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策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时代性课题,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实践诉求与内容、规律和目的。从整体上看,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群体的能力,但群体由个体组成,其重点与起点是一个个党政干部的个体能力,是他们执政能力的汇总。而在个人的执政能力中,各级执政领导者的是否称职出色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或者说他们是否是领导人
才往往举足轻重。因此,探讨如何充分开发领导人才资源,总结这一方面的经验教训,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党的执政能力的载体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
所谓执政能力,主要是指执政者为实现国家意志,而有效运作政权的知识、技巧、方法、经验等主观因素在执政实践中的外在表现,也即他们正确操作政务的实际本领和能量。特别在现代宪政国家,执政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重大责任,能够有效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保证与促使整个民族繁荣昌盛,对执政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存在极大的挑战,并非只是随心所欲实行强制的简单行使权力问题。所谓领导人才,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泛指具有较高领导素质、可以有效进行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群众利益的领导活动的领导者,包括成功、正确领导国家和社会活动的各级各类执政者。
执政是一种典型的领导活动。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包括代表一定组织的个人来执行实现一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对国家与社会负责。因而,从执政实践对执政主体或载体的要求这一视角看,执政能力建设主要内容之一,其实就是使执政者成为领导人才,是一个领导人才资源开发的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各级政务活动的领导者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素质和水平、不是领导人才,不对他们进行培养、提高以及加以妥善的使用和管理,执政能力建设显然就是一句空话,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在于“不断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但具体到每一个党政领导干部身上,这五个执政能力其实属于领导人才的眼光、见识、谋略与胆识等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具备或不断增强、发挥执政领域领导人才所应有的敏锐眼光、清醒头脑、聪明智慧、冷静果断以及相关的政治和法律知识。反过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有了这些能力,结果就必然从根本上保证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因果关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不言而喻的,勿需多言。
二、开发领导人才资源是新历史时期执政的迫切要求
开发领导人才资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历史时期,尤其在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中,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世纪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从直接意义上讲,都与执政领导人才资源的开发,也即如何鉴别、培养、造就、选拔、使用、管理他们息息相关。如果把我国社会经济比作隆隆飞奔向前的列车,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机车与轨道。没有性能良好的机车与轨道,列车随时都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建国以来,我们在执政中曾经发生在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内容判断上的重大失误,损失惨重,至少还要一百年时间的挽救。今天,当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党的执政能力实际上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例如,如何对待处理已经严重失调发展的城乡、地区、贫富差别,以及经济与社会文化事业;如何扭转经济发展中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大污染的粗放增长方式;如何改变人口基数巨大、素质低下、结构失调的无情现实。还如,怎样加强市场监管,有力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给群众的吃穿住以一个基本安全;如何搞好社会管理,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使小偷日多、教育乱收费、黑社会势力猖獗等受到明显遏制;如何尽量减少流行疾病爆发、水火灾害、地震干旱、贪污腐败、集体上访等事件的损害。还有在国际关系中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等等。在民主高度发展、信息高度透明的当今之世,一有差错都将造成严重后果。
江泽民同志于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与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随后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也接着强调:“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国以才治,业以才兴。十六大和江泽民同志的论述,可谓高瞻远瞩,切中要害,抓住了我们求富强、图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三、我国领导人才资源开发滞后对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
对于开发领导人才资源、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应该说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但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和干扰等原因,对于这一资源开发的重点内容、方法手段、成效基准等发生过很大的误差,进而对执政能力建设及其相应的各项实际工作造成了相当不利的影响。
这种误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忽视领导人才的主要标识,也即他们本身的特殊性,有的时候甚至与政治觉悟、政治理论、文化程度,或者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能等问题混为一谈。比如,以为领导人才就是“阶级斗争觉悟高”、“路线斗争觉悟高”;培养造就领导人才主要就是学好政治理论问题,其实就是认为只要政治立场先进、有政治理论水平就行。还如,有时又实际把有无文凭和学历高低与可否担任、担任什么领导职务划等号,似乎学历高、有专业知识就可以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就自然是领导人才。近几年有些地方在提拔晋升领导干部时,对高学历、高学位等高看一等;竞争上岗中其实以文化知识作为主要标准,甚至简单地把博士、硕士学位与处级、科级职务直接挂钩等,就是相当突出的表现。直至目前,许多党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其实还是政治理论,不少干校培训的侧重点仍然以相关业务知识为主。
结果,使许多同志走上党政领导岗位后,尽管具有进步的政治觉悟,很高的文化程度,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作愿望,但仍难以很快地适应工作要求,局面总是不能较快打开或有明显改观;遇到一些复杂、紧急的问题甚至手忙脚乱,不能发挥出应有作用,不能很快进入领导角色;实际上只好边学边干,成为领导人才其实主要还是靠自已去努力学习、体会、领悟。最终,不仅不利于工作正常有效地取得进展,而且也表现出我们的领导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一直处于相当落后原始的状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完全适应新历史形势的需求。
四、开发领导人才资源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要点
成为领导人才是领导实践对领导主体的最高要求与表现。反过来,领导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就必然对党的执政能力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事实无不表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高低,执政状况如何,实际上取决于领导人才资源开发的以下三个内容。或者说开发领导人才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三个战略要点。
1、保持先进的政治立场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政治是灵魂,是统帅”这句话,现在仍然没有过时。领导者有了政治觉悟、能够站在先进的政治立场,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会以社会和人民利益为重,处处出以公心,不谋私利,努力工作,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真正承担起领导的神圣职责,带领群众不断走向幸福与光明。这是一个人成为领导人才的前提或先决条件。否则,即使能力再强,水平再高,能量再大,也谈不上是什么人才。因为他们对社会和人民不仅毫无益处,甚至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与浩劫。像历代的野心家、阴谋家等反动统治者,他们之所以是社会黑暗、动荡与落后的罪魁祸首、元凶首恶、千夫所指,不是因为没有本事,而是处处与人民为敌,倒行逆施,逆历史潮流而动。
2、具备和提高领导素质。由于领导活动(当然包括执政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领导人才具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具有什么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从领导实践的主要要求看,除了先进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外,再就是其职业性的特殊素质与能力要求了,即领导者身上能够适应并反映所有成功从事领导活动共同性要求的因素。它们集中表现在领导者所应该独具的内在素质——领导素质上,也即他们身上那种能够在领导实践中产生良好效果的习惯态度、心理定势与悟性直觉。这是他们有关领导活动的知识、经验、才能以及相应品行、个性、气质等因素的凝结和升华。这也可以说是领导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主要标志。其内涵主要反映在知人善任、远见卓识、多谋善断、气量恢宏、人格有魅力等方面。领导实践、特别是执政活动对领导人才的普遍性专门要求尽管呈现的形式纷繁复杂,说法各不相同,但都没有、也不会超出这些范畴。
3、拥有与增强个体执政领导能力。领导素质包括领导能力,包含领导能力的升华。党的执政能力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党政干部执政能力的汇总,并通过他们每一个人的能力表现出来。离开特殊就没有普遍,离开个体就没有整体。党的十六大虽然把执政能力归纳为五个方面,但进一步领会,还只是提出了全党执政的宏观性和普遍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问题。而从执政活动对执政主体、特别是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个人的能力要求看,他们的个体执政领导能力起码应该表现在这样12个方面:辨才用人能力、战略思维能力、运筹谋划能力、果敢决断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监督控制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凝聚激励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与公众形象塑造能力。
五、开创领导人才资源与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局面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们党虽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执政时间和经验,但如何通过有效开发领导人才资源、加强自己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应付新历史时期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还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从总体上讲,应该进行理论和体制创新,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手段,把我国丰富的领导干部资源转化为丰富的领导人才资源,再进一步根据执政的需要把其中的领导能力加以充分的发掘、培育、提高、发展与完善,以及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具体则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树立领导人才的科学理念。行为是意识的产物。正确的行为有赖于正确思想的指导。充分开发领导人才资源,首先也应该勇于更新过去对领导人才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明确树立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观念,在强调政治条件、精神状态和有关业务知能要求的前提下,把包括领导能力在内的领导素质作为领导人才的主要标识,弄清领导素质与政治、与学历文凭、与专业知能等问题的联系及区别。这是领导人才资源开发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假如连什么是领导人才都没有搞清楚,或者缺乏共识,就谈不上正确地对他们进行鉴别、使用、培养、造就和让他们发挥作用了,也谈不上什么有效地开发其他资源,更谈不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了。
二是尊重领导者成才的客观规律。事实证明,领导人才的成长和涌现,主要是领导素质的提高,除了必要的基础性知能的教育培训外,还有赖于领导实践的长期锻炼和领导者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是一个简单短暂的“学艺”生涯,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学会一两个什么绝招上,或者记住几句什么名言上;而是一个较长时间主客观反复汇融升华的“悟道”过程,从而逐渐养成上述那种反映领导活动职业性特殊要求的良好习惯态度、悟性直觉与心理定势。
三是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质量。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单位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作用在总体上并未完全发挥出来,离实际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致使不少学员反映收获不大,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认为不过是“学学词,串串门,认认人”,是建立“关系网”的好机会;有的视培训学习为形式主义、甚至负担,是不被重用或闲置的征兆。解决好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则与方向在于提高学员参训的兴趣,增加培训的吸引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具体措施方面则应该尽快组织编写有关领导素质和执政知能方面的教材,并注意结合时势、实践的动态及时调整更新;在培训中要争取开设更多的选修课或选择性讲座,让学员有更多的选择;勇于大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运用案例分析、模拟练习与现代测评等培训方法;同时真正做到学用密切结合,把培训学习的成绩真正作为使用的必备条件;并及时安排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特别是那些只在“家门和校门”之间往返过的年轻教师,到实际工作中去进行挂职等锻炼。
四是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的个体执政能力测评指标体系。从执政的实际情况可知,执政的水平、质量、效果,主要取决于执政能力。而执政能力不仅有内容、形式、范畴的区别,而且在实践中还有要求、标准、适用性等不同。比如,应变能力与调控能力、决断能力与筹划能力、沟通能力与组织能力等,应该用哪些标准、怎样运用这些标准去衡量,都要联系绩效进行正确测评,作出科学评估,否则,谈执政能力建设也还是一句空话。过去,我们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能力问题,不是没有要求、没有考核,而是大多倾向政治性原则性,近阶段则多简单地以“政绩”论英雄,唯GDP论,且方法手段多显封闭粗糙。
五是整合各类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资源。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作,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一支颇有实力的数万人的教职工队伍,拥有校舍、图书等规模可观的设施设备,并还在不断投入和加强之中,这是一件大好事。但从整体上看,这些软硬件资源的自身结构与配置还不够合理,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为了提高培训的效率效益与质量,更充分开发领导人才资源,更好适应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应该针对以上长期存在的问题,对各级各类党干校与一些培训中心进行一次强有力的整合;实行党政融通,条块统筹,做到明确要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