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依凡
本文把大学趋向非规范、非道德、非健康、非自律,甚而偏离大学组织本质属性的不良现象、不良行为且有"蔚然成风"之势的状态,称之为大学庸俗化。大学庸俗化比学术腐败、教育腐败更为可怕,因为后者目前毕竟属个别或少数现象,而前者则极具普遍性。尤其对我国而言,大学教育责无旁贷地负有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任其庸俗化泛滥,大学将失之文化先进性,更无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学庸俗化现象
本文根据庸俗化行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对大学内部的诸多庸俗化现象作如下归类:
1.官本位倾向
所谓"官本位",即以官为本,以官的利益需要、官的价值诉求为行为取向,惟官是重,惟官是奉,惟官是从,惟官是大。大学究竟是官府机构还是学术组织,这本来是不言自明的问题。遗憾的是,大学官本位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如下:(1)推崇等阶,惟官是重。我国大学过于追求其内部的行政等级,并演化为一种大学内部的价值取向"拜官主义"。如太多的因人设事、因事设位的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官晋爵,不仅行政部门越设越多,就连教学、科研单位也按行政等级设置,仿佛无等级不足以显示其地位、其重要。(2)趋炎附势,惟官是奉。突出表现为"权学交易"。近年来官员读研究生拿学位现象极为普遍,官员求学深造是领导干部与时俱进提高素质的一种手段,应提倡。但他们若利用手中持有的公共权力和资源,非程序地注册入学,并能轻取高学位则不能接受。一些大学包括一些有良好声誉的名校在权学交易中制造出的"真的假文凭",一些大学把象征个人学术水平和学术责任的学术职衔如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等,像厚礼一样赠送给既不能也无精力从事教学科研及学术管理的官员。(3)俯首听命,惟官是从。在高教法赋予的权力范围内,大学领导人完全可以按十六大"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大显身手。然而,仍有不少大学领导人在改革发展中热衷于或习惯于围着上级领导及其部门转,不自觉地把大学相对办学自主权的学术组织纳入官僚体制中,可谓惟命是从有余,改革创新不足。(4)行政至上,惟官是大。尊重大学内部天成的学术权利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大学办学规律的必要体现。遗憾的是,一些大学领导由于过于强调行政权利的作用,将服务职能置换成指挥的权力,因而教授及其群体的学术权力得不到充分重视,办学治校之智慧之积极性未充分调动和发挥,科学民主管理大学得不到很好落实。
2.市侩作风
市侩作风指惟利是图的商人意识、态度和行为方式,为一种拜金主义现象。当前大学最典型的市侩作风就是"学商不分",庸俗功利主义盛行。表现如下:(1)钱学交易。"钱学交易"类似于"权学交易",有钱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文凭学位,授赠教授、研究生导师等学术头衔;让学者为公司及其产品作言过其实甚至虚假的鉴定和宣传;出于收取更多钱财的目的,实行所谓合理的双轨制,如"三独立"的二级学院、网络学院、定向生、在职生、扩招生等;(2)盲目扩招。扩大招生规模本是国民经济发展后为实现教育民主、人力资源开发、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重大国策,但不少大学的扩招积极性并非出于对这一国策的呼应,而是受多收学费这一利益的驱动,导致一些大学无视自己的办学条件,盲目上热门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甚至发展到财经大学开设美术专业、农业大学办音乐教育。师资不够有的靠聘请在读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维持开课,还美其名曰:抓住机遇,做大做强;(3)钟情于办公司及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学班。利用大学的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开办一些技术开发型公司以发展知识经济,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确实有利促进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但是,如果一所大学的所有院系及结构都热衷围墙经济,而不在提高办学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及科研水平等方面下功夫,这就有悖于大学宗旨了;(4)乱收费严重。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在缴纳数量不等的学费后,在教学过程中,如使用各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发放各种证件证书等都要收取费用,从而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昔日庄重的学府渐呈浮躁的"学店"之像,已是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事实。
3.学术行为不良
当前学术中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1)学术上的造假、抄袭、剽窃、粗制滥造。学术上的这些现象,不仅发生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同样在"学为楷模,身为示范"的教师、名教授、名博士生导师中,亦常常东窗事发,让学者们斯文扫地。如由自己稍加指导或授意由学生等人完成的文章上强行冠名或默许冠名,就是一种与身份不符、几近学术剽窃、学术掠夺之嫌的学术不良行为。(2)学术评审的非客观性。由于职称的评聘、课题的评审、成果的评奖、导师的评定等关涉到一个学者的前途、社会影响、名利地位,于是每每在这种时刻泛滥于社会的权钱交易就成为大学里见怪不怪的现象。(3)学术的近亲繁殖。一些大学在职称评聘、研究生导师评聘、研究生招收等方面偏袒本校毕业者。这种师承关系,容易形成学术排外的学术利益小圈子。
4.犬儒现象
"犬儒",泛指玩世不恭的人。大学本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因此,大学是讲究庄重、尊严、神圣、自律并且以此教人的地方。期待在这里找到良师益友孜孜求学以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如果大学失去这些,还是让人憧憬、崇敬、向往的大学吗?曾几何时,社会庸俗之风已经全面侵入大学。如今吃喝风、送礼风、裙带风、麻将扑克风、关系风、小团体等庸俗之风侵蚀着大学原有的高尚和儒雅,如今的大学渐已成为社会世俗现象的大观园。
大学庸俗化的危害
1.偏离了大学的组织属性和办学宗旨
大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社会达致一定文明后,就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这个机构当属大学。大学是学术机构,此为大学的组织属性;探索和追求高深学问、获取和传播真理与知识,此为大学的办学宗旨。大学必须按自身规律发展,不受外界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和干扰,以保证其学术探索过程的独立性及所获知识的客观性。大学的这种性质和宗旨,就决定了大学应当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及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模式。而大学庸俗化的危害性之一,就是大学受治于政治和市场的左右而产生拜官主义和拜金主义,从而难以坚持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必需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偏离了大学的组织属性和办学宗旨。
2.破坏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大学的组织属性和办学宗旨,决定了其必须以教育公平为首要原则。教育民主和学术民主不但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教育目标和学术理想,也是其最高政治追求之一,而教育公平体现了这样一种政治的理想和目标。公平强调的是通过公开机会、公平竞争、公正评价的方法才择优,此即公平的高教活动是保证其效率、促进其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而钱学、权学交易、学术近亲繁殖等,也是一种对教育公平和学术公正的破坏,严重损害了大学的长远利益及效率。
3.损害了大学道德楷模的形象、败坏了学风
早期清华大学的教务长潘光旦先生曾强调:大学的宗旨不只是教人做人、做专家,而且要做"士",即承当社会教化和转移风气之责任的知识分子。因此,即便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学仍以其追求和传播科学真理、树立和严守道德规范的社会形象,被人们视为社会道德楷模。然而庸俗化现象,不仅会传播一种不良文化观并形成一种与大学组织极不相符的不良学风,而且对学生以及社会带来不良的道德导向。
4.扭曲了科学至上知识至上的学术标准
大量的泡沫学术以及学位贬值、职称泛滥等,无不与我们不能坚持应有的学术标准而以权、以钱、以情代"法"有涉。扭曲科学至上知识至上的学术标准,其结果就是蔑视科学、蔑视学术、蔑视文化。
大学庸俗化的致因
大学的庸俗化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根源,阿什比认为,大学主要受到来自市场、政治及大学自身三种力量的影响。这一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富有启示的参照。
1.市场因素
我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尚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其客观存在的局限性、被动性、短期性、功利性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其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如拜金主义、投机取巧心理、犬儒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都会逐步浸透到大学内,对其成员的价值观、道德观及思维方式等产生消极影响。大学作为从政府(或纳税人)无偿取得大量资源的组织,其所有活动都具有强烈的公益性、公共性、社会性,并受到社会对她的高度注意。因此,这就要求大学与社会的交换必须是一种公平的、规范的、并无道德不妥的交换,而不能完全用市场规律支配自己和屈从于市场的力量。
2.政治因素
原斯坦福大学校长G·卡斯帕尔教授在多次关于该校何以成功的演讲中引用洪堡的观点:政府必须理解,如果政府不介入,学术工作有可能做得更好,他认为大学成功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政府要尽可能地远离大学事务","各地的政府和官僚机构都可以窒息新思想并拒绝新空气","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学就是那些能够得益于政府给予确实自主的大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尽管国家反复强调要给大学自主办学的权利,但由于大学的拨款体制及管理体制并未改变,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依旧是行政隶属关系,大学对政府不仅有资金、计划、项目的依赖,甚至有人事依赖。因此,大学的依附性是一种体制性庸俗化。
3.大学自身的问题
大学庸俗化的根源还必须从其内部来找。如果大学是自省的,大学就能清醒认识到自己是追求特定学术目标的机构,只有通过学术领域的卓越才能保持自己的自豪,为此它必须忠诚于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大学是自重的,大学就不会把自己混同于官僚组织或商业组织,亦会自觉抵制来自官场和市场力量的干扰,并付出努力甚至牺牲一定的物质利益为代价,以保护自己应有的学术自治及学术自由的权利,捍卫大学应有的学术尊严;如果大学是自律的,大学就会建立并完善必要的学术规范制度,以此既自觉规范大学整体的行为又严格约束大学个体的行为。若此,大学就没有滋生庸俗化的土壤。问题是我们大学没有这样的自省、自重、自律意识及要求,于是既无法抵制来自外部的世俗诱惑和影响,又无力防止内部世俗恶习的滋生和蔓延,庸俗化岂能不发生?
大学庸俗化的防范和治理
1.依法自主办学
依法自主办学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大学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大学依法自主办学",对政府而言其最重要的含义就是: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并处理好政府行政管理权力和大学学术权力的关系。在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的前提下,减少并规范对大学的行政审批,使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学的管理上真正成为有限政府、法制政府,尽可能地避免对大学过度的行政干预,为大学创造能依法自主办学的制度环境。
2.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学术评审制度
其一,政府应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学术评审制度。譬如改革立项管理方法,建立重大科研项目的招标制度;增加评审过程及结果的公开透明度,建立异议期制度,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改革学位点审批办法,建立学位认可委员会并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及审查评估制度;加大新闻媒体对学术的监督力度,对学术不端行为无情地公开曝光等等。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对大学和学术权力机构及其学术活动的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其二,大学应当通过建立和完善学术评审制度,以维护科学的尊严和学术的公正性,避免和拒绝各种来自大学外部的诸如官僚体制及商业的干扰,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保证学术质量。譬如制定严格的教师评聘制度,确保教师的应有质量。
3.大学校长应是教育家
校长是大学的主要领导人,他们的办学治校理念、方法、策略等对大学的发展方向及其运行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除拥有实力雄厚的经济实力外,一个不能被我们所忽视的经验是:办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流的大学校长。为此,他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名主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由此,我们得到出一个结论:选任既有独立办学理念又能领导大学排除外界干扰、坚持学术自律的校长,对防范和治理大学庸俗化是多么的重要!这样的大学校长,非教育家不能为。
4.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的目的在于对人的行为起支配作用的道德观,而道德观是人们受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支配所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准则、道德信念,是个体道德的基础,决定着个体的品行。持有不同道德观的人常常以不同的是非、美丑、善恶、荣辱、公私、诚伪、正邪标准来选择自己的言行,以及评价和调整与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大学的学术道德建设,目的就是通过学术道德的教育、科学严谨学风的倡导,以及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使大学人在思想上形成与自己职业相符的道德观。加强大学的学术道德建设,是从思想上防范和治理大学庸俗化的重要手段。
大学庸俗化,危及我国学术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危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危及大学文化的先进性。为此,对大学庸俗化必须批判。我们曾喊过:再穷不能穷教育!现在有必要再喊一声:再俗不能俗教育!俗大学!大学毕竟是社会的道德良心、民主的文化希望、国家的科学脊梁!