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得失

2004-04-30 04:24孙艳霞
人民教育 2004年22期
关键词:寄宿制农民农村

孙艳霞

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它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也给农村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矛盾。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透视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得与失。

一、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利弊分析。

(一)布局调整成绩斐然。

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后,一批“袖珍”学校被撤并,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提高了办学效益。主要表现在:

首先,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调整前的学校基本上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限的资金过于分散使用,难以形成规模办学效益。学校合并后,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用来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如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3年共撤并学校83所,减少教师563人,年节约工资600多万元,减少危房改造资金2200万元。再如我们调研的西南某农业县,布局调整中撤并学校40余所,精简教师865人,每年节省工资性财政支出 300多万元,维修费减少60万元,节省下来的这笔资金基本能满足消除该县学校危房需求。

其次,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调整前,由于缺少教师,有的学校只能开出语、数两门课,甚至是一个教师包全年级的课程,没有专职的英、音、体、美教师,许多学生从来没上过音、体、美课,更谈不上享受什么优质教育了。部分农村教师为了赶集或干农活,自己随意调整上课时间等。调整后的学校优先聘用优秀教师,辞退不合格教师,优化了教师队伍。

第三,农村寄宿制学校得以发展,这解决了农村学生每天走十几里路上学的困境,给农村孩子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通过学校里的集体生活,农村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更容易养成现代社会的文明习惯。如很多农村孩子在学校养成了刷牙的习惯之后,回到家里也要求父母刷牙。

第四,村小合并后,减轻了村社办学的负担。农民不必再为改善村小办学条件、修缮校舍、添置设备等集资和投工投劳,孩子住校也让父母有了更多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二)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客观、认真地思考。

第一,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承担的教育成本。

表面看来,农村学校战线缩短后减少了教育经费开支,农村教育成本似乎下降了。实质上,对那些因学校被撤并而被迫转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教育成本却因为布局调整而增加了。因为学生需要到更远的地方去上学,比起从前,农民现在需要额外再支出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承担学生走读带来的安全风险等,加大了贫困家庭的负担。我们在西南某县调研时,一位农民估算了一下:“孩子住宿费一个学期要100多元,再加上行李、伙食费和车费,一个孩子一年要多支出近500元。”如果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对当地农民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农民根本承担不起。

第二,部分地区布局调整缺乏科学规划。

有些地方把撤并学校当作财政甩包袱的手段,将布局调整单纯地等同于砍学校、减教师、减投入,甚至硬性地提出什么“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工作目标。盲目撤并后,由于缺乏配套设施建设,一些被撤并的教学点不得不重新恢复。事实上,各地区人口密度不同,东部地区人多地少,西部山区地广人稀,统一用2.5公里的服务半径作硬性指标来撤并学校并不适宜。

第三,农村布局调整资金短缺。

我们调研时发现,有的农村学校缺少资金,无力进行布局调整,他们或者等待没有生源时自然消亡,或者再次背负巨额债务扩建学校。农村学校的撤并涉及到许多事情,如接收学校要容纳更多的学生、配备更多的教室、教师等问题,上级政府下拨的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的使用缺乏透明度,很多都被挪用发放教师工资或另作他用,往往落不到农村学校手里,使得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举步维艰。

第四,调整后农村学校出现班额过大的情况。

布局调整后,大多数农村学校都没有新增教室,只能在各班再安插更多的学生,导致班额过大。如我们调研的西南某县,在44平方米的教室内,最大班额为78人,最小的也有42人。学生年龄小,人数又多,教师教学非常吃力,因材施教根本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

第五,农村寄宿制办学不够完善。

目前,农村学校的寄宿制与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很大的差距,亟待完善。首先是食宿条件差。农村学生住的是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大通铺,吃的是从家里背来的干粮和咸菜。其次,没有专门生活教师。结果在农村也衍生了家长“陪读”现象,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再次,交通、安全和学生管理等问题不容忽视。调整后,学校离家远了,山区孩子上学翻山越岭,远的要走上几个钟头,既浪费时间又不安全。我们在东北和西南调研时都发现了很多因布局调整而辍学的学生,上述种种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迅速有效的解决,布局调整有可能成为导致辍学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六,学校撤并后的遗留资产成为巨大的教育浪费。

调整后的学校机构不复存在,学校剩余财产也就无人管理,校舍逐渐破损,教学设施严重流失,学校资产被私分、乱用,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许多农村学校变成了养鸡,养猪的场地,还有的成了木材加工厂,更有甚者把被撤并的小学卖掉来还村里的外债。

第七,对乡村社会来讲,农村学校代表着现代社会的文明,随着学校在村屯的消失,村屯社区文化将失去载体,留给农民的将是更多的文化空白和文明缺失。

二、完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对策建议。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全局。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1.建立布局调整专项资金.

农村义务教育属于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建议政府在布局调整政策和资金方面用不平等的手段来实现平等原则,对农村学校进行特殊照顾,而不应将布局调整的教育成本转移到农民身上。如可以调配专用资金建造教学楼、宿舍楼,购置教学设备,使农村学生也享有整洁的校园、卫生的食堂、干净的饮用水、安全的宿舍,等等。

2.学校撤并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学校布局的调整并非相邻学校的简单合并,新学区半径的确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教师定编、地理位置特殊性、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不能硬性规定生源不足多少就一定撤并。地方财政困难,不具备调整条件的,不要急于推行。特别偏远不能实行寄宿制的地区,宁可适当延长学制,派专门教师通勤任教继续保留教学点,也不能盲目撤并。使调整后的中小学布局既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3.做好学校撤并后的资产安置工作。

首先要确定农村学校的产权,该归村民集体所有的就归村集体,应当归国家所有的绝不允许流失。应将大量闲置的校园合理利用起来,如改成幼儿园、农村社区文化技术活动中心、德育活动基地等。

我们调研的东北某农业县,利用被撤并学校的旧校址建立了县中小学生劳动技术培训中心和园艺基地,基地建有蔬菜、苗木、养殖等八个示范实验区,对学生和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科技示范,既有效利用了资源,又对全县产生辐射作用。还有西南某县,将撤并后的职业学校改建为全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对学生进行环保、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4.解决农村学生寄宿、交通、安全等难题,保证学生学习活动不受影响。

建议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建设农村学校学生宿舍的同时,免收住宿费,水电费也纳入学校公用经费中,伙食允许学生以米代费,建立寄宿制学校的蔬菜基地,解决学生吃菜难问题。为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的学生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对学生食宿进行照顾。购置与寄宿制配套的交通工具,免费接送学生,或者建立学生上学(放学)路队制度、教师护送制度、寄宿学生护理制度等,解决好学生的交通、安全和管理等问题。

5.创办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同地区的小学和初中合并,既节约资源,学生上学又不会太远,还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

6.布局调整中要处理好教师间的收入差别,协调新老教师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师工作環境,避免学校撤并过程中教师的流失。

猜你喜欢
寄宿制农民农村
耕牛和农民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农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