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弯山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升领导者能力。党的执政能力,指的是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社会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领。这种执政能力不是单一的指标,从其思想理论形态看,表现为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强烈的执政意识:执政能力的实现主体是党的各级组织、各级领导集体、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执政能力的依托载体是党的领导体制、制度体系和健全有效的机制,因此,党的执政能力是由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和执政资源及执政主体等要素构成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领导者是执政能力的主体,是系统的主要要素。虽然系统的功能不是要素的机械相加,但系统论表明,“系统质”、“整体质”与“要素质”特别是主要要素的“要素质”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整体质”首先取决于构成系统的“要素质”。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核心是干部队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最重要的是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能力。领导者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党执政能力的高低。领导者能力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就提高。领导者能力没有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也就无法提高。离开了领导者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就无从谈起。
我们领导干部队伍经过不断地建设,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他们年纪轻、文化水平高,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领导能力,特别是五项能力,还存在差距。从我们对300名正处级领导者和300名大型企业中层领导干部的能力问卷、能力测量调查得出的结论来看,目前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与承担的任务还不够适应,有待提高。
首先,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认为,当前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与承担的任务还不够适应。有52.5%的领导者认为“当前领导干部的能力与承担的任务”“基本适应”,35.5%的认为“基本不适应”,“很适应”与“很不适应”的各占1%。而被领导者对领导者能力的评价相对较低,“基本适应”与“基本不适应”各占50%,反映了被领导者对领导者能力要求较高。也表明领导者自我评价较高,自我感觉良好。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评价综合起来看,当前领导干部的能力与承担的任务处于“基本适应”与“基本不适应”之间,可以用“不够适应”来表达。这一结果说明,当前领导干部的能力与承担的任务并不是“差距甚远”、“很不适应”、“基本适应”、“能够适应”、“很适应”等。
其次,领导者较缺乏领导能力基本知识。例如,“能力指的是什么?”,回答正确的只占11%。
再次,领导者现有的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用“能力测量表”对领导者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测量。正处级领导干部4项能力结构是:学习能力,P值33以下为3%,P值34—60的也为3%,P值61—90的为 35%,P值91以上为59%;管理能力,P值33以下的为3、5%,P值34—60的為2、5%,P值61—90的为29、5%,P值91以上的为64、5%;领导能力,P值33以下的是56%,P值34—60的是40、5%,P值61—90的为3、5%,P值91以上为0;创新能力,P值33以下的为27、5%,P值34—60的为45、5%,P值61—90的为24%,P值91以上只有3%。P值是个排名值,是一个百分数,其含义是比百分之多少的人高。P值为33,表明能力比33%的人高,反过来就是说,要比67%的人低;P值为60,表明能力比60%的人高,比40%的人低;P值为90,表明能力比90%的人高,比10%的人低。上述数据表明,领导者的学习能力比60%人强的有94%,比90%人强的有59%;管理能力比60%人强的有94%,比90%的人强的有64、5%,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很强,特别是管理能力非常强。而领导能力低于60的占96、5%,低于33的有56%,领导能力很不理想。创新能力低于60的占73%,低于33的也有27、5%,创新能力比较低。
当前领导者能力与承担的任务还不够适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有:
一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这些领导者求学时期,我国进行的是应试教育。教师因考施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左右着教学。在智育上,注重知识教学,轻智力培养。在知识教学上,是上面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背什么,教师学生围绕着试卷转。结果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缺少创新能力。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和弊端,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凸现出来。领导者从小接受应试教育,而且是佼佼者,成为领导者后,自然其学习能力很强,创新能力缺乏。
二是领导体制的限制。制约领导者能力发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1%的领导者、80%的被领导者认为是干部体制,12%领导者、10%的被领导者认为是领导环境,这个体制、环境指的是什么?领导们认为,就是小平同志说的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作风。主要表现在重大问题决策上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这方面的改革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以,时至今日,领导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有的还相当严重。如,一些领导班子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家长制、一言堂、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依然存在;副职多,每人分管一二个处级部门,他们被当大处长用,处长当小处长用,有的甚至当办事员用。受传统政治文化负面的影响,有的领导不允许下级领导超过自己,不允许有不同的思路,否则是大逆不道。因此,正处级领导不需要创新,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久而久之,导致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的弱化、缺失。
三是岗位职能的反映。领导与管理是两种各自独立的社会控制行为,为同一个行为主体所并用,它们既有各自的适用领域,同时也是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领导与管理的不同,在于领导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正确地做事;管理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而领导则是一种以非强制性为特征的影响力。毛泽东曾颇为精辟的议论道,所谓领导权,不是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让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管理为专业职能,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管理人员是一个专业的管理阶层,管理的本质和基础是执行任务的责任。机关部门的中层,虽然是正处级单位,领导与管理的职能并存,更多的履行管理的职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决定了这些领导者的管理能力很强,领导能力较弱。
我们采用另一《能力测量表》对他们的潜在领导能力进行测量,其结果是领导者不愧为领导者,有18%是天生的领导者;不适合领导别人者只占1.5%;介于领导者和跟随者之间的占80.5%,也就是说,98.5%的领导者具备了心理基础,经过后天的学习、实践领导能力是能够提高的。因此,只要加大后天的培养力度,他们的能力就能不断提升。
首先要强化领导能力培训。在认识上,要解决一个误区,认为领导能力全是在实践中提高的。其实学习是提升领导能力重要的一环。因能力指的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能,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需要的心理特征。领导能力,是指在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指导下,完成某种领导活动所具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作为个性心理特征,领导能力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其核心、起决定作用的是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领导方式。思维方式,如恩格斯所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而且也只有掌握了能力理论,实践中才能由自发变为自觉,实践过程中能力才能提升得更快。在培训理念上,要围绕提升领导者的能力开展培训,由传授、更新知识,理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向运用新知识、创造性贯彻方针政策的转换。在培训内容上,围绕提升领导能力来设置教学内容。调查中领导者、被领导者都认为当前最需要树立的新意识是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最急需补充的知识是领导科学和法律知识。根据这一要求,要不断地拓展教学内容,要增加领导科学和法学的份量,把能力特别是领导、创新能力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当前围绕提高领导者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设置教学内容。在培训方式、方法上,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化,即由传授理论向运用理论转化。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C培训向E培训的转变。用素质、能力教学取代原来的知识、应试教学。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实行互动式的教学。在考核评估办法与标准上,由考核知识掌握向考核学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转变,以领导干部的能力是否提高、以及提高的程度来衡量培训的效果。
其次是选拔领导者要进行能力测量。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在坚持“四化”方针,体现德才兼备原则前提下,必须突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处理问题表现出来的领导能力。能力是可以测量的,领导能力测量是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科学依据。要把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在选拔过程中要增加能力测量这一环节。虽现有测评存在弊端,可以不断加以克服、完善。如采用系列方法对被测试者是否胜任某一领导岗位要求进行综合评定;采用菲德勒LPC量表测量领导者的领导作风与外界环境的匹配程度;对新选拔任用领导者的能力进行群体离散度分析;试用期结束时,结合干部实绩考核,根据实际情况再次测定领导能力的高低等。
再次是到重要领导岗位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锻炼是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的又一途径。干部进行实践锻炼,目的是要通过实践,让干部熟悉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养成良好作风,从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据这个目标,精选锻炼路径,要让干部到重要的岗位上任职锻炼,特别是让他们在基层任正职,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不委以重任,让其从事一些无碍大局的工作,使锻炼干部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能力也不能提高。为解决好干部实践锻炼中存在的形式化和功利化问题,下派干部应改挂职为任职,不限定时间,不许愿提拔,与基层干部平等竞争。只有在实践中练就了真功夫、真本事,提高了能力,得到了群众认可,才能回机关或提拔使用。
最后是进行领导体制的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数字化领导时代,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有利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扁平化、多维式、开放式、动态化、自主化的“现代组织结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能力本位”的时代,市场竞争实际上也是能力竞争,有能力才有晋升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追求的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地去学习,去创新,去提升能力。这种以知识化、市场化为取向的“能力本位”人才开发体制,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掘,个性得以伸展,价值得以体现,组织的领导效能也得以充分实现。尤其是在这种网络状的组织结构体制下,各级领导者、每一个领导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都是决策的执行者,每个领导者的领导能力都能得到发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