,还是为了智育。

第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有长效机制。今年9月的首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把各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推向一个高潮,教育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响应,其中也不乏新的创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地方,9月一过,人们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热情也逐渐回落,向上级交一份总结就算了事。这不仅是有悖于民族精神月设立的初衷,也是有悖于道德教育内在规律的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教育不应是一种短期行为,怎样使之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长期保障机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欣喜也好,遺憾也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正在探索中艰难地前行。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对笔者表达了这样的愿望:“目前新课程的改革已在全国如火如茶地铺开,我们的德育,也需要来一次这样的改革。”诚然,思想道德教育需要这样一次从理念到行动、从形式到内容、从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我们满怀喜悦地期待着,德育的大变革快点儿到来!

猜你喜欢
守则思想道德德育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现代人守则:昏死之前请把手机格式化
花花世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养成之我见
做好祖父母的九条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